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外部性效应,失独家庭已经进入了公众视野。暴露在高风险社会下的核心家庭,面对政策风险、家庭风险、观念风险、生理风险等风险,成为失独家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失独父母面对投资损失、老年失保、情感断续、社会再适应困难等失独问题,其应对模式随政府职能的完善也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建议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与失独家庭合力构建社会支持网,为失独家庭实现老有所依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2.
穆光宗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3):117-121
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失独风险包括了内源性风险和外源性风险。失独带来三大“欠缺冶:一是核心家庭结构的残缺;二是精神情感生活的痛缺;三是老年生活照顾的空缺。“广义失独冶既包括了“绝对失独家庭冶和“相对失独家庭冶,也包括了“事实失独家庭冶和“潜在失独家庭冶。自我拯救首先要接受事实,其次要告别过去,再次要重建生活。社会拯救的实质是对“唯一性风险冶的国家补偿和老有所养全方位支持。“失独冶的性质属于“政策性失独冶,而非“选择性失独冶。计生政策需要负责的不是死亡的风险,而是唯一的风险。建议将“扶助冶改为“补偿冶,立法保障失独老人的生命尊严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穆光宗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1):31-37
失独家庭增多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公共话题,退出育龄期的高龄母亲为什么还要冒着风险再生育?面对失独,国家该不该负起责任来?失独作为中国特有的问题,究竟该如何面对和有效治理?通过分析认为:首先,要从政策层面杜绝"政策性独生"和"政策性失独"现象,同时要从文化层面减少"自主性(或者选择性)独生"和"自主性(或者选择性)失独"现象,鼓励打造有两个以上孩子的"合适之家"。其次,对失独父母要引入"社会化帮扶模式",对再生育成功的失独家庭,要纳入"社会化抚育模式",对老无所依的失独父母,要纳入"社会化养老模式"。再次,结合父母的生命历程,区分"暂时性失独"和"永久性失独"两种情况非常必要,失独者所需要的帮助与生命历程中的"失独时点"有关。最后,失独父母需要的系列保障、服务和关怀不仅是失独者的"需要",而且是失独者的"权利"。最普遍、最突出、最紧迫的失独问题当属养老保障和服务的缺位和匮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关于失独家庭在媒体和学术文章中的讨论越来越多,失独群体不断增长的数量和面临的复杂困境使其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梳理与总结,试图回顾对失独家庭的研究历程与现状,在研究动向和实务工作方面给出建议,以更好地为失独群体服务。 相似文献
5.
《调研世界》2015,(5)
本文通过对失独妇女和失独家庭的统计范围和概念进行界定,利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全国失独妇女的状况、失独家庭的总量及结构特点进行分析,与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特点进行对比,对失独家庭形成的因素和存在的困难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30~64岁失独妇女约为67万人,其中城镇失独妇女比例为58.09%,乡村为41.91%;失独家庭面临着经济困难、无人养老、心理脆弱等难题,尤其是乡村失独家庭的困难更为突出.因此,本文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一是要完善再生育服务和收养政策,做好失独家庭的心理疏导;二是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减轻家庭医疗负担;三是加强养老保障工作,提高扶助标准. 相似文献
6.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8-90
近年来,我国农村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逐渐得到重视。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观念等因素制约,农村失独家庭存在着制度体系缺乏、经济压力大、生活照料困难、精神慰藉缺失等问题。通过对农村地区失独老人养老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社会保障制度、传统思想观念及社会认同感等方面寻找养老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定专项立法、引入社会工作、强化社会支持、重视民间组织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父母共情水平与幼儿安全感的现状,探究父母共情水平与幼儿安全感的关系,采用台湾地区学者吴静吉等人引进并且修改而成的“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洪艳丽编制的“3-6岁幼儿安全感量表”对随机抽取的河北省400名幼儿和幼儿父母进行了测量,最后得到有效问卷371份(92.75%),所得的数据使用SPSS 23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发现:1)父母共情总体水平(M=3.67)和幼儿安全感总体水平(M=3.56)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父母共情水平在父母性别(t=-5.54,P<0.001),幼儿年级(F=15.33,P<0.001),幼儿是否由祖辈抚养(t=4.81,P<0.001)和幼儿是否为独生子女(F=3.42,P<0.05)上有显著差异;幼儿安全感水平在幼儿性别(t=-4.19,P<0.001),幼儿是否由祖辈抚养(t=3.82,P<0.001)和幼儿是否为独生子女(F=4.35,P<0.05)上有显著差异。3)父母共情总体水平与幼儿安全感总体水平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153,P<0.01)。基本结论:幼儿父母共情总体水平越高,幼儿安全感总体水平就越高。因此,提高父母的共情水平是有效增强幼儿安全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缴维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50-52
失独家庭是指按照计划生育政策只生育一个子女,而唯一的子女因故早于父母离世的家庭。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步入老年阶段,失独家庭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必然关涉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实施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从法制层面建立和完善失独家庭社会保障制度有着理论和现实的必要性,也只有立法才能维护失独父母的正当权益,保障他们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9.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83-85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中国人口的增长。但随着时间推移,首批执行计划生育的夫妇已经步入老年,而在他们中间,有一些夫妇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子女,那么这些人的老年生活应该如何保障成为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从失独家庭的互助模式、社区帮扶、社会公益组织等方面分析失独家庭的保障问题,并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失独家庭养老存在着对象针对性不强、保障标准层次偏低、保障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农村失独家庭养老应从构建专门养老保险制度、社会服务事业制度和社会互助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形成一套体系完备、保障水平高、管理先进的专门针对农村失独家庭的社会养老机制. 相似文献
11.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随着失独问题的日益凸显,失独群体采用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并行的诉求方式,向各级政府提出自己兼具现实性与理想性的诉求,针对这些诉求,政府也选择性地做出了回应,但二者在失独问题的认知等方面依旧存在较大的张力和诸多矛盾。因此,只有从单向性回应、形式化回应走向互动性回应、实质化回应,努力寻求失独问题解决的平衡点与突破点,才是弥合这一鸿沟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从边缘化理论视角为出发点,通过对失独人群边缘化进程的分析,试图为失独者适应社会探索可行路径。研究发现:对失独者边缘化行动性质的认知差异,是导致失独者主观建构的边缘化体验与客观边缘化事实间偏差的主要原因,其直接原因在于他人对失独者选择性边缘行动的否定和消极回应。由于失独事件本身已给失独者造成了情感性重创,主观上的干预策略有限且很难取得效果。因此,在理解失独者选择性边缘行动的基础上,缩减失独者主观边缘行动与客观边缘事实之间的偏差,或可成为减缓和阻止失独者边缘恶化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3.
郑小玲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2):153-156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面对失地农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应积极制定政策,促进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从根本上保障和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失独老人的生活困境与社会福利政策的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控制人口、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该政策增大了一些家庭的生活风险,因独生子女死亡而产生的失独老人数量正在不断增加。本研究对失独老人群体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大多数失独老人存在经济状况恶化、精神普遍抑郁、健康状况下降、人际交往敏感封闭等困境,在生活救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存在着强烈的需求。目前,国家的扶助政策较为滞后,存在扶助标准低、覆盖面窄、扶助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为了满足失独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必须从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来设计和完善社会福利政策。 相似文献
15.
陈彬文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6):30-35
近2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失地农民的数量急剧上升;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城市化不仅只是土地非农化,农民居民化,要从根本上解决征地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失地农民问题,必需尊重和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权益,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维模式来探讨农民的土地征用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方曙光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2):177-184
农村失独老人由于文化程度低,晚年没有稳定的收入和保障,处于生活、社会关系、社会融入等全方位的身心困境中。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分析农村失独老人的现状和需求,研究影响农村失独老人社会救助困境的主要因素,分析失独家庭社会救助供给各主体的现状及问题,提出构建以政府为中心的“六社联动”的失独老人多元社会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18.
从农村土地所有权性质看我国失地农民补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维才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16-119
农民失地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趋势 ,如何对失地农民进行有效补偿 ,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是对失地农民补偿的根据 ,现行法律规定造成补偿政策与实践对失地农民补偿的弱化。因此 ,重新界定土地所有权性质 ,使农民成为所有权主体 ,从而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偿机制 ;以“向后看”为补偿原则 ,体现农民的发展权 ;提高补偿费用 ,使其包含保障因素等 ,成为政策完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效用的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征地补偿标准过低一直是征地过程中的焦点,目前的征地补偿大部分只是对于失地农民的生存权的补偿.要保障失地农民的长远生活,使失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的条件就是要保证失地农民失地后的生存效用不降低.因此,应设立土地发展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