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地域气候适应性建构的角度分析冀东地区的石木结构住宅,并以长城沿线的兰成沟村为研究对象,借助田野调查、问卷收集、图解分析等方法,分析冀东地区传统石木结构住宅的气候适应性建构演变过程,总结该地区住宅在更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住宅的演变过程进行解析,提取传统石木结构住宅的被动性气候适应性建构策略,解析引发其演变的内在因素,从室内空间变迁、功能匹配组织、空间路径系统、材料组织建构四个层面对传统石木结构住宅和新建住宅的气候适应性建构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冀东地区传统石木结构住宅中具有许多气候适应性建构智慧,但这些气候适应性应答设计逐渐消失,极大地弱化了住宅对室内物理环境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住宅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了。现在的住宅除了要解决住房短缺外,更多的还是要从满足住房需求和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优化生态并重上下功夫。把一些低品质、频拆迁的住宅向高品质、长寿命的住宅转变。欧洲近年流行的节能住宅,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节能住宅VS传统住宅据数据统计,目前我国传统的住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作为中国北方农村住宅研究的基础论文的一部分,以辽宁省与河北省的住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住宅的房间功能和平面布局的关系,以明确探讨住宅空间构造的特征和其形成要因为本研究的目的。本文的研究结果指出:中国北方的辽宁省与河北省具有不同的住宅平面特征。这种特征的地域差异就其形成要因不仅是基于各地区对现代住居环境不同的需求,而且也与其地区的气候、风土、风俗等相关。在广地域的中国,本文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住宅设计与评价做出了较有价值的摸索。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球村发起人廖晓义从公众视线中消失几个月之后,最近又在北京地球村记者茶合上露面了。变得又黑又瘦的她,是跑到四川灾区帮助受灾农民盖生态住宅去了。  相似文献   

5.
当前,"生态住宅"、"绿色住宅"成了商品房广告频繁使用的时髦词汇,这些"大词汇"往往使人不得其详,经一位资深家居设计师介绍,才发现家居设计窍门多多.  相似文献   

6.
古往今来,气候特征对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虽然现代文明已经发展到可以抵御部分气候带来的灾害,但是在目前所倡导的城市双修、节能减排、绿色宜居,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大背景下,通过城市的空间形态充分利用自然气候带来的益处,减少不良气候带来的危害,从而达到生态宜居,成为了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山地城市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敏感、气候多变,在山地气候研究中又以河谷气候变化最为复杂,河谷城市形态受气候及其它因素影响与平原城市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本文选取具有典型河谷特征地形的奉节县为例,研究通过城市形态利用较为复杂的局地气候,最终达到建设生态城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陈清  孙红雁 《城市》2008,(1):58-60
天津市第六田园生态住宅区位于天津市的南部.项目地点位于自然环境优美的梅江南地区。以多层、低密度住宅为主要建筑形式。社区整体环境设计极具特色.以起伏的坡地为主体环境基调.房子在不同高差的丰富变幻下依坡而建.力求突破传统住宅模式.以艺术化的田园风光.打造天津市独具特色的半坡生态住宅社区。  相似文献   

8.
建筑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属于本专业的主干课.我们专业老师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内容和建筑设计的方法步骤之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对新世纪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有所了解.下面笔者就对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生态住宅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大数据技术,发现了制约房地产产品开发的决定性影响因素,提出了一个联排、双拼皆宜的独立性以及半独立性的住宅产品设计方案,做到了宜居、创新、生态、尊老、通用、文明,可以满足广大住宅消费者需求,也可以尝试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居住文明。  相似文献   

10.
人类有史以来,就不断改善居住条件,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然而人类居住区的发展必然与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必须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相协调,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使其可持续地发展。随着人们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都市人越来越向往人居与自然的和谐。住宅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建筑形态,研究人类居住环境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探索绿色生态住宅之路,已成为世界潮流。“绿色生态住宅”是近一、二年来新兴的居住理念。国际上有的称为“绿色住宅”、“生态住宅”、“可持续发展住宅”等等。它…  相似文献   

11.
住宅从一个侧面反映着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着住房水平;反过来,住宅问题解决的好坏又对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发挥着或积极促进或消极阻碍的作用。 一般来讲,城市住宅问题的分析可以从城市整体层次和个体层次这两个方面进行。从城市整体层次来看,城市住宅的发展受城市形态的制约,其质量和功能受特定时代和具体的居住环境的影响。反过来说,住宅作为城市的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形态。例如传统的北京住宅模式——典型的结构布局严谨规整的四合院,就体现了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2.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原有的居住社区,生态居住社区日益受到关注。成都进行生态居住社区规划,有利于成都进一步提高信宅社区建设的质量,有利于将成都市顺利建设成为西部人居环境最佳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可以引导信房消费者选择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态住宅。那么成都市生态居住社区规划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有哪些?国外生态居住社区规划义给成都市生态居住社  相似文献   

13.
试析城市住宅的社会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住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认为是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在70年代前,人们多把住宅问题当作社会问题来研究,而在70年代后,则着重从社会学角度对住宅建设和居住区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1978年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国际建筑与文献委员会”上正式命名了住宅社会学,它标志着住宅从社会问题研究到住宅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通过参加本地市城区实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检查工作,笔者感到,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就必须在把好房地产开发用地准入关,加强房地产经营管理工作,搞好建设和土地两个执法主体部门的协调执法工作,重视生态住宅和民心住宅工程的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住宅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和房地产市场的方兴未艾,人们对住宅的需求从量和质的层面上双向提高,从而使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的实践中不断涌现出各种名目繁多的住宅类型,与住宅相关的概念和名词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不但普通消费者搞不懂这些名词的内涵,即便是房地产业内人士也时常就这些概念的确切涵义发生混淆.因此,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当前房地产市场上的主要住宅类型进行一些分类,对住宅相关的概念进行辨析与探讨是十分必要和完全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韩可胜  张仁开 《城市》2006,(1):70-73
1998年以后,在浦东房地产业中,住宅的发展已超越仓储、厂房及办公楼宇,唱起了主角.浦东平均每年新建住宅近400万平方米,约占全上海的1/5,住宅房产一跃成为浦东房地产业中的主角,奠定了浦东在全市房地产业的龙头地位.几年来,浦东住宅建设实现了从动迁安置型、实用解困型到舒适改善型、现代豪华型的梯度开发.在空间布局上,已经形成了沿江都市型住宅、沿内环线和世纪公园生态型住宅和南北两翼经济型住宅三大板块.新建的住宅面向市场,既有用作安置的实用型中低档住房,也有舒适小康型的中高档小区,还有一定数量的豪华型和超豪华型的公寓、别墅.  相似文献   

17.
《城市》2010,(4):79-79
2010年2月1日,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代市长王荣代表深圳市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合作框架协议,深圳也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第一个低碳生态示范市,重点探索在城市发展转型和南方气候条件下的渐进常态化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模式,将深圳逐步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发展低碳生态城市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正>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实施大规模的造林绿化具有一定的难度,探索科学合理的造林方法尤为重要。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科研人员在河北塞罕坝地区开展系列科学绿化研究,探索提高北方地区造林绿化质量的策略。森林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重要生态防护功能,在维护和修复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多年来,通过造林绿化,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有了明显的提升,为生态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空气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发展需求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居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由于住宅是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发展绿色住宅日渐成为业界研究的重点。绿色住宅是根据住宅建筑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综合运用生态学、人体工程学及建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现代科技手段,合理安排、组织住宅建筑内外空间与系统内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综合用能、多能转换、立体用地、自然空调、立体绿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住宅的核心理念即生态设计,如何基于生态学原理提出具有指导性的设计依据,对于绿色住宅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我国把"构建生态廊道,保护恢复湿地,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生态、智慧城镇建设理念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武汉市作为国内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建立智慧海绵生态体系,控制城市"热岛",解决内涝困扰,化解雨灾洪涝。研究从海绵城市建设与雨洪管理入手,就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及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地域气候和地理环境特点,结合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活用"LID",提出"PPP+",探求武汉海绵城市设计与建设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