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微微  吴少平 《城市》2013,(4):47-51
五大道历史街区是天津近代城市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现代天津的形象点之一。几十年来建设的插建建筑破坏了五大道原有的空间肌理,而且,五大道建筑的主体功能正逐步由居住向商业及娱乐功能转变。从许多国内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教训来看,如不对建筑空间肌理进行有效控制,任其肆意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南京市小西湖地块为例,深入探讨城市设计在传统街区城市更新中的基础、角色、手段及成果形式。以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提高容积率、保护历史地段结构和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为目标,本着社会公平立场、城市记忆立场与城市传统街区风貌保护的立场,通过基于历史成因的和基于整体市民利益的两种分配方式,城市设计最终认可城市形态动态变化的合理性、扩大居民/市民/游人共享的公共空间、实现居民与建设主体多方获益。  相似文献   

3.
位于北京东城的隆福寺街区,自上世纪90年代的一场大火之后,商业走向衰落。萧条的商业让这一街区的传统四合院得以在城市开发中留存,但又对原本便利的胡同生活产生挤压。"中间思库·暑期学坊"课题组通过对公共空间的研究,针对街区的现状问题,如周边学校运动场地缺失,社区公共空间缺失等,以临时性,低成本的建设为手段,解决眼下的问题,提高胡同生活的便利性。  相似文献   

4.
历史街区的空间设计应在街区整体保护的前提下提出,以维护历史街区的历史真实性和人类宜居性为前提,从艺术审美角度设计历史街区的空间界面,提升其"可居性"和"美感",并获得"创造性的更新"的能力。街区空间设计,有助于改变其旧有的脏、乱、差,生活水准低等负面印象,展示出新时代具有传统特色兼具舒适、美感的独特街区形象。为有别于以往的单纯保护,本文更加注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延续城市特色、传承文脉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历史街区是反映传统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载体,伴随休闲经济时代的来临,历史街区休闲空间的发展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然而,当前我国在现代休闲生活向历史街区回归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持与相应经验借鉴,使得历史街区休闲空间面临诸多问题。文章以日本古川町为例,通过阐述其历史街区中的古川建筑休闲空间、鲤鱼池休闲空间以及传统祭奠活动所形成的临时休闲空间的具体营造手法,以期为我国历史街区休闲空间营造提出普遍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中国经历清王朝覆灭、民国建立等重大变局,也是社会逐步走向近代化的关键点,北京古都整体风貌在国家政治变迁中也经历渐进式的变化。近代化趋势在城市面貌演变中逐渐显现,这体现在传统建筑形态的变化、原有街区格局的松动和新型商业街区的兴起等方面,这些变化与当时政治大格局的变迁同步,也是城市市政管理方式和百姓生活空间演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刘爽  张理政  赵雨亭 《城市观察》2024,(1):111-125+162-163
老旧街区可划分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和历史地段内的街区、城市非历史文化保护区域内的一般性老旧街区三种类型。可持续的老旧街区更新治理应实现资金来源可持续、空间利用可持续、运营管理可持续、社会治理可持续。基于对北京法源寺、北京大栅栏、广州永庆坊等历史文化街区,南京小西湖历史风貌区以及北京朝阳望京小街的案例分析,本文系统解析老旧街区可持续更新中的难点问题和经验做法,并从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资金运作、空间利用、运营管理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推动老旧街区实现可持续更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古文化街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空间,是延续地方历史文脉的重要场所.笔者以茌平县金牛湖景区古建一条街项目为例,在分析其历史脉络和场所特质的基础上,通过把当地传统街巷的空间特征与人们的社会活动、文化需求结合,将"七星如意"和"三重古街"的规划理念应用于整体空间规划和建筑单体设计中,带动了景区及周边地区旅游及商业价值的提升,对以现代手法重塑历史场所精神的仿古文化街区规划项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物质的存在,还蕴藏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从历史文化中沉淀下来的珍宝,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1]。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的建成区与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相背离,导致其空间活力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10.
陈超君  黄耀志 《城市》2012,(8):41-44
一、前言 在工业革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西方国家忙于生产发展及经济建设,对历史街区及其环境保护漠视,甚至视为城市发展的障碍.许多城市都曾开展过以大规模改造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更新”运动,主张对中心区进行大规模拆旧建新.然而新的建筑与城市空间并未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相反城市文化、传统街区的历史感、人性化环境消失殆尽.在经济全球化和城市规模化发展的今天,我国不少地区也正在重蹈西方国家的覆辙,只顾单纯的经济发展与城市规模扩张,使城市文化遗产面临空前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林耿  马璐  陈洁 《城市观察》2014,(5):28-37
以北京路传统商业街区为案例,分析其建筑文化在街区发展中的角色和影响。指出由标志性建筑景观、建筑肌理、建筑与文化事件等构成的建筑文化是北京路商业街区竞争力的核心。与其当下繁荣的商贸文化相比,前者更是展现整个街区文化气质的核心和灵魂。当经济职能发展趋同时,应该全面焕发传统商业街区整个建筑文化体系的魅力,以激发其更强大的发展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和商业社会的发展,城市开发建设不同程度地蚕食历史建筑,破坏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历史建筑是人类发展痕迹的见证,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地域文化。保护历史建筑也是保护地域文化。粤港政府在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通过分析粤港两地历史建筑保护措施,提出对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尤坤  王华新 《城市》2012,(1):57-60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保护城市文化就是在为城市保留特色与发展的根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管理者的重视,各级历史文物、历史风貌建筑逐步得到维护与修缮.在以土地换取经济发展、城市更新如火如荼的当下,对历史街区、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越来越成为历史文化保护的重点.一、国外经验总结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单体建筑的保护,用整修的方式应对建筑的现有功能;二是环境与街区的完整保护;三是历史街区的振兴、功能复兴与经济复兴.  相似文献   

14.
田子坊的保护和再利用是由普通市民和众多产业个体一起参与的、自下而上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再利用实践。然而新的利益分配格局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问题。本研究对田子坊街区保护和再利用的发展中商业与居住混合的状况进行了实证调查,从新制度经济学家巴泽尔(Barzel Y.)和科斯(Coase R.H.)的财产权理论的视角分析和理解田子坊中商居混合产生的困境和矛盾,结论得出田子坊商居混合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田子坊历史街区保护与再利用的过程中其居住空间财产权的再次划分。因此,对该历史街区中财产权的深入认识可能为解决这一空间利益冲突的问题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李小娟  陈擎 《城市》2009,(3):72-74
随着天津大规模城市设计和城市建设的展开,天津市民正逐渐感受到这种改变带来的自信和愉悦.同时,这种新的城市建设也正在对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及其独特的文化特性造成冲击.  相似文献   

16.
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也是城市旅游发展的新亮点。从当地居民参与视角,结合西安书院门历史街区的发展实际,对当地居民参与街区旅游开发的态度及意愿进行实证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其参与程度和相关利益等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等,并进一步提出沟通渠道、参与机制和宣教活动等对城市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庆生  彭芳芳  杨奥  兰洁  郝建晶 《城市》2009,(11):60-63
一、城市主题街区及其意义(一)城市主题商业街区的概念 主题商业街区起源于欧美.它类似于大型综合性专卖店的集合.主打某一个消费内容.为特定的目标消费群提供吃、穿、住、玩等一系列服务.并使这个群体所有的消费需要都能在该商业街区内得到满足。例如.上海新天地被注入诸多时尚商业元素.成为一个集餐饮、购物、娱乐等功能于一身的国际化休闲、文化、娱乐中心。主题商业街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即同类业态的汇集.这些商铺大多分布在道路两旁.同业态的经营品种非常丰富和鲜明。  相似文献   

18.
西安市经过百年沉淀,不乏很多有价值的传统商业存在,其所包含的文化遗产资源是笔宝贵的财富,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其发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本文以西安市传统商业文化遗产的实地调研为基础,通过对传统商铺及其历史空间环境的发展变迁和现状的分析研究,从传统商业的人、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载体所具有的特殊关系角度,提出西安市传统商业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创新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9.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载体,城市居住是城市居民生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方式的选择将影响居民个体、家庭和社会的多层次物质及精神生活。随着居民价值取向与投资建设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人们渴望在住区与城市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发展的关系。街区型住区作为一种紧凑高效的住区模式,注重建立住区与城市之间的有机联系,营造开放共享的城市住区环境。本文追溯了街区型住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将街区型住区与传统封闭式小区、街区进行比较研究,明确街区型住区的内涵与特征,从思想观念、规划体系、管理模式与开发模式四方面分析我国街区型住区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原则与策略,以期为我国街区型住区的开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李锦生 《公关世界》2016,(13):71-73
目前主流的历史街区保护大致有两条路子:一是文创及商业化的路子,在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中植入商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功能,比如上海新天地、成都锦里等;二是大量未开发的历史街区,还延续着原有生活,是一种“冰冻封存”的方式。我们不禁要问,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历史街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