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日本的传统建筑中,其建筑理念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被体现出来.例如寺庙、古城建筑、宫殿建筑等.而在日本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要属庭园建筑文化.在具有日本古典文学代表性的《源氏物语》中也曾有记载,主人公光源氏在建造六条院时也曾多次询问建庭师的意见.庭园建筑的地位以及特性不容忽视.它既有别于中国的庭园,也与欧美的庭园大为不同.在研究分析中发现,日本庭园的每一个部分都蕴含着文化的气息.而人们往往只看重它的型,却忽视庭园所承载的精神文化世界.本稿结合《源氏物语》中的庭园,浅析文学中的庭院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2.
将借景置于陈从周先生"造园有法而无式"的论述背景下,考察了关于借景的"法"与"式"的含义,及其在造园文献及实例中的表象,并比较了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的不同情形。可以发现,中国园林的借景可称之为"有法无式",而日本园林则发展出借景园林这一类型以及样式化的造园手法。  相似文献   

3.
日本茶道空间——"茶庭"由茶室和露地两个部分组成。前辈研究者对日本茶庭已经有了相当的研究。本文从茶会的历史,茶会的精神,以及茶室、露地的空间构造、使用方式和作法要求进行考察,特别参考19 69年日本造园创始人上原敬二的《庭园入门讲座》中茶会的作法礼仪,从五感的利用来论证茶的一系列招待过程对于茶室和露地的空间要求以及茶人和茶客在该空间中的动作以及行为要求。由此尝试论证日本茶道空间的完整艺术是从茶,茶的道具到使用茶道具的茶人和茶客,包括了茶室与露地的完整协调的艺术世界,是一种精心准备调动人之五感最后达到精神高度的舞台艺术。这种茶庭的使用鉴赏模式对我们中国古典园林的使用和保护提供了一种思路,即良美的空间需要相之配合的行为以及要求,继而达到从感知到成境的完整实现。  相似文献   

4.
假山是中国庭园建设中所不缺少的部分,其渊源悠久,历史文化内涵深厚。而枯山水是日本庭院设计的典型代表之一,体现出日本人以及日本民族的审美观和思维模式。将二者进行比较,对于探求中日审美观、思维模式的异同有很大帮助,同时有利于我们理解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  相似文献   

5.
选择成都市6个养老院庭园的冬季微气候作为研究对象,讨论庭园冬季微气候现状及其对老人健康的影响,并结合老人的活动倾向为养老院庭园的微气候营造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庭园冬季平均温度为12.1℃,高于外界温度,增温均值为2.94℃±1.61℃。庭园冬季湿度较为舒适(50.3%~60.5%),与外界相比降湿率为9.04%±11.5%。庭园能不同程度地削弱太阳辐射,13点和15点时庭园内的太阳辐射最强,建议老人应在冬季的13:00—15:00点开展庭园活动。庭园的平均叶面积指数(LAI)为1.25±0.26,能对冬季微气候参数产生强烈的影响。庭园各功能分区并未考虑到老年人对区域微气候的不同需求。因此,庭园绿化可在不改变LAI值的基础上,选用落叶乔木、常绿灌木及地被替换现有常绿乔木,以增加冬季采光,降低湿度,提升庭园冬季温度,调节各功能分区的微气候。  相似文献   

6.
研究古典园林的意义在于与古为新,在"养生"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今,探索养生思想与造园的关系是以其现实价值进行古典园林研究的一种途径。通过资料分析与比较研究,重点阐述两者在四方面具有相关性,即养生思想与造园主体同源,养生思想与造园发展脉络相合,养生是造园目的之一,养生思想影响园林要素营造。从文人园林养生思想与造园的相关性角度,对古典园林于"养生"的现实意义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20多年里,苍溪县庭园经济较好地解决了山区农民一家一户的温饱问题,但传统庭园经济小能适应现代农业和大市场的要求.为适心新形势,该县立足多年庭园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富集和特色产业突出的优势,以思路创新为动力,以土地整理为载体,探索出具有山区特色的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模式.在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上,苍溪又一次展现出"敢为人先"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日本东京的高楼林立,绿地面积小,导致了夏季酷热等环境问题。然而因林立的高楼大厦中找不到可兴建公园的土地,即使在郊区,庭院和田地也渐渐地从地平线上消失了。于是人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大楼的屋顶。 由48家建筑、住宅、造园等公司组成的屋顶开发研究会表示,目前东京都内大约有8000hm~2大楼屋顶尚未开发利用,东京将有希望成为“绿色的都市”。  相似文献   

9.
陶晶晶 《现代交际》2010,(11):80-80
城市小区中园的设计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运用各种造园手法,表现设计者对自然的崇尚和追求,同时也向世人展示城市小区中园的设计也可以有它特有的文化底蕴。通过水、建筑、植物配置、雕塑等造园手法,从各个方面深化造园意境,使韵律感和节奏感很好地体现出来,让居住者的感官得到美的享受,使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更加源远流长,在时间的积累与沉淀上,中国古典园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系统,拥有独特的造园手法、艺术风格。同时,中国古典园林还是自然美与人文美的集中概括,园林的美学意蕴从其意境美、功能美、人格美中得到完美的体现,使得我国传统美学得到传承与发展。文章简要概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意蕴及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汉字的起源、造字法、汉字的字形、字义等方面分析了汉字在苏州园林造园活动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15—18世纪欧洲传统园林轴线空间从生成、探索到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具备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空间结构,从内向孤立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过程。本文以具有时代先锋性的15—16世纪意大利园林、17世纪法国园林和18世纪英国园林为代表,归纳并总结了园林轴线空间形态与功能、轴线空间与建筑关系、视线与围合边界的关系、造园要素的处理等方面的演变,试图剖析演变过程中轴线空间对多种单元空间和造园要素统一的组织。  相似文献   

13.
文人园林的审美是古典园林研究的重要问题。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们强调对文人园林的诗性感悟和外形模仿,缺乏对园林审美本质的追问。本文运用格式塔心理学整体论和同型论的观点,从园林主题、造园手法和园林题咏方面分析文人园林网师园的审美特点,认为园的主题的确立与消隐是审美心物场逐渐转变的外在表现;造园手法是知觉组织原则的综合应用;园林题咏唤起了"心"与"物"的同型,营造了丰富的景观意象,促使着审美经验的完形。研究认为,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有助于理解文人园林意境的生成,但在分析个人和群体的审美知觉差异方面较为不足。  相似文献   

14.
云峰寺作为西蜀寺院园林的典型代表,其师法自然的空间处理手法对景观空间的营造具有深刻意义。文章分别对空间布局、序列关系及园林设计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西蜀寺观园林的造园特色,旨在继承优秀传统园林文化,古为今用,为寺观园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传统造园,学术界既有"有法无式"的论断,也有"有法有式"、"一法多式"等说法,两种看似矛盾的论断同时存在,常常令人疑惑不解。文章梳理了两种说法的理论源头和依据,并对二者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思考和辨正。  相似文献   

16.
《安家》2007,(2):111-112
个人简介: 邓森,1997年就职武汉新鸿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参与销售"天鹅湖假日山庄"、"新鸿基大厦"、"御庭园".1998年进入北京美好愿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参与销售"雁鸣山庄"、"鹿鸣苑"、"听涛雅苑",打造了"三个月销售一个楼盘"的业绩,第一次将"房地产直销方式"带到北京.  相似文献   

17.
魏侠 《城市》2003,(5):54-55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人们的生活理念亦发生着深刻变化.尽管人们选择了城市生活,但人们并不情愿生活在远离新鲜空气、远离绿草碧波、远离闲适平静的环境中.基于此,作为人工再创生态环境最积极手段之一的园林绿化,特别是公园景区建设必须形成文化、科技、生态同步发展的良性循环.水上公园是建国初期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由人工兴建的以水景为特色的大型综合性公园,占地164.75公顷,其中水面面积89.2公顷.水上公园水晶广场的设计,就是在这一理念下,充分利用水上公园"近水依绿"的自然条件,更新造园观念和造园技法,充分运用现代声、光、火、电等高科技手段,实现科技、文化与园林的艺术组合,赋予公园新的生命内涵和个性魅力,从而达到树立品牌、提升形象、融聚民心、提高效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复杂多样,本文以位于园区中的"环轩"设计为例,探讨了一种以建筑流线与景观的关系作为主要线索,串联其他设计问题,并结合江南园林造园意境,最终在建筑的流线,空间体验,形态等各个方面呼应设计原初愿景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9.
苏州园林以经典的造园艺术成为中国园林的典范,国内别墅的发展从模仿国外晋级到了独立创新,现在,到处流行着回归中国本土居住形式的思潮,许多别墅开发商和建筑师都开始真正的认识到中国传统的居住形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苏州园林和四合院,一南一北,都是代表东方文明的建筑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20.
苏州园林以经典的造园艺术成为中国园林的典范, 国内别墅的发展从模仿国外晋级到了独立创新,现在,到处流行着回归中国本土居住形式的思潮,许多别墅开发商和建筑师都开始真正的认识到中国传统的居住形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苏州园林和四合院,一南一北,都是代表东方文明的建筑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