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声音景观正被逐渐破坏殆尽。针对当前城市景观规划中以视觉为中心的倾向,本文对公共空间中的声音景观进行了分析,引入了声景观设计的概念与方法,并指出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对景"、"点景"、"障景"等手法运用于城市公共空间声景设计,可使空间景观更加完整和富有场所感。  相似文献   

2.
城市广场是城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广场最终是城市居民的广场,是城市居民的重要活动空间,与城市的环境、历史、人文有很大的关联,城市广场是公共性的开放空间。该文是就本人工作中看到、感受到的现象提出城市广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历史校园景观风貌是由建(构)筑物、景观环境、空间格局等有形的物质形态与校园历史、传统、活动等无形的人文特征组成,具有历史记录、科学艺术、情感记忆、场所精神等价值.根据在历史校园景观风貌遗存的组成中,各历史时期的校园景观风貌遗存所占比重的相互关系,可将历史校园归纳为"单一风貌主导型"和"多时期风貌杂糅型"两类.此外,还有...  相似文献   

4.
结合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构建满足农户需求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提高农户满意度,已成为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亟需解决的难题。以新型农村社区示范村——重庆市大柱新村为例,在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内涵与构成分析的基础上,运用CSI评价法对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农户满意度进行评价,进而剖析公共空间存在的关键问题。基于此,以共生理念为指导重构公共空间。结果表明:受广场空间功能单一化、院落空间"城市社区化"、巷道空间功能衰退制约,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农户综合满意度为"一般";重构后的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呈现出"一心、两区、三带"的空间布局结构。CSI评价法与"资源共享、环境共建"的共生理念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重构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既能有效破解公共空间现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又能为"以人为本"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王明浩  李灵芝 《城市》2014,(2):46-49
正城市景观反映一座城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记载、发展、弘扬着城市文化,是城市容貌的展示,是城市特色的体现,是城市各种空间艺术的表征。城市景观是指由各类建筑、建筑小品、构筑物、道路和广场等硬质界面所形成的硬质景观,由湖泊、河流、水体、公园和城市绿化等自然界面所形成的软质景观共同构成的城市空间。在这里,就城市空间与城市景观的关系作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杨东荣  石文华 《城市》2013,(9):50-52
一、引言城市开放性公共空间的相关规划理论已成为当前许多学科关注的对象,凯文·林奇曾描述过城市开放性公共空间的概念:只要是任何人可以在其中自由活动的空间就是开放性公共空间。城市开放性公共空间是城市接受各种事物、吸纳各种外来物质的场所,同时也是城市居民生活、购物、休闲及娱乐等必不可少的场所。另外,开放性绿色公共空间对提升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局部小气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早在19世纪,美国景观专家唐宁就指出城市公共绿色空间  相似文献   

7.
严寒城市冬季寒冷、植物凋零,极大地影响了公共空间对人们的吸引力,降低了人们外出活动的兴趣。提高公共空间的景观活力能够加大人们户外活动的频率。本文以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为主要研究对象,依据严寒地区独特的气候状况,结合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理论,确定影响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的要素归属的三大环境,分别为自然环境、事件环境和空间环境。以此为基础,构建包含3个层次的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并建立评价模型。将评价模型应用于改造设计实例,获得改造重点和改造策略,通过使用后评价证明,利用该评价模型指导严寒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或改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江丽琴 《城市》2022,(10):50-63
苏州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大量本地市民和外地旅游者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开展旅游活动。笔者从使用者需求角度出发,对苏州轨道交通历史文化景区站点周边公共空间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传统街型和旅游文化主导广场型两种空间组织模式,进一步探讨历史文化景区站点周边公共空间的形态建构,通过公共空间组织,形成旅游活动的空间节点及展示古城历史文化魅力的窗口。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生活美学的影响下,城市景观体现出更加生活化的审美情趣,"如画景观"变成了"如话景观",大众在公共活动中通过感官参与和文化参与去对话自然、社会、和个人经历,城市雕塑空间正承担了这样的精神功能。基于上海静安雕塑公园进行了雕塑空间的大众认同价值探究,开创性地基于用户体验思维——同理心地图(Empthy map)研究认同活动,得出感官参与、文化参与、均衡参与三种价值模式,并强调文化参与在认同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进程蚕食乡村地区所引发的传统居住空间变迁,使城市边缘区的农转非社区面临社会空间重构。这类社区的公共空间完全按照城市居住景观来修建,但居民延续了很多农村原有的生活习惯与社区文化,与周边城市在空间上的同质化和社区居民与“城里人”的异质性导致按城市住区景观设计的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与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不适配。因此,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农转非社区的形成、社会异质性与空间同质化特征,并梳理了国内外异质社区公共空间适配性的相关研究;其次,基于对重庆市嘉和社区的田野调研,从公共空间属性与使用两个层面,分析了农转非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特征与公共空间的运行机制,评析了各项公共空间资源配置与利用率、聚集性以及活动类型之间的适配关系,探讨了影响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配置与设计与居民日常活动需求失衡的原因,为国内农转非社区更新,尤其是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段兆广  朱跃华 《城市》2007,(9):54-56
一、引言 一般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面向公众开放使用和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自然、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城市的物质形态表现;是由各种实体(道路、街区、建筑物、树木、广场、绿地和其他设施等)共同构成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基地以及其他老社区的深入调研、分析与总结,并结合云南晋城老社区公共空间的实际案例得出,在老社区的公共空间中并不缺乏交流活动与活力,而是面临着逐渐弱化与消失的习俗活动与空间,传统与习俗越来越流于形式与"快餐化",以及社区关系中公共协作关系的逐步消失。同时,由于老社区起初建设时没有统一合理的规划,市政设施也是多数老社区面临的较为普遍与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老社区的民俗资源共享与公共空间再造"的设计理念,得出了从民俗资源共享角度论老社区公共空间再造的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3.
公共文化空间是大众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在这一场域中,出现了"媒体中心"与"去媒体中心"两种现代话语权表征。近几年,公共文化空间开始由"媒体中心"向"去媒体中心"演变。春晚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也不例外。本文拟从纵向角度梳理央视春晚35年的嬗变历史,分析其创作理念、节目选拔等演变的过程,并从横向角度研究春晚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根据现存公共文化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4.
于秀萍 《公关世界》2016,(21):73-77
"公共空间"的概念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早在1961年正式提出来的,指的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凸显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不过笔者这里的"公共空间"的概念更多地强调明清以来信息传播的发源地,包括酒店会馆、露天茶馆、园林别墅等,试图展现进入这些空间的人们,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或者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升为目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从日常微观的视角,以艺术为媒介,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在盐运西社区组织可视化、互动的社区艺术活动和社区景观艺术空间塑造,小尺度的设计介入等方式探索社区环境更新途径,发掘社区历史文化价值,自下而上培育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尝试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社区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16.
尹子伊 《城市观察》2021,(1):152-164
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城市的一张名片,在缓解城市拥堵、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具有城市传播的潜力.以广州地铁和广州有轨电车为例,关注轨交运营主体规划设计的"后台"行为和城市实体空间的多重属性,考察轨交如何连接市民与城市,建构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研究发现,广州轨交通过实体景观改造形成层次鲜明、极具地方特色的立体城市空间景观,同时在动态的空间实践中满足了受众在视觉、行动和情感上的需求,将轨交空间与城市、市民联结起来,又利用文创产品和文创空间将轨交元素和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相结合,无形中实现了轨交空间在城市中的扩张.基于广州轨交的城市传播实践,未来其他城市的轨交空间和非文化公共空间可以引入"国家"和"地方"双重文化元素,连接城市其他主体,加强不同空间之间的联动,寻求实体空间在传播都市文明上的其他可能.  相似文献   

17.
《城市观察》2014,(6):F0002-F0002
正2014年11月25日,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城市观察》杂志社承办的"中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讨会"在广州举行。会议邀请了美国知名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师潘德明(Thomas Paine)做主题演讲。来自广州市规划局、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所、广东省工程咨询协会、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十几个单位的二十多位城市规划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中央电视台专  相似文献   

18.
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秀英  韩仰君 《城市》2002,(1):38-39
城市设计也可以解释为“设计城市”,是对城市空间环境或者说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城市环境中的环境要素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实体建筑要素,一个是城市公共空间要素。城市设计最重要的对象应该是城市公共空间,诸如城市广场、城市道路(包括步行街、  相似文献   

19.
城市历史建筑和空间环境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建筑创作必须处理好新建筑与历史环境之间的关系,避免对历史环境的破坏。潼南大佛寺作为巴蜀摩崖佛寺的重要一例,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本文从潼南大佛寺古朴素雅的人文环境出发,依托潼南大佛寺西广场建筑及景观设计项目,结合潼南大佛寺的保护规划,综合运用规划学、历史建筑保护、建筑设计、景观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大佛寺古朴素雅的历史人文景观进行发掘与提炼,探讨建筑创作与大佛寺历史建成环境在风格风貌上的协调处理手法,并阐述现代建筑技术表现传统建筑风貌的特殊处理方式,塑造契合潼南大佛寺人文特色的西广场建筑与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20.
曾振伟 《城市观察》2013,26(4):187-191
"让城市美丽起来"是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热门课题。每个城市都应有自己的性格,由于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人文条件不同,呈现的风貌也不同,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城市。城市之美,离不开大中小三种景观。小景观是"城市的表情",是连接城市中的大景观和中景观的介质。城市公共艺术雕塑是小景观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它的设计应根据城市的文化特征和周边空间环境来综合考虑,而不是简单的桌面艺术,这样才能为城市之美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