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人学思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人学思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理论界就邓小平有没有人学思想、邓小平人学思想的内涵、特征及其在现实中的运用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和讨论,现将有关研究成果综述如下。一、关于邓小平有没有人学思想的争论  关于邓小平有没有人学思想的争论,学界主要存在肯定和否定的两种观点。  持否定观点的学者认为,邓小平没有人学思想。理由如下:第一,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当代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理论的创立者,但他毕竟不是学者,更不是人学专家,说邓小平有人学思…  相似文献   

2.
论邓小平人学思想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邓小平理论中不存在一个人学的“空场”,邓小平理论蕴含丰富的人学思想。强烈的现实感、浓郁的人民性和独特的新人观,是邓小平人学思想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3.
人学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在邓小平的人学理论中,虽然很少使用人学、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等专用概念,但邓小平的人学思想以其内容之丰厚、论述之精湛而独树一帜。他不是离开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实,孤立地抽象地纯思辩地来论述人学,而是以革命和建设实践为基础,以唯物辩证的历史观为指导,通过对社会、国家、民族、个人、群众相互关系的论述,特别是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来论证他的人学。这是邓小平人学思想的总特征。这一总特征具体地表现在以民为本、以国为重、崇尚伟大人格、胸怀远大理想等各基本特征之中,从而使他的人学思想别具魅力。  相似文献   

4.
论邓小平“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英 《云梦学刊》2007,28(5):83-85
人本主义思想深深扎根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各个方面。邓小平“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表现为“以人为本”的人学思想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马克思早期著作的人学思想受到学界流行观点的责难,被视为一种"不成熟"甚至"不科学"的思想,被认为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之间存在"重大差异"。本文以马克思早期著作的文本考察及其前后期著作的比较研究为基础,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根本性质疑。本文指出,马克思早期人学与其后来著作的人学思想之间,并不存在实质性、根本性的对立,他后来的著作继承而不是抛弃了早期人学的核心思想;马克思早期人学实际上是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第一次思想奠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真正起点,在马克思主义人学史上有重大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6.
载定(字东原)全面系统的批判总结了中国古代人学思想史中的人类生命现象的形成与构成的问题,天道。人道或人禽之辩的问题,人性的形成过程与构成的问题,无理、人欲及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关系的问题,对宋明理学中人学思想的批判等等,这些问题是中国古代人学思想的核心内容。经过他的批判总结,不仅结束了中国人学思想史中很多长期争论的问题,在“正人心”中又孕育了近代人学研究的很多内容,如“以理杀人”的口号,便成为了近代人学思想的号角。他的人学思想是中国古代人学思想的总结与终结。一、气化自然人类生命的形成中国古代人学思…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哲学的视角对“三个代表”思想进行了剖析 ,分别指出了“三个代表”的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基础 ;是对邓小平社会价值标准思想的深化 ;“三个代表”思想具有丰富的人学底蕴 ,对于全面理解“三个代表”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人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人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袁贵仁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产生,是人学研究史上的伟大变革。这种变革的实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背景,但更主要的是由于马克思确立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形成了科学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人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是马克思人学理论中最精彩、...  相似文献   

9.
刘剑峰  孔翠萍 《东岳论丛》2005,26(5):158-162
毛泽东的人学思想经历了青年时期、成熟时期以及晚年时期三个阶段的发展。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三种异质的文化资源,在毛泽东人学思想的不同发展时期分别占据了不同的地位。与此同时,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直接面对的社会现实也是促进毛泽东人学思想转变的重要因素。理清这一历史的线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毛泽东人学思想的全貌,澄明毛泽东人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与人学思想的内在联系,概括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中蕴涵的人学思想内容,提出人学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并强调关注人的解放和人性关怀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突出特点,全面阐释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人学意蕴。  相似文献   

11.
探讨文学批评存在的可能性问题对文学批评自身的建设深具价值。在当前多元的思想与文化语境下,需要确立马克思人学批评的主导性地位,以寻求一元主导下的多样化形态并存的文学批评的发展。马克思人学批评就是一种以实现马克思人学理念为根本目标的批评形态。在当下文学批评中,尤为应该把马克思人学实践作为一种方法论来看待和实施。这是一种历史性的选择;当然,其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化研究,并且它还与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真正合理而完全的开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韩庆祥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挖掘、整理和研究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学术专著,是他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池忠军 《学术论坛》2003,1(5):11-15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不同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是人道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而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人学思想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了科学的人道主义。因此,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人道主义或视为反人道主义的都是错误的。当代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依赖于人的全面发展之生发。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人学”成为一个受人们欢迎的响亮名词,西方有许多学者从事“人学”的研究,虽然各家对所谓“人学”的理解不尽相同。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倡导“人学”的研讨。有的学者承认中国过去的一些思想可以称为“人学”。中国古典哲学的大部分思想学说是讨论关于人的问题的,称之为“人学”思想,确实具有充足理由。古与今、中与西之间,当然存在着很大的距离,但是也有相近或相通之处。我们并无意认为所有新的观念都是古已有之。  相似文献   

15.
如何批判地继承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来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我国当代哲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关人本身或人的内心世界的研究,为我们开展马克思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本文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修正"和"补充",强调了马克思哲学的人学内核,提出了新时期建构马克思主义人学科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科学人学思想是有丰厚的理论来源的,黑格尔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人学思想变革的理论基础。文章考察了马克思人学思想与黑格尔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关系并细致地发掘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分别在哪些方面影响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深化邓小平人学思想研究培养现代化社会主义新人──全国党校系统“人的现代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阮青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由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中共苏州市委党校联合发起的全国党校系统“人的现代化与建设有中国特...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从哲学层面对人所作的最高层次思考,而人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的人学取向。立足于人学理论关于"人的现实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应优化其针对性;立足于人学理论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应富有启发性;立足于人学理论关于"人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应具有可操作性以及实践性;立足于人学理论关于"人的历史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应紧握时代性;立足于人学理论关于"人的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应注重综合性。  相似文献   

19.
可以说,人学问题贯穿于西方哲学发展的全过程,只是在不同的时期,人学研究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它大致经历了理性人学(古代)——宗教人学(中世纪)——理性人学(文艺复兴至近代)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其后马克思主义人学则向社会性、实践性方面发展,现代西方人学则向非理性、个体性方面发展。研究中世纪人学对于探索整个西方人学思想及其规律,弄清中世纪人学对于现代西方宗教哲学、人文哲学的深刻影响,深入研究宗教这一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及其与人学的关系,从而自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要建立科学的人学理论,除了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外,还必须有正确的研究方法。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最根本的就是要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方法论意义,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探讨当代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种种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主要有:现实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扬弃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