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静生 《殷都学刊》2013,(4):116-119
在海南铜鼓和铜釜独特的造型、精美生动的纹饰、铸造痕迹上存在着丰富的信息,而且在铜鼓与铜釜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从铜釜转型到铜鼓的变化过程,为探索铜鼓铸造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贯通铜鼓鼓面、鼓身、鼓足的缝线蕴含着铜鼓铸造方法的重要信息,研究缝线的用途和作用是揭示铜鼓铸造方法的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2.
铜鼓,作为中国南方尤其是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若干民族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既反映了这一广阔范围各民族文化的某些特色,也反映了他们之间通过铜鼓文化的传播和影响的相互关系。一、古代中原华夏族对西南各族的影响与铜鼓的起源就古代铜鼓的分布而言,以中国西南地区最为广泛。在中国境内。铜鼓的分布包括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在国外,印度支那的铜鼓较多,缅甸、泰旧、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爪哇、苏门答腊、甘尼安岛、卡伊群岛、土瓦岛、新几内亚的奎岛亦有铜鼓的使用或出土。古代铜鼓的分布如此广泛,说明锕鼓文化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追溯铜鼓的传播史,与这一广阔地区远古文化的相互影响与结合直接相关。笔者认为,古代铜鼓的产生和广泛传播是东亚大陆古老的青铜文化与  相似文献   

3.
考察铜鼓艺术起源,可知实用艺术为铜鼓艺术之父,装饰艺术为铜鼓艺术之母,宗教是铜鼓艺术的助产婆,是祖先崇拜时代艺术的特色。铜鼓艺术对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文 《社会科学家》2000,15(1):86-90
岭南地区是古代铜鼓铸造和使用的主要地区之一,各类铜鼓都有发现。对铜鼓制作的过程、形状、时间,工艺过去研究得较少,本文对此作了略考。  相似文献   

5.
铜鼓是一种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历史文物。它从公元前七世纪左右产生,一直流传至今,上下贯穿2600多年。铜鼓的足迹遍及我国云、贵、桂、粤、川、湘6个省(区)及东南亚许多国家,覆盖了一大片民族成分相当复杂的土地。研究铜鼓,无异于研究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的民族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世界上保存铜鼓最多的国家,也是拥有铜鼓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国家。我国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注意搜集和研究铜鼓了。但自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运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方古代铜鼓立体塑像研究陈文铜鼓研究自本世纪初以来,已经涉及源流、分布、类型、花纹、宗教、艺术功能、合金成份、音乐性能等诸多方面。但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人对铜鼓的立体塑像作过专门的描述和探索。本文意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对铜鼓立体塑像依类阐述,并就...  相似文献   

7.
广西东兰铜鼓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璀璨之星,其传承保护可以助推乡村经济发展,提高乡村文明程度,促进乡村和谐安定,提升乡村生活水平,对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东兰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多重困难,应当通过转变发展观念,树牢铜鼓文化传承保护意识;完善基础设施,加大铜鼓文化村落建设力度;动员各方力量,凝聚铜鼓文化传承保护合力;落实必要投入,增强铜鼓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出台专门政策,提升铜鼓文化吸引力知名度等路径,多措并举传承保护,促进民族地区乡村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铜鼓是亚洲东南部青铜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自奥地利学者黑格尔以后,对铜鼓的系统研究已进行了多年,但目前在不少问题,包括在铜鼓起源问题上,仍存有较大的争议和未解之处。云南早期铜鼓的起源与北方游牧文化之间可能存在历史的联系,理由是:由于古代气候的变迁,造成北方的草原游牧民族较大规模的南迁,游牧文化对于云南早期铜鼓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央民族学院闻宥教授在50年代曾说过:“假如有人问,祖国南方一带兄弟民族古文化的遗留,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铜鼓。”现在如果有人问,广西古代兄弟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遗物是什么?我们同样可以肯定地回答,是铜鼓!铜鼓作为一种民族民间乐器,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起,就在我国云南中部地区产生,嗣后随着民族的迁徒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沿着大江大河分布到我国南方的广西、广东、海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和东南亚地区许多国家。广西是铜鼓最重要的分布地区。广西之有铜鼓,至少也有2千多年的历史了,田东县锅盖岭战国时代墓葬中所出的铜鼓  相似文献   

10.
李伟卿 《学术探索》2002,(5):110-113
铜鼓研究是一个长期的求知过程。F·黑格尔曾以“铜鼓的同一性”而作出其卓越的历史贡献。 10 0年过去了 ,随着新的田野资料大量涌现 ,便不宜墨守成规 ,而应运用一元多支的多层次分类法 ,去修正黑格尔的不足 ,从而认识时空交叉、错综复杂中的铜鼓谱系  相似文献   

11.
《铜鼓及其纹饰》 ,云南科技出版社 2 0 0 0年 8月出版 ,李伟卿著。这是一本老老实实的著作。说它老实 ,主要是作者走遍中国南方五省 ,实测过大量的铜鼓 ,进行了 2 0多年的认真考索 ,提出有别于前人和今人的独立见解 ,成一家言。全书 30多万字 ,含通论 ( 1至 4题 )、专论 ( 5至 1 1题 )、余论 ( 1 2至 2 1题 )三个部分 ,涉及铜鼓的起源、分类、断代、族属与功能等问题 ,并重点探讨铜鼓纹饰的母体含义、形式演变规律 ,以及蕴含于其中的民族文化信息。在学术观点与研究方法上 ,都有新的突破。1 作者认为铜鼓是地域性的文化现象 ;是中国南方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去年在昆明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对过去探讨较多的古代铜鼓的起源、分类、纹饰、族属、传播与交流诸课题,作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对古代铜鼓的造型艺术、音乐性能、冶铸工艺、合金成分与金属材料等新课题作了重点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将讨论会上的主要论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铜鼓文化的传播、传承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铜鼓的创造者百越族群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因为西南和岭南的越人在先秦时期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造就了秦汉时期岭南经济的繁荣;铜鼓文化的传播是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互鉴的生动案例。铜鼓文化在传播中交流互鉴,在传播中创新发展。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海上丝绸之路内通外联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中国-东南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壮丽图景;放眼新时代,保护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必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意义重大,其传承发展可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民族文化复兴的范例。  相似文献   

14.
伍文义 《学术研究》2005,(11):118-121
南海神庙是中国南海丝绸之路的重要象征,其铜鼓诗及其铜鼓文化反映珠江三角洲族群团结、勇敢和开拓的胸襟,是岭南文明的一朵奇葩。这种优秀传统是源于当地的生产、生活,又是融合了四方先进文化来发展自己的真实写照。它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15.
铜鼓上有种种纹饰,船纹乃是其中之一。对于船纹正象对于其他纹饰一样,曾有各种不同解释。解释尽管不同,却都从反映客观事物立论,但不能因此认为每种说法都是正确的。应当看到,解释的不同,在于研究者立论各有偏重,因而未能反映全面,甚至不能把主要事物摆在主要的地位,不过如此而已。本文除对铜鼓船纹的不同解释略作介绍外,主要目的则在谈谈自己的看法。壹、铜鼓船纹的不同解释和越海船说的根据对于黑格尔(F.Heger) 第一类型铜鼓上的船纹,大致有三种解释,即超渡船说、竞渡船说和越海船说。  相似文献   

16.
为推动广西的文学艺术创作、促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振兴广西文艺创作基金会”举办的首届“振兴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于1989年1月6日在南宁举行颁奖大会。这是广西最高文艺创作奖。铜鼓奖设作品奖105件,编辑奖12名  相似文献   

17.
鼓,有木鼓、铜鼓、皮鼓之分,习称三鼓.木鼓,古老神圣;铜鼓,庄严华丽;皮鼓,壮丽多彩.从三鼓的形态、打击,可以看到苗族鼓舞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创新,以它独有的艺术魅力,独步中华舞林,发挥它永无止尽的光和热,继而成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18.
解放以来,在我国西南地区,发掘出不少珍贵的古文物—铜鼓。铜鼓的鼓面是一块完整的铜片,鼓身则由二至四块併成?拿媸斡刑粑啤⑼荟嘉啤⒃评孜啤⑾  相似文献   

19.
从国内外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经验来看,保护铜鼓文化应以原生态的保护作为核心的理念,"参与式"保护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其核心思想在于"赋权",使当地群众在其熟悉的环境中能够充分地把自己的知识及技能运用到保护项目中。铜鼓文化的有效保护应采取"四化",即数字化、活化、进化和符号化的综合而恰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贵州史学工作者对古夜郎问题进行了探索。从一九七八年元月起,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先后三次到地处北盘江流域的兴义地区进行调查,在晴隆县采集到青铜无胡戈一把(图一),在普安县青山发现了铜鼓山古文化遗址。铜鼓山遗址位于山岗顶部,在约四百平方米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