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两次中日战争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相隔半个世纪的两次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通过对日本发动两次侵华战争的目的、方针、方式、手段等的比较,分析其侵略性、冒险性、掠夺性、野蛮性等共同特点。从影响战争胜负的战争领导、民众动员、战略战术、国际环境等因素,说明为什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遭到失败而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甲午战争后中日强弱关系的转换为背景 ,中日两国出于不同的目的 ,促成了近代以来大批日本顾问来华。日本顾问来华 ,对中国军事改革、军队建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而对日本扩张在华势力 ,推进大陆政策、发动侵略战争的作用则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3.
1894——1895年期间,日本对中国和朝鲜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侵略战争(因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故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战争)。在战争前后,老牌殖民主义者英国非常活跃,它时而支持日本,时而限制日本,时而宣告中立,纵横捭阖,无所不用其极。故这一时期英国和日本的关系异常复杂,国内外学者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拟对甲午战争期间的英日关系加以探讨,以期有助于这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军国主义侵略扩张野心是根本原因,而日本近代染料工业的发展,为其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苏小东 《百姓生活》2014,(11):54-56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由于进攻一方的日本是海外征战,其作战形式必然是海陆协同的联合作战,而防御一方的中国也必须以海陆协同作战来应对。从军事角度看,甲午战争谁胜谁负,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双方对海陆协同作战的认识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作战条件、作战准备及作战指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关于中日甲午战争与俄国的关系,先后发表了米庆余同志的《沙俄在甲午战争中充当了什么角色》(以下简称米文)、王少普同志的《沙俄与中日甲午战争》(以下简称王文)。这两篇文章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认为沙俄在一定时期支持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米文说“沙皇俄国把日本作为工具,暗中赞助日本对华发动侵略战争”。王文说:“从十九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起,直到日本侵略军在东北辽东半岛登陆,沙俄对日本向朝鲜扩张和出兵持“表示支持”和“纵容态度”。战争爆发后,俄国  相似文献   

7.
日本从全面侵华,到觊规太平洋地区,进而制造珍珠港事件,始终是走着一条侵略战争的道路。因为建立远东、太平洋地区的霸主地位一直是日本的国策。从日本传统的对外政策上看,其侵略本性也是不变的。因此,发动珍珠港事件是其侵略本性的延续,是帝国主义性质的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日本海权意识不断膨胀,成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思想根源。甲午战争同时成为建构近代日本国民国家的逻辑起点,进一步刺激了日本向海外扩张的野心,形成了面对中国颇具优越意识的"蔑视型"的"甲午史观"。甲午战争从思想观念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国人从制度层面进行反思和改革。甲午战争及其后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干扰和打乱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甚至对当代的中日关系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政府对中国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侵略战争。面对着日本军队的疯狂侵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是积极抵抗,而是采取“避战求和”的投降政策,致使清军一败涂地,不可收拾,而民族危机也日益严重。这场战争,使许多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前,国际帝国主义利用日本充当打手,在中国获得特权,各国均沾其利,日本则利用西方坐收渔利的阴谋和清政府的软弱腐败,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  相似文献   

11.
李鸿章与甲午中日议和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章与甲午中日议和新探杨惠萍1894年,日本发动了旨在彻底制服中国,统治并掠夺中国的甲午战争。开战伊始,日本丝毫不考虑和谈问题,而清政府对日本发动的这场战争,其内部态度不一,有的主张一战到底,有的主张和谈。因此,在整个战争中,战与和的问题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12.
“田中奏折”是1927年6月由日本总理大臣田中召开的一次秘密内阁会议,核心是把满蒙从中国分离出去,会后田中把会议内容上奏昭和天皇的奏折。由于“田中奏折”是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的“蓝图”,因而臭名昭著。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作者提交甲午战争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的一篇论文。文章具体分析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甲午战争的国内历史背景,介绍了整个战争的经过,最后探讨了这次战争对中国、日本和远东国际形势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百年祭张振鹍现代史上,日本发动或参与过多次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次:一次是1894年(清光绪20年)爆友的战争,因为这一年是中国以干支纪年的甲午年,所以通称甲午战争。另一次是1937年(中华民国26年)开始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前一...  相似文献   

15.
日本近代史是一部走向近代化的历史,也是一部对外侵略扩张史。在这段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日本知识分子扮演了两个不同的角色。就整体而言,他们是日本近代化的主要奠基者,是率领民族向近代化迅跑的先导。与此同时,他们又在统治阶级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中发挥了特殊的、不尽相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历史作用。其形象与作用呈现多面性、复杂性:一部分知识分子为发动侵华战争制造理论根据和舆论氛围,以实际行动支持、协助了侵略战争;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罪恶的战争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在行动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反战斗争。  相似文献   

16.
从建川博物馆藏侵华日军家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政府大肆宣扬的皇国史观,其危害十分巨大。皇国史观的泛滥,使得日本国民灵魂扭曲,无法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只是一味心甘情愿地为天皇效力。在皇国史观的支配之下,随着举国皆兵之制的建立,日本走上了为皇国而战的对外扩张道路,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从宣扬皇国史观开始,到建立举国皆兵的体制,直至对外疯狂发动侵略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轨迹。对日本安倍政府从修改历史教科书到解禁集体自卫权等一系列危险举动,国际社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让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相似文献   

17.
在近现代,神国思想始终与日本的民族主义密切相关。然而,究其本源,日本的神国思想实质上是基于《记纪》神话、以神祇与国家认识为核心的一种宗教思想。其中,佛教与神道在日本神国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尤其是13世纪末元军两次入侵日本失败后,随着伊势神道等中世神道思想的发展,神国思想的民族主义倾向逐步抬头。其结果是,自我优越的神祇意识、自大的国家认识不仅催生了盲目的对外意识,甚至还成为了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关系中最重要问题之一,日本主张依据国际法"无主之地、先行为主"原则,拥有钓鱼岛主权,实际上日本是通过甲午战争手段获得钓鱼岛。日本在发动甲午战争前就已经知道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日本是在甲午战争期间实现对钓鱼岛所谓"所有权"。通过战争手段获得领土,在国际法上属于非法获得。日本窃取中国领土钓鱼岛,真实目的就是一方面限制中国发展,另一方面就是要窃取以钓鱼岛为核心的巨大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9.
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世界和平、违反人道主义、践踏基本人权的战争罪犯是全人类的公敌。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依法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了合法、公正的审判,确立了策划、发动侵略战争及参与战争的犯罪者必须承担个人战争责任的国际法原则。日本部分人从狭隘的民族史观出发,企图为战犯翻案。这股否认历史的暗潮对日本政局的走向以及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产生了消极影响。日本要想得到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信任,作出更大的国际贡献,就必须正确认识侵略历史,对战争罪行和战争遗留问题彻底清算。  相似文献   

20.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可日本社会却不断涌现出否认侵略战争的言论,究其根源在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问题没能得到彻底追究。探究战争责任是直接关系到战争性质和评价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战后研究的最大课题。本文根据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雅斯贝尔斯(K.Jaspers)的罪责分类说,来阐述日本普通民众应为侵略战争所担负的道德罪责,并进一步分析战后日本人漠视道德罪责的"道德盲视"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