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我国民族民间文学遗产的抢救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抢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学遗产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走抢救与保护相结合的治本之路,才能使我国民族民间文学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真正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2.
遗产与旅游:传统与现代的并置与背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并延续的传统,蕴含着人类存续与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在如今时代、权力、商业等因素的操控中,遗产成为了一种被出售的传统,特别是20世纪以来大规模的群众旅游,为这一传统的出售提供了巨大的消费群.以遗产作为品牌的遗产旅游,一方面体现了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并置;另一方面,旅游者对遗产传统文化的消费本身根植了现代性对这一文化的损害,如何消费传统的问题成为了关系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沈宁 《民族学刊》2012,3(1):50-58,94
以历史研究为基础的,以“亚历山大范式”为模式的传统博物馆和档案馆的遗产形式,正面临着记忆研究方法的新挑战。“记忆研究”这种新的遗产研究方法旨在提出对传统遗产模式的反思,强调基于普通民众的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重视对非强势群体的人道主义关怀,从而构建一种反强权的遗产学理论体系和世界观。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考古学院贝弗利·巴特勒博士的《遗产与当下的过去》一文,总结了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主要指导理论和思想,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回顾了从遗产学兴起以来的发展道路,并表达了相应的批判性意见。该文可为当下中国的文化遗产发展事业提供西方视角的理论解释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遗产旅游是近几年来学术界谈论较多的一个话题,因为它涉及到遗产开发与保护的问题,特别是真实性问题.J.E. Tunbridge教授的文章<从历史到遗产>,从另一个视角,对遗产与真实性的概念及其关系进行了新的阐述和诠释,这些阐述和诠释扩大了人们传统意识中有关遗产的概念,对遗产旅游的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6.
建筑是人们居住、工作的场所,也是一个城市,乃至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载体,是最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对建筑遗产的保护,能够保持传统的城市风貌,同时赋予新的城市功能,还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预防性保护理念在建筑遗产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预防性保护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提出建筑遗产的主要类型,最后提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有效对策,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抢救与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动议及其"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世界记忆工程名录"实施的理念、目的意义结合我国现状作出简要评述;并对抢救、保护仅有母语而无文字、人口较少民族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必要性,作出呼吁.  相似文献   

8.
9.
借鉴澳大利亚农业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我国的农业应放眼国际市场,在建立农业标准体系、农业保险体系和农业服务体系上下功夫,以加速农业产业化。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中国“入世”后农业面临着挑战,农产品的市场壁垒主要“贸易壁垒”变为“技术壁垒”。我国的农业标准体系十分薄弱,极易成为“技术壁垒”的牺牲品,既制约了  相似文献   

10.
潘君瑶 《民族学刊》2021,12(4):41-51, 115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遗产话语与实践正面临危机,基于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符号学、文化学等梳理并构建跨学科理论逻辑体系,用社会建构的视角探讨我国遗产话语横向共时性的中西方平等对话、纵向历时性的文化符号表征与文化记忆的形成,提出“遗产社会建构框架”与“遗产共建共享:文化‘活态化’传承与传播的社会实践路径”,强调只有在对话与交流的基础上,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核心,对遗产文化符号进行“神圣化”“重复化”与“现时化”的阐释与展示,才能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形成文化记忆,“活态化”传承与传播遗产文化,塑造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1.
中央作出西藏的发展、稳定、安全涉及国家的发展、稳定、安全的论断,是在认识上把西藏放到更宽阔的视野来对待的重要步骤,而进一步的探索则是“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观点的提出.从中国思考西藏方法论的建立,习近平同志“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这一重要思想给予我们的启示很多,包括借鉴中华文明中国家治理的政治智慧,来建立我们自己的话语.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框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单纯的记录、保存和隔离的做法,不能有效地保护。本文提出引进旅游市场机制,调动政府、商家、学者和文化主体的积极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生存的土壤。  相似文献   

13.
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关系是宪政秩序的核心要素.在宪政实践中,不应局限于宪法学者通常论述的二者间的制约、抗衡关系,而应积极构建相互合作、互动的良性秩序.宪法是宪政的前提,这就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府权力宪法构造方式.以此衡量中国现行宪法,不难发现其存在的一系列规范上的缺陷,为创新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间的宪政秩序,须尽快实现中国政府权力宪法构造方式之转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西部民族地区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艰巨性,以及现代人格培养的紧迫性进行了阐述,认为西部民族地区,只有立足于自身传统并能够实现自身的现代转型,才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体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龚永辉 《民族研究》2007,45(2):1-10
本文从民族概念的扩展,民族问题视野的拓宽,民族观与祖国观的和谐,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四个方面,分析理解中央"十二条"构建的民族理论新体系.认为该理论体系立足于世界古今的民族实际,植根于中华本土,实现了从聚焦矛盾到总揽全局的视野转换,代表着各族人民最高利益与国际主义远大理想的同一性,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6.
德萨 《西藏研究》2002,(4):106-109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开展业务和服务的基础。在当今图书馆普遍强调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 ,重视优质服务的同时 ,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质与量 ,对增强图书馆的自身实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是保证我区各民族文化素质提高和从事教学、科研活动时快速准确地获取各类知识信息的基础性工作。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完整的地区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发挥整体效益 ,提高读者的文献信息保障率 ,是我区图书馆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 ,我区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 ,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文献资源建设 ;其二是文献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7.
构建西藏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农牧民增收问题是西藏农牧区工作的重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不仅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且关系到广大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关系到农牧区的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牧区的威信和执政地位。西藏"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进入全国中等行列,即"十一五"期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要保持13%以上的增长速度。当前农牧民增收主要是政策措施的延续,要实现全面的长效性增收仍受到政策局限性和市场局限性约束。这就需要努力构建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从农业内部深挖增收潜力,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内部自主活力,也需要从农业外部寻找突破,形成可持续的外部推力和良好的增收氛围,形成内、外共促增收的良好机制。  相似文献   

18.
唐柳 《西藏研究》2007,(2):90-96
文章基于西藏农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分析,对“十一五”时期西藏农畜产品流通市场的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根据西藏的区域经济特色与区位关系,作者对西藏农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的空间布局进行了优化设置,提出了建设三大农畜产品流通圈和三级市场体系的基本思路。通过建设新型农畜产品流通体系,可使农畜产品在物流中降低流通成本,实现农畜产品的使用价值,提高西藏农业产业化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9.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设创新型广西,离不开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我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紧缺;作为新兴发展地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更显重中之重.因此大力实施人才强桂战略,加快广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尤为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