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星亮 《民族研究》2006,18(5):41-50
关于"人类学"和"民族学"这两个学科名称的关系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国内有关部门的分类也较为混乱.本文认为,"民族学"这一学科的形成以1839年巴黎民族学会的成立为标志.早期的"民族学"学科是广义的,既研究文化,也研究体质.19世纪下半叶后,"民族学"由广义变为狭义,主要研究文化.而"人类学"这一学科名称在早期则是狭义的,主要研究体质.后来"人类学"由狭义变为广义,既研究体质,也研究文化.在当代中国,"民族学"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狭义的"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基本相同.把广义的"民族学"与"人类学"并列为一个一级学科,比较符合学科发展的历史和当前中国的现实.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类学比较早就注意把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历史研究方法相结合,把对"异文化"的研究和对"本文化"的研究相统一,这是中国人类学对世界人类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类学在重建后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仿佛依然"孤悬"在国际人类学界之外,未能真正"与国际接轨".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没有抓住西方人类学的核心问题,对其认识不足、把握不透所至."自我"和"他者"问题作为人类学发展的灵魂,激励了一代代西方人类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探索和反思,将该学科一步步地向前推进.采用"自我"和"他者"的视角重新认识和把握西方人类学发展史,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该学科的本质,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为中国人类学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就文化人类学而言,一方面,"田野调查"日益成为其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界定标识;另一方面,学界对"田野调查"何以成其为"田野调查",至今未有明晰的界定方法."田野调查"这种悖论性的长期存在,势必将影响到后续的研究工作.本文尝试通过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多角度考察与论证,提出了"田野性"这一概念,以期运用"田野性"对广义田野调查进行再认识,达到较准确地对人类学田野调查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与文学(包括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相遇、交流、互动,是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引人注目的现象,由此催生的边缘学科研究如文学人类学与人类学诗学,在世纪之交时蓬勃发展,改变了两大学科的原有格局,拓展了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6.
以生态人类学的视角,从"小生态环境"与"小人文环境"的固化、对当地生态的适应与利用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地承载力的差异三方面来初步解析位于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境内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四十七团的维汉族际互动变迁的生态人类学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讨论国内对于科学人类学不同的定义、不同的称谓的前提下,基于对国际上科学人类学发展最为概要的回顾,提出了科学人类学的定义,也解释说明了采用"科学人类学"这一名称的理由,以及需要在这一名称中对科学一词采取最广义的理解的理由.  相似文献   

8.
神话叙事中的"历史真实"--人类学神话理论述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神话理论素来是人类学知识谱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几乎所有的人类学流派以及重要的人类学家都在神话研究领域留下大量的研究成果.而神话叙事本身又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本文试图对人类学神话研究做一个简要的谱系梳理和评述,这无论是对学科的理论反思,还是对方法论的借鉴,抑或对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的"本土化"实践,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参与发展:当代人类学对"他者"的关怀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关怀"他者"是人类学主要的学科传统.当代人类学通过参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更是把对"他者"的关怀落到了实处.本文通过作者近年来所从事的一些国内社区发展项目的社会评估,介绍了参与发展在中国的应用情况,并阐述了作者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10.
2012年3月28日至30日,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东亚人类学论坛在中山大学永芳堂举行,来自日本、韩国、越南、英国、美国、中国两岸三地等二十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4名专家学者与会,共收到论文29篇。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人类学与历史",围绕人类学与历史的关系,就人类学的"历史"与历史学的"历史"的关联性进行了跨学科的对话,就人类学与历史相结合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就人类学民族志的学术功效进行了思考。另外,除了这种方法论意义上的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历史"研究以外,论坛还特别关注人类学最为基本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东亚人类学本土定位时的自者与他者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