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行政,要做到依法行政就必须处理好行政权与公民权这一核心关系.分析认为,要以公民自治促进行政法治,以行政法治保障公民自治,从而在多次博弈中实现两者的均衡发展.这种良性互动关系的形成,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对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行政 ,要做到依法行政就必须处理好行政权与公民权这一核心关系。分析认为 ,要以公民自治促进行政法治 ,以行政法治保障公民自治 ,从而在多次博弈中实现两者的均衡发展。这种良性互动关系的形成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 ,对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发展与和谐是辩证统一的,发展是和谐的前提、途径、目的;和谐是实现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条件、支撑。发展与和谐的辩证关系,落实到人类社会,展现为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正确认识和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通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社会资本: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社会资本理论,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国家和社会之间一定的社会资本,包括信任、互惠规范和参与网络等,能够很好沟通、平衡和发展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国家与个体之间的协作。因而有必要培育国家与社会之间协作性的社会资本,为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在阐述中国进入公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从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公民意识十分薄弱、社会组织仍需壮大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公民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方面,要消除立法指导思想偏差,提升社会组织领域立法层次,完善社会组织成立、管理制度;在培育提升公民意识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要阵地,以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辅助力量,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在发展壮大社会组织方面,要重塑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努力筹集民间社会资本,注重各类社会组织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界限已开始清晰显现,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日益凸显,只有厘清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并使两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与合作,才能够充分协调社会成员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有序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自组织公民行为提出以来,备受组织绩效研究者的关注。然而,鲜有文献提出公民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机制。直至上个世纪90年代末,社会资本理论和企业资源观进入组织绩效研究者的视野,公民行为、社会资本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才获得较大进展。本文在综述公民行为、社会资本与组织绩效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并评价了西方研究者提出的社会资本、公民行为与组织绩效的中介模型,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加快非政府组织的建设,可以增加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换力度,增进社会容忍,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非政府组织的重大意义,力求形成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伙伴关系,增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优势,拓宽非政府组织的协调沟通机制,促进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在融资、管理和信用等方面面临多重困境是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融资形式,创业投资能够从融资、管理、信用等方面推动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快速发展.我国创业投资业能否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处理好创业投资运作主体培育、退出机制完善、支持体系构建和代理风险控制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政治实践表明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都有其限度,主要表现为国家阻滞公民社会的成长、经常背离公共利益、存在合法性危机,社会未必通向民主政治、极易导致两极分化、容易滋生个人主义等。把国家与社会对立起来,坚持国家本位抑或社会本位其结果只能是"零和博弈",因此,从"二元对立"走向"良性互动"成为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遵循"强国家、强社会"的构建理路,从推进宪政、加强国家能力建设、树立权界意识、协调国家社会关系、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增强社会自主性等方面入手,努力构建"强国家、强社会"的关系模式,才能使国家与社会关系超越"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真正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12.
在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形势下,社会组织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在现实治理实践中,其功能发挥却面临诸多障碍。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的实地调查,从社会组织参与机制、参与结构、参与方式、参与领域、参与群体等方面,探究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在政府层面、居民层面、自身层面遭遇的现实困境。提出社会组织需要通过政府、社区、居民转变理念,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参与机制,健全监督机制等一系列具体路径来实现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3.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公民作为治理主体中的一员,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基层社会中,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是公民权利的一种表达和实现。但在参与的过程中存在公民自身参与水平不足以及来自政府行政环境的阻碍因素,为了提高公民参与的有效性,特以县级市中的石狮便民服务体系为例,分析体系中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困境,最后提出相应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组织根植于基层社会,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在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下,两岸社会组织被赋予了不同的治理内容和参与范畴,但就治理功能而言,它们都是促进社会福利及有效治理社会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两岸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核、治理目标和发展空间等方面的共通性,为其破除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禁锢而进行交流借鉴奠定了基础。推进新时代大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发展,就必须坚持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指向,借鉴和吸收一切优秀成果,加快大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亚洲几个存在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国家和地区中,韩国被公认为成功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的范例。韩国出生性别比下降无疑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韩国各类女性公民社会组织为提高女性地位、形成全社会关爱女性的氛围和淡化性别偏好观念所做的一系列努力尤其不能忽视。韩国女性公民社会组织参与出生性别比治理的经验,对于在出生性别比问题上正苦苦寻觅有效治理路径和笺略的中国暑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人们所面对并生活于其中的当代社会,是一个业已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现代“全球公民社会”,它是对近代以来以“现代性”为理念支撑的“原子式社会”的反思、重构与超越,旨在实现人类实践经验与精神文化观念的全面共享。“全球公民社会”秉持“世界公民”的生存理念观,着眼于“世界公民人格”的养成与全球“公共价值”意识的化育,表现为一种普世但非同质的价值理想,同时更是一种必要的制度安排和实践规范——宪章、规则、目标、机制等。全球公民社会有其内在的合理性根据,它自身禀赋着多方面独特的功能性特质:一是谋求多极主体实践行为的统一性,建构全球性的协同与合作伦理;二是化解全球自由市场无限扩张与民族国家有限生存之冲突,探寻两者间必要张力生成的可能性空间;三是致力于全球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谋求全球公共秩序与集体行动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7.
文章依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内涵意义和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论断及其相关研究为背景,通过借鉴西方学术界以“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对社会组织的理论研究成果,同时梳理了中国社会组织的本土化研究进展,提出超越二元对立的“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分析框架,阐释了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学理可能性,并结合北京社会组织建设管理实践分析了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及其社会组织发展的内生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政府与社区的理想状态是能够实现二者的相互型塑,即在政府与社区间建构良性互动关系,突破中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治理困境和难题。在治理框架下,从民主生长的空间不足转向扩大平等参与、从互惠信任程度不高转向促进互动合作、从协同共治的理念不强转向加强多元治理,这是当前建构政府治理与社区共治关系的三个主要思维转向。发挥多元力量的凝聚作用,扩宽资源整合的社会途径,运用利益协调化解社会矛盾,加速服务转型主动适应社会变迁,这是当前治理转型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界定了中介组织的本质、含义及特征,认为中介组织并非社会团体,而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是经济和社会的支持系统.作为社会的一域,它有自己的运作逻辑.当前,中介组织的问题在于政府的越位和失位造成其功能的扭曲.因此,通过制度化的途径建立起二者良性的互动,让政府和社会走向善治,是当代中国改革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与国家”二元对立范式对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建设影响重大.南共将该范式不加批判地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加速了南共合法性基础的减弱以及南共与南联盟的分化,并最终断送了自治社会主义.历史说明,严格界分“社会与国家”的视角有助于分析某些政治学、社会学问题,却绝不能成为国家整体设计的指导性的思维框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社会与国家两者间的平衡,理性地、批判地对待塑造公民社会的问题将是一个迫切而艰巨的理论和实践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