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中一个分布地域广泛、种类繁多的艺术门类。位于山东西南鄄城的红船口并非特别知名的民间木版年画产地,但红船口木版年画中出现了一个极具特色的种类——"书(音同福)本子",使红船口木版年画在民间木版年画的世界中绽放出异样的光彩。已经蜕变为艺术品的民间木版年画中承载了古老而深沉的文化观念,它作为一种对自然崇拜的物化形式,蕴含了当时社会的民间文化观念、道德观念及民间审美观念。希望有更多的专家级的研究者关注研究类似红船口木版年画这样的民间年画艺术,让拥有浓厚地方文化特色并承载着厚重民间历史文化的民间木版年画继续流传,使这一文化生态得到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在萎靡不振的晚清社会,民间木版年画艺术,以其对现实生活的贴近和对社会的关注,担负起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现实主义艺术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因为现实主义获得更高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6月27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捐赠仪式,接受由日本日中民间艺术协会会长木通田直人和日本中国年画收藏家浅见氵凡先生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无偿捐赠的他们收藏的中国年画古版、影像资料和中国著名年画产地朱仙镇、杨柳青、花坞、凤翔、绵竹、武强、杨家埠等年画作品1000余幅。木通田直人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研究和宣传,在日本出版有《中国传统年画的世界》、《中国年画》等著作以宣传中国民族民间木版年画,是日本著名的中国年画研究专家;浅见氵凡先生是日本著名数学教师、旅行家、收藏家,特别钟情于中国民…  相似文献   

4.
作为传统文化生活的映射,木版年画不是单纯的作为民俗艺术的存在,而是雕版技术、文化认同、造纸术等多种因素的“复合整体”,既有民俗文化自身发展的时代诉求因素,又有社会变革对意识形态推动的因素。木版年画一直到北宋中后期才开始凸起和普及并在市井阶层广为流行,这与雕版技术变革有着深刻联系。但这种技术转变的背后所折射的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改进和变革,而是与里坊制度的崩溃、城市文明的兴起有关,这让木版年画的受众从城市引入乡村。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的载体,木版年画的兴起与变革本质上反映的是民俗艺术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技术与制度的融合,其变革背后折射着种种世变因素,是我们窥探传统文化变迁以及人与社会关系不可或缺的社会图像。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更好地完善对内创新,还要做好外宣翻译工作,使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现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探索如何更好地迎合时代背景发挥朱仙镇木版年画自身优势,推进外宣翻译工作多平台、多手段蓬勃发展,使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彰显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风采。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文创类主题展蓬勃发展,并逐渐融入到了人民群众的日常活动之中。而针对多数展览漠视产品背后的内在驱动和文脉传承、忽略文献的多元化和特殊性、展品陈列过于直白和简单等问题,本课题立足于文创类主题展设计的“互文性呈现”的角度,对主题展的发展态趋势即三个“转变”特征加以系统解读,并以桃花坞木版年画文创展为实例,提出展品与非展品文本相互作用、不同主体间进行对话、不同文化语境互文的“互文性”设计策略,通过可读的文献确定性来规避历史局限性和文化模糊性,不仅充实和立体化当代艺术展览的架构,建构新的规划与观察视角,也能揭示桃花坞木版年画艺术及其探索创新的生成轨迹和内在动力,进一步保护、传承和传播中国工艺美术。  相似文献   

7.
在萎靡不振的晚清社会,民间木版年画艺术,以其对现实生活的贴近和对社会的关注,担负起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现实主义艺术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因为现实主义获得更高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说起中国民间传统工艺,我们会想到很多:木版年画、泥塑、面塑、糖塑、吹糖人、砖雕、瓷刻、微雕、木偶、皮影、蜡染、刺绣、织锦、剪纸、风筝、脸谱、面具等等.其中,剪纸,风筝这些常见和我们耳熟能详的民间工艺,发展也正盛,这点尤其是学设计的同学深有体会.  相似文献   

9.
阿英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文学史家和藏书家。他一生从事文艺工作,除文学研究颇丰外,他对民间美术史料的整理和评价,特别是对中国年画、连环图画、民间窗花和版画方面的探索,为后人学习中国古代和现代美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梳理了阿英对这些民间美术发展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阿英取得这么多研究成果源于他对美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与对民间艺人的关注和宣传。阿英是一位多元化的文艺工作者,他的著作和藏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说起中国民间传统工艺,我们会想到很多:木版年画、泥塑、面塑、糖塑、吹糖人、砖雕、瓷刻、微雕、木偶、皮影、蜡染、刺绣、织锦、剪纸、风筝、脸谱、面具等等。其中,剪纸,风筝这些常见和我们耳熟能详的民间工艺,发展也正盛,这点尤其是学设计的同学深有体会。  相似文献   

11.
12.
13.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9.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20.
才让 《中国藏学》2020,(1):119-129
文章选取15世纪萨迦派代表性人物的传记,包括桑杰贝、班钦·释迦却丹、绒敦·释迦坚赞、俄尔钦·贡噶桑波、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贡噶南杰、果沃热绛·索南僧格、达仓译师等著名萨迦派大师,介绍各传的作者、成书年代、资料来源、主要内容、版本等。这些传记反映了萨迦派各支系的兴起及萨迦派在15世纪的中兴历史,是研究萨迦派历史的重要文献。所收传记之顺序按人物生活年代编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