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杜亚泉和梁漱溟因在东西方文化争论中的观点相近而被划为一派。其实,二人在如何看待文化进程,以及如何对待东西方文化问题上看法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致力于人生问题的探讨和中国问题的解决。《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和《中国文化要义》这两本书是梁漱溟先生论述其文化观以及如何解决中国问题的重要著作。他分别从哲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论述了三种不同文化产生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三路向说"和"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文中笔者尝试通过分析《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和《中国文化要义》两本书中论述中西印文化之间区别的不同方式,从而对其文化观的形成和展开加以理解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文化要义》看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重要的著作之一,在《要义》中,他以"人生态度"作为文化的核心内涵,全面分析了造成中西不同人生态度的决定因素——社会结构,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则个人本位、阶级对立。由于中西不同的社会结构遂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表现为理性与理智、非宗教与宗教。肯定了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指出中国文化未来应走之路向是接受西方社会的科学与民主之用,来滋养中国文化理性之本。  相似文献   

4.
杜亚泉是清末民初时期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启蒙思想家。他的文化调和思想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他对中西文化问题的开放心态、辩证分析和理性思考,在当时的"五四"思想界还是独树一帜的,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也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思想史上,以梁启超、杜亚泉为代表的温和的调适思想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杜亚泉甚至被看做文化保守主义者。然而,杜亚泉的调适思想却具有巨大的思想史价值。他的接续主义以政治文化为着陆点,倡导进步与保守调适的辩证法和政治多元均衡的宪政原则;协力主义试图在国家主义与和平主义之间找到一种折中方法;减政主义主张厘定国家与社会的范围边界、改革国家万能的集权化行政体制,以推动市民社会的自主发展;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调配方面,提倡集权与分权的调适,提出了一整套关于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在崇尚全盘西化的五四时期,"东方文化派"[1]的重要成员杜亚泉的"文化调和"思想与<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的西化思想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杜亚泉的独到的见解不仅体现在关于东西文化的调适上,还存在于政党、经济和社会等多方思想上.杜亚泉关于政党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政党的有无、政党的目的和政党的种类.  相似文献   

7.
杜亚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科学文化大家,他一生淡泊名利,独立超然于政治,坚持以科学、教育和舆论为业,是我国近代介绍西方科学知识成绩卓著的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章士钊、杜亚泉对“新旧调和”有很系统的理论论证 ,他们辨析了东西与新旧、是非与新旧的关系 ,界定了“新旧调和”的含义、原则和方法 ,并援引进化论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虽然他们的认识也存在缺陷 ,但并非一味复古 ,也非排斥新思想 ,而是主张以重视实践、自由和理性的态度来处理思想文化问题 ,所以应给予他们一定的“同情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随着《杜亚泉文选》的出版以及纪念杜亚泉诞辰120周年全国讨论会的召开,杜亚泉作为五四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编辑家等历史地位及时代意义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并重新获得了历史评价。而通过对杜亚泉思想的演变及其线索,杜亚泉文化思想的评价,杜亚泉政治、科学、教育、中西文化调和观等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则可促进对杜亚泉研究以及对五四启蒙运动、中西文化对战、文化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价值分歧等内容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与杜亚泉的东西文化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和杜亚泉作为发生于20世纪初那场东西文化论争的核心人物,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论争的核心在于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和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针对杜氏提出的调和论与统整说,陈氏做了详尽的批驳,提出只有德、赛两先生才能救治中国的黑暗.如何结合当时的语境及20世纪的中国现实对两人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而不是简单贴标签式的裁判,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梁漱溟早期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其早期文化观来看,梁漱溟根本不是反对西方文化,而是反对反东方文化;不是反对科学民主,而是始终肯定德先生和赛先生;不是代表农业宗法封建思想,而是认同生产社会化的社会主义;他对东方文化的看法,与其说是文化保守主义,不如说是文化多元主义;梁漱溟的思想不是站在“过去”而“反现代化”,乃是站在“未来”来“修正”资本主义。他的早期文化观既有对文化问题的深刻观照,又是浸润千年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维持文化自信的一种安顿,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性经验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的法律思想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不同的阶段。其早期法律思想取向主要是认为“中国必用西法”;中期法律思想取向主要是认为“中国必不能用西法”;晚期法律思想则认为“法制与民主的前途必在中国逐步展开”。其早期法律思想是其功利主义思想在法律上的体现;中期法律思想与晚期法律思想,则是其现代新儒学思想在法律上的体现,但侧重点不同,中期侧重人的因素,晚期侧重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近代没有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自身特质中缺乏现代化的质料。传统文化缺乏民主与科学,西人之长吾人之短基于此。但这只是表层原因,总的根源在于“文化早熟”、“理性早启”。于是他提出了走上现代化的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但最后都落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模式的抉择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14.
70年前,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中国现当代历史上著名的改良运动,但乡村建设运动的背景、性质、理论来源和实践内容决定了其必然失败。与此同时,毛泽东领导的农村革命却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与二者理论和实践中的路径差异密切相关。无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农村改革,都要落实在发展好、维护好、保护好农民利益上,这是梁漱溟的失败和毛泽东的成功带给当代中国的最大启示。  相似文献   

15.
常用词语联想意义的中西文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语的联想意义最能反映出文化差异,而文化间的差异往往导致词语联想意义的不同.日常交往中常用到的一些词语的联想意义必然反映某国家某民族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英汉词语的联想意义或偶同,或殊异,或相悖,或没有对应性.对此有了充分认识,才能主动化解不同文化带来的交际障碍,减少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失误,从而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出身于书香门第、又长期在教会和英法学校学习的湖南作家袁昌英,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一生交汇着欧、亚文化的思潮。从其戏剧作品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再塑造中,我们可以探究出袁昌英是如何把中国与西方文化及文艺相融合,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中国现代话剧。  相似文献   

17.
骂詈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需要,因此詈词无处不在。讨论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对詈词的影响,从中了解詈词研究长时间受阻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詈词,反映英汉两种文化的相似点和区别。  相似文献   

18.
开平是著名的碉楼之乡.碉楼是中西文化交融之经典作,堪称"世界一绝",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已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传播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两者密不可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必然反映在其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尤其是在词汇层面上。语言中某些特殊词汇除本身固有的意义外,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民族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指事物的词汇的内涵未必相同。文章从社会学、语义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特殊词语的文化内涵的对比,揭示了中西文化间的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回顾从19世纪四十年代到20世纪八十年代这一百多年时间里一些历史人物对中西文化的研究及其认识,着重探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来源及历程、建国后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历程以及近年来中西文化对比研究的述评,由此窥探出近年来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