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21世纪初至今的十余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重要的学术名词。它的出现为民俗学等学科提供了新的学术平台,同时也影响并重构了各民族各地域文化传统与文化记忆。在国家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地方政府、学者、民众形成了三股力量,地方政府通过文化展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政治经济资源,重构地域文化记忆;学者积极参与并推动非遗保护,他们重视地域文化传统的内在逻辑,追求文化记忆保护的完整性与文化本真性,另外由于理论知识体系与地方知识系统不对接,会将一些地方文化经验屏蔽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系统之外;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与实践者,他们因为文化身份与文化角色不同,可以分为传承人与普通民众,传承人是地方文化记忆传承的灵魂人物,他们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改变了文化身份,对地域文化建设会有一定影响,但地方知识话语很难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体系,普通民众而言,则在文化我者/他者之间变换不定。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特殊性,希望在今后的理论与实践反思中,观照到不同力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为世界提供"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2.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生态保护论”与“生产性保护论”的争论,在总结陕西省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联动互促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服务性保护论”,即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联动互促机制,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后,就如何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联动互促机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古老而鲜活的地域文化记忆——论绍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形态学视阈来审视文化名城绍兴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以当代的意识发现和承传这份地域文化遗产,对于挖掘越文化古老的生命记忆、保存活态的文化基因,使地域文化呈现出鲜明的载体均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古村镇的非物质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座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镇,往往就是一个社会和一段历史的缩影.目前国家出台的保护古村镇的文件,主要保护的是古村镇的物质文化遗产,毫不涉及其所蕴藏的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名镇(村)"所要保护的,既应包括优秀的、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古代建筑群,也应包括在这些聚落里蕴藏着的传承既久的乡土建筑之外种种其他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浙江乌镇、西塘和河北暖泉三镇为例,阐述了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性及其在历史风尘中的流失情况,从而认为古村镇的保护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双重保护,而不应该只是单一的物质文化保护.  相似文献   

5.
皖南徽州民歌的方言性与地域文化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曾为山越人聚居地古徽州,历经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孕育出了跻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徽州民歌。受当地方言和地域历史文化的双重影响,徽州民歌在音韵、用词、语法和主题思想方面都体现出了别具一格的特色。对于徽州民歌的方言性与地域文化性特征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草原文明瑰宝中的奇葩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科尔沁地区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冲击,许多民俗文化资源在流失,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由于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于消亡。在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文化大区的时代背号下,通过法律对科尔沁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研究进行切实保护,以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尤显必要及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7.
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民族语言或地域方言为媒介的口头表达及语言文字方言艺术为纽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传统戏曲语言表达、语言文字习俗等。依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地域方言与文学尤其是民间文学的关系,应将其单独归为一类。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内部各层级及小类的交融性、影响与表现地域文化的广泛深刻性、地域方言与文学艺术的协同流变性等特点,重视其保护与利用,对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现状,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利用研究。应设立合理可行的评选标准,科学地运用历史资料与实地普查等方式对其作全面记录、整理汇总;同时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语言文字法作为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依据与保证,加强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展演与宣传教育规划,定期进行特色方言点调查,树立传承人的典型形象,与现代科技结合创新转化为文化产品,广开遗产保护的财源渠道,加强国际间、地区间语言文学类及其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交流与合作规划。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和研究价值。对齐齐哈尔丰富、多元、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而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有很多优势。可以从博物馆功能和优势的发挥角度,探讨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原则及途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全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科研、教育机构和有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大众,对其保护性开发研究势在必行。金城兰州是甘肃省会、丝绸之路重镇和多种文化交汇之地,拥有丰富的地域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开发工作还很薄弱。适应时代的要求,应加快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基地建设、加大舞台化展演力度等对策和措施,弘扬和发展兰州及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本文在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探讨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方法,并对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传统文化现代化进行了哲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雷州半岛历史悠久,但其旅游文化内涵还没有发掘出来。对雷州半岛旅游文化的研究,要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史学价值,研究其历史遗存的文化特色。通过对民俗活动的历史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来提炼某种文化精神,从而形成品牌,产生效应。  相似文献   

12.
南京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中先后有10个朝代、政权在这里建都立国,地面和地下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加强环境建设,保护、开发和利用好南京的文化资源,不仅是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3.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长沙,其历史文化的保护现状令人堪忧。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长沙的历史风貌不复存在,众多承载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历史建筑被拆除或破坏,严重影响了城市文化生态和城市文化建设。我们应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意义,通过采取有效方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化保护的关系,加强成片大范围历史建筑的保护,从而更好地保护长沙的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与人才培养极不相称,文章探讨了我国的现代的文物保护历程、美国高校中的文物保护专业的设置以及我国的文物保护专业及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文物保护需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走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文物保护专业(学院)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和发展旅游业原本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孪生兄弟,是不可分割的.文物古迹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保护好文物则是未来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进而言之,在开发利用文物来发展我国旅游业这一点上,绝对不能以损坏文物为代价.所以说,恰当合理地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两者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三国文化资源与湖北文化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资源禀赋类型和功能区分而言,湖北三国文化大体上具有名人文化资源、军事文化资源、遗址文化资源、学术文化资源、文物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六大构成维度。三国文化资源最为雄厚的湖北,在如何挖掘、整合、提升和开发湖北三国文化资源这一问题上,除了坚持实施整合保护战略、市场开发战略、文化创新战略、品牌特色战略和人才聚集战略等五个重要战略之外,尤其需要推进三国文化资源与湖北优势文化产业的对接。  相似文献   

17.
郫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县域内各类文化资源富集,分布广泛.本文从文化名人、文化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对郫县文化资源的构成和分布状况作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了郫县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三个不足之处:一是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二是文化品牌特色不突出,三是文化资源开发不全面.本文建议,郫县的城市形象可定位为"古蜀王都,生态鹃城";郫县文化旅游发展的重点应立足于古蜀文化和生态文化;郫县的城市发展应着眼于建设西部健康休闲城.最后,本文还对郫县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具体实施措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依托锦州市现有的文博资源和中国(北方)古玩艺术品交易会,吸引全国的文博资源,科学规划,打造平台,粘性吸引,全力扶持,强力推进,从而构建文博会展业的广阔发展空间,壮大文博会展这个新兴产业,对于锦州市来说,既是重要的,又是现实的,更是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新文物保护法的制度创新,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制度、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制度、馆藏文物管理制度、民间收藏管理制度等。同时,还论述了新法的一些不足之处并提出立法建议,如“文物”概念的立法完善、保护文物“原真性”原则的立法完善等。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地下文物历史悠久、埋藏丰富、分布广泛,是地区文化特色、文明魅力和软实力的深层物质载体,是彰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地位的重要标志,也是建设"人文北京"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破坏情况仍很严重,工程建设已成为地下文物破坏的主要形式。必须把保护地下文物提高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层次,从健全政策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切实采取措施,树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使北京市地下文物得到长期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