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佤族的国家认同的形成和巩固与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通过创世神话、历史传说、反帝抗日运动、新中国初期社会改造以及改革开放后的跨境族内对比,佤族自身建构起稳固的国家认同。然而面对诸多潜在影响因素,仍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和强化佤族的国家认同,以维护边疆安定。  相似文献   

2.
学界在研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时,多强调民族认同的文化属性和国家认同的政治属性。以佤族为例,探讨佤族文化中的国家认同意识,进而从民族文化的根源上寻求两种认同的良性整合,有利于维持和巩固一个国家认同优先于民族认同的认同结构,增强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3.
近代佤族的认同,是一种构建在国际化体系下的民族认同。正是这种独特的认同方式,让佤族社会体系变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加促了中华民族国家形象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安居工程是阿佤山认知程度最高、动力最足、接受程度最好的项目。文章依据笔者在云南边境三县佤族村寨收集的田野调查资料,从人类学的角度定性分析安居工程给佤族村民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探讨这项民心工程如何影响村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及其对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和文化发展权的重要意义,呼吁拓宽民族政策研究的内容、制定配套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5.
左永平  杨洪 《南都学坛》2008,28(5):38-39
居住在中国云南西南部地区的佤族,历史以来属于华夏文化圈的边缘区,有的史书甚至将其称为"缴外"之民。然而,佤族文化系统里一直存在着强烈的华夏倾向和华夏情结,这种文化上的亲缘感和亲和力,是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形成、发展和充实的强力保障和源泉。佤族的华夏倾向和认同,对巩固中国边疆和多元化的中华民族文化及其群体认同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佤族作为一边地民族,近代以前在国家观念的缺失下缓慢延续。班洪抗英事件掀起佤族的反帝高潮,从而佤族国家意识经历了孕育和生成阶段,并在战争中得以锤炼和升华。在佤族的自尊和中华民族利益的诱导下,构建起边地民族的国家观念,为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传统等方面考察和分析云南省边境地区傈僳族的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的现状,结果表明他们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正处于一种胶着状态:一方面他们在与国外同源民族的交往过程中比较看重民族因素,另一方面他们自身的国家认同又优于其民族认同.有鉴于此,引导傈僳族实现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良性互动的共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从经济方面切实促进这一民族的发展,缩小其与内地民族的经济差距,以构筑其国家认同的根基;在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强他们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在文化方面挖掘傈僳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引导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加强傈僳族的国家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当今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国家都面临着处理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矛盾论"、"替代论"因其自身非此即彼的价值取向导致激进,"辩证统一论"在尊重各族群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进行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和政治一体化建设,符合我国实际,不失为解决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可行方案。在此理论指导下,文章分析了西藏藏族大学生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现状、影响因素等,探讨了增强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矛盾纷呈凸显,国家认同面临诸多挑战.回应这些挑战,必须从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三个层面增强国家认同.增强国家认同必须切实发挥政治认同的主导作用,并以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为支点来固基政治认同,拓展政治认同的空间,强化政治归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笔者的实证调查,以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勐卡镇大马散村为例,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精神层面对城市中佤族流动人口的文化适应进行了分析.继而指出,城市中的大马散佤族人在感受本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面临着城市文明和汉文化强烈冲击的过程中,并没有出于自我保护而内卷在一定的空间聚落和心理状态之内,而是积极寻求同主流文化的互动,不断积累着自身的现代性,其文化适应策略属于整合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