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梳理 ,理出了从汉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彝族人口发展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2.
研究彝族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检索了彝族和彝族文化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状的文献资料,对彝族 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历史进行系统整理分析,总结了彝族文化国际传播的发展脉络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彝族地区的初中生在历史学习上存在障碍,具体表现为知识认知障碍、文化情感障碍、学习反应障碍、学习环境障碍。这 些障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该地区的语言文字自成体系、历史发展脉络独特、教师资源有所欠缺、学习环境不够良好。进一步而 言,就是该地区的民族区域性和经济发展滞后性导致了初中生历史学习的障碍。而通过加大汉语教学力度、引进民族文化资 源、健全教师教育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措施,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改善并最终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当地历史 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凉山彝族纠纷中,只要有人死亡,就会有人承担相应的“???”即死亡赔偿金,属于彝族纠纷中“????”即死亡纠纷这 一类。通过实地调查、收集、整理、归纳与分析,发现凉山彝族对死亡赔偿金的分配有自己一套严格的“老规矩”。该规矩是彝 民族长期沿用、默认和遵守的,同时也被纠纷调解人应用在实际的纠纷调解中帮助对纠纷进行定性与定责。从彝族社会常见 的死亡纠纷出发,分析和了解本地视角下彝民族对本民族死亡赔偿金的分配方式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彝族传统文学是彝族历史上形成的彝族民间文学包括口头文本和文字文本的总称.彝族传统文学存在着分类难、断代难,与其他民族传统文学比较研究时评价难、特质区别难等难点.要通过大量的收集、综合与归类,辨别与区分,仔细甄别分析文本之间的异同,结合彝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进行断代,与其他民族语文文学进行广泛的比较研究等,寻求突破,解决难题.  相似文献   

6.
历史人类学与文学人类学近年来分别倡导的"大历史"与"大传统"理念,均将目光投向人类文明的早期,纵深考察人类文明的发生学与动力学因素,其中所呈现的综合性与跨学科趋势超越了传统史学与文学研究相对狭小的疆域。由于学科发展与学术旨趣的不同,二者的具体诉求与相关实践也体现出一定的差异。前者姿态更为激进,其理论谱系除历史学、人类学还涉及宇宙学、生命科学、生态学等众多领域;后者因崛起较晚相关理论仍在探索中,因而对"大传统"的讨论尚限于考古学范围。尽管如此,后者对于大、小传统概念的革新与改造,显示出理论接受过程中的本土反思与知识创新。  相似文献   

7.
过去人们认为健康及疾病是由生物因素所决定的 ,从而忽视了社会的、文化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代医学终于认识到了健康及疾病需要在生活方式的全部背景下加以理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及技术 ,同时也要理解当地民族的文化 (包括传统、习俗、信仰及行为方式 )。这样才能避免文化因素对医疗过程的负面影响。本文从几例个案中分析彝族文化因素对医疗过程中原由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对凉山彝族军事历史尚无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凉山彝族军事历史研究的意义;阐述了凉山彝族军事历史研究的目的、视角、方法、途径;提出了以军事理论、军事组织、军事科技、战例、军事人物、军事伦理、战争与彝族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关系等方面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文章围绕作者的田野调查经历,阐述了作为研究方法的历史人类学。从中国情况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实践说明,中国人类学者将田野调查与历史研究的方法相结合,是对世界人类学的贡献。而近二三十年来历史研究的人类学走向,也使其在深入研究汉人社会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0.
明清西南地区彝族服饰文化地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彝族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同的彝族服饰与之相适应。明代中国西南地区彝族先民罗罗服饰的共同特征:男子椎髻,摘髯,带竹笠,着短衣,披毡,跣足或着履。女子发式和头饰复杂,披毡,衣黑,着短衣,着长裙或齐膝裙,带耳饰。清代中国西南地区彝族服饰的总特征:男子椎髻,剃须缠头,披毡戴笠,短衣。女子短衣配百褶长裙或短裙(根据社会等级),服色尚青。山区或交通闭塞之处彝族多继承传统服饰特征,坝区或交通方便之处因民族间的互相影响和渗透而产生变异。  相似文献   

11.
“尔比”作为彝语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彝族社会生活中具有无可争辩的权威性,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有着重要的规范意义。没有“异族意识”就没有“本族意识”,“尔比”中有很多有关族群差异认知方面的解说。内部认同作为一种自我肯定的延伸,在“尔比”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彝族享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彝族史诗是熔彝族历史、生产、习俗、信仰于一炉的彝族文化模因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梳理文献,分析彝族史诗在语言文本特征、社会文化内涵以及传承与译介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评述和展望,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在研究对象上,除了四大创世史诗和三大英雄史诗外,未来研究还需关注其它彝族史诗;在研究方法上,既挖掘史诗语言文本内部因素又分析社会文化语境外部因素的全面、系统研究还有待增加.同时,根植于彝族本土文化的史诗研究理论和方法还亟需开拓;在研究内容上,对于彝族史诗传承与外译方面的研究还须加强.追溯研究脉络,总结经验,以期拓宽彝族史诗研究的横向和纵向维度,从而助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中国以及世界多元文化生态构建.  相似文献   

13.
竹子、铜鼓、虎龙及其生长、盛行之地与广西那坡彝族先民生息密切相关。其优美动人的传说对后世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是当地一种非物质与口头文化载体。圣洁的竹子,是彝族人民生存、生活的精神支柱;神秘的铜鼓,是彝族人民奋发向前的鼓动力量;源远流长的招魂礼,记载着彝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巍峨的虎龙山,深深地印下当地彝族先民漫漫迁徙的脚印。研究竹子、鼓乐、招魂礼仪、虎龙山及其在广西那坡彝族地区特殊关系,挖掘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抢救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始,俄罗斯学者深入新疆伊犁地区学习研究锡伯语、锡伯文化,搜集锡伯族的相关资料,至今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一百余年来,锡伯族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还有哪些不足,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本文在全面梳理古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一百余年来锡伯族研究的情况分门别类地加以梳理和评述,旨在推动锡伯族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5.
彝族“打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歌”史称“踏歌”,是一种自娱性的民间歌舞。彝族“打歌”历史悠久、曲调优美、歌词内容丰富、舞姿活泼多变,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中,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保护彝族“打歌”这一传统文艺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渡过金沙江,进入由大小互不统辖的若干黑彝家支分割统治着的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经中央批准,刘伯承司令与彝族果基(沽鸡)家支首领小叶丹举行了举世闻名的“彝海结盟”,粉碎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美梦。“彝海结盟”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功运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典范。如今,它与当地多彩的民族文化、绮丽的自然风景一起,成为当地宝贵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7.
百越民族史整体研究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认为分布在中国南方及中南半岛的壮、傣、佬、泰、掸等族共源于古代的百越民族 ,因此 ,可以从地理生态环境、考古学材料、民族分布、民族形成等不同视角进行整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古朴醇美、绚丽多姿的彝族传统服饰作为彝族优秀文化艺术的典型代表,是彝人集体智慧和生活情趣的反映,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民俗观念与民族精神内涵。随着原生社会形态的瓦解,特别是近年来市场经济在当地的发展,传统服饰的商品化趋势愈加凸显,本文旨在探讨商品化与延续了千年的彝族服饰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9.
凉山彝族色彩象征文化和黔、滇等彝族地区不同,由于受地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保持了自身厚重的文化传统,整体上具有原始的古朴特征,并折射出用色彩描述的原始宇宙观。凉山彝族对赤、黑、黄色彩特别喜爱,赤、黑、黄整体色彩特征是凉山彝族的主体色彩标识。彝族将"三色文化"解释为"赤色为热情;黄色为高贵;黑色为正义"等,但赤、黑、黄三色所内含的历史文化深层象征意义却深厚得多,有待进一步的挖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