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王充,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无神论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焕发出不灭的光辉,给予后代进步思想家以巨大影响。南梁时代著名的唯物主义者范缜所著《神灭论》,就继承和发挥了王充的无神论思想。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章炳麟,也颇受王充无神论的影响,他高度评价王充写作《论衡》是“趣以正虚妄,审乡背,怀疑之论,分析百端,有所发擿,不避孔氏,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至于今,未有能逮者也。”直到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中,王充的无神论思想对当时思想界仍有重要影响,它对于革  相似文献   

2.
在《浙江学刊》的一九八三年第4期上,刊有《慈溪横塘的方氏宗族》一文,作者余麟年同志。他说八百多年来,有志研究方腊的学者(按:对方腊的研究始于近现代,所谓八百多年之说与事实不符),都找不到方腊后裔的所在。而作者近阅《慈溪县志》,见有戴良写的《四景楼记》一文,其中有“方氏避睦州之乱,蹈海而东。适海舟漂荡至兹所,遂留家焉,迨今若干世矣”的记载。据此遽断慈溪横塘的方氏宗族,就是方腊的后  相似文献   

3.
郭清香 《求是学刊》2003,30(2):110-114
顾炎武为学以身体力行著称于世.他反对有明以来空谈之风,倡导经世致用.针对当时学者急功近利不肯踏实读书,甚至于为成名而剽窃他人的无耻之举,顾炎武提出"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为学之道,特别强调学术道德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并将其作为为学之本.他的学术道德思想对于纠正目前的学界风气和促进理论创新,仍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龚自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于现实来研究历史规律,是他“经世致用”之学的根本思想,也是他的历史哲学的特点和优点之一。龚氏重提“公羊三世”说,并将“三世”作为观察历史演变的工具,论证当时的社会已不是“太平”盛世,而是枯木将雕的“衰世”,这便为他的变法改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认为,龚自珍在考察社会治乱、历史兴表的原因时,触及到了社会经济制度和礼义法度的关系,已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萌芽;龚氏提出“自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承担者,虽夸大了个人精神力量的作用而陷入唯心主义,但又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兴起,表达了摆脱封建桎梏,发展个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安藤昌益(1703?——1762年)是一位杰出的反封建思想家,是日本反封建思想的先驱者。在德川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他不仅反对“不耕贪食”的封建经济剥削和“立大小之序”的封建政治压迫,主张返回到人人“直耕自食”、“无上下、大小、贵贱”而人人平等的“自然世”,而且反对主张“上下、贵贱、贫富”的、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儒、佛、神、老、莊”等思想。他对儒学的批判尤为激烈,不仅在日本,就是在东亚各国封建社会中,也罕见其匹。而且他的儒学批判是颇具独创性的。安藤昌益的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和彻底反封建精神的儒学批判,在日本思想史乃至东亚思想史上无疑都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应予高度评价。但是,在  相似文献   

6.
无神论思想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理论研究上可以将马克思对宗教的理论态度定位为科学的无神论,但不能将其"科学"视为自然科学或数学意义上的科学,而应把握为超越科学的真理性维度。因为在马克思的无神论思想中蕴含着理性对于知性、辩证法对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上的超越与变革,这就决定了它的内涵已超出了"科学"而达到了"真理"无神论的理论层次。自西方近代以来,18世纪的法国无神论是仅就宗教表象进行批判的,应隶属于知性的科学无神论;马克思的无神论立足于宗教的实践"内容",是辩证思维层次上的真理无神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成果。在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回顾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以来,取得了哪些伟大的胜利,这对于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不无裨益的。(一)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彻底的、科学的无神论,是无神论发展史上的最高成就。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无神论同有神论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长期斗争的必然产物。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就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无神论形式。  相似文献   

8.
老舍的短篇小说《歪毛儿》模仿了英国近代作家贝尔斯弗德的奇幻小说《恨世者》,但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进行了若干改造。贝尔斯弗德《恨世者》的主题是“恨世”,而老舍《歪毛儿》的主题却具有多义性。《恨世者》的主人公是个大智若愚的“隐者”,而《歪毛儿》的主人公充其量只是个徘徊于“敷衍”与“硬拐硬碰”之间的“畸零人”。老舍不赞同“恨世”,而主张用宗教的人格教育作为济世救人的手段;他认为,若能以耶稣外圆内方的人格为楷模,人们也可能在纷乱的现世中“得到许多许多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观阿弥在艺术上提高了未脱离写实演技的“猿乐能”,将写实的演技与富于幽玄的演技结合创造了“能乐”。这是观阿弥艺术实践的结晶,但他没有来得及总结、提升,写出一本能乐论书。世阿弥继承了观阿弥的事业,进一步在艺术上深化和洗练化“能乐”,在当时已经盛行的歌论书、连歌论书,特别是二条良基的《连歌论》的启发下,以及当时禅文化思想的巨大影响下,通过总结“观世派”两代人熟练的艺术实践和丰富的表演体验,还有积累了惊人的知识和观众的审美价值基准,建立了独自的“能乐”理论体系。换句话说,世阿弥“青出于蓝胜于蓝”。他不仅在“能乐”创作和表演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而且在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提升,构建了“能乐理论”的体系。  相似文献   

10.
北宋末,方腊起义失败后,义军大多壮烈牺牲,历史上无其后裔的记载。八百多年来,有志研究方腊的学者曾在当年起义的发祥地新安江两岸和皖南山村等广大地区找寻义军的后裔,都缺乏确实的历史根据。有人还在民间传说里搜寻他们的踪迹,结果也不能令人满意。近阅《慈溪县志》,见戴良写的《四景楼记》一文,为寻找方腊后裔提供了可靠的历史资料。文中说:“去慈溪(即今慈城镇)北行可二舍,有隙地曰横塘,方氏之族居之。方氏避睦州之乱,蹈海而东,适海舟漂荡之兹所,遂留家焉,迄今若干世矣!”戴良(1317—1383)元末明初诗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浙江浦江县人,因拒绝为明朝做官,隐居慈溪多年。他写这篇文章时,距方氏避地横塘虽已过二百五十年,但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研究宗教问题,无神论问题以及历史学、法律学、哲学、民族学和人类学中某些问题,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因此,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西欧无神论历史钩沉无神论思想自发地产生于古代。与原始社会人的祭神活动相反,在工具的制作、作物的栽培与畜牧业的发展等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们不自党地产生了同有神论观念相对立的无神论观念。到原  相似文献   

12.
休谟是十八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怀疑论与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哲学史界对休谟哲学的评价问题产生了一些分歧,特别是对休谟宗教观的看法分歧更大。有的同志认为:“休谟的哲学和贝克莱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实质并无二致”,“休谟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比贝克莱狡猾些”,休谟的用意是“企图用釜底抽薪的办法来根本摧毁无神论的基础”,他的哲学“是为宗教张目”,是“彻头彻尾反科学的”,等等。我觉得这些看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是很值得商榷的。与上述观点不同,本文认为休谟哲学不仅没有为宗教神学进行论证,反而还对…  相似文献   

13.
陈确(1604—1677)字乾初,浙江海宁人,曾受业于江南名儒刘宗周。他是明末清初一位进步的思想家,公开站出来否定《大学》,怀疑《中庸》,同官方所倡导的宋明理学唱反调,还从实际出发,反对鬼神迷信和节烈,厚葬,宣传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这些举动招来的是非难与攻击,但他没有折服,晚年得“风疾”,病困十余年而卒。陈确的主要著作有《大学辨》、《瞽言》、《葬书》等,过去在社会中流传很少。性理哲学思想是陈确思想中较有特色的一部分,故专门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14.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出身一般官僚家庭。他仕途不利,五十二岁才中进士。做过知州,然不久即被免职。他是龚自珍的好友,二人同学于常州公羊派经师刘逢禄。因政见、思想相近,为后世并称“龚魏”。二人同在之年,同为今文经派之新进,同倡“经世致用”之学。然,龚偏于峥嵘讽世,愤世嫉俗,思想激进;魏则多年在封疆大吏陶澍、贺长龄幕下,捉刀属文献策政务,是一位较为履实的宾客文士。后来自珍早逝,魏源经历了“夷氛”已起、闭关打破的年代,于是自然而然地成了近代第一个谈洋务、倡应变的思想家。在学术上,魏源成绩甚丰。关于他的政治及社会改革思想,可大致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历史进化论是孙中山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是他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进步的观点。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了作者对孙中山的历史进化观的见解。文章认为:孙中山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进化是“后来居上”的思想,是他的历史进化论的核心。孙中山用“民生”来解释社会发展的契因,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基本一致的。孙中山关于物质文明和心性文明“相待”社会才能进步的观点,反映出孙中山历史进化观的辩证思想。孙中山把“先知先觉”、“后知后觉”和“不知不觉”看成是一个统一体的三个部分,他对工农群众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在生产与革命中的作用问题的评价,是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吻合的。  相似文献   

16.
像二十世纪所有存在主义哲学家一样,声名赫赫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对道德问题和个人自由概念深感兴趣,并一直论证人的实践自由问题。人的尊严、自由以及自由的实践方式决定着萨特对辩证法的基本态变。尽管萨特一生都在关心“人”,关心他用来证明人的自由及其实现的辩证法问题,但是,他写《存在与虛无》的思想与他写《辩证理性批判》的思想是有所不同的。在后者中萨特对前者中的某些思想做了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扬弃,而这种扬弃的关键又在于他突出了实践范畴,用考察“理性”的方式为“历史辩证法”确立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认为,荀子思想中存在着人本主义精神,这一点笔者不否认。但笔者认为,荀子的思想,尤其《礼论》也有许多非人本主义的成份,若看不到这一点,就理解不了维新志士谭嗣同为何憎恶荀学。本文拟就其人本性与非人本性分别铺陈。 一、荀子《礼论》的人本性 荀子是先秦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其《天论》一文是讨伐神学迷信的战斗檄文,也是中国古代无神论史上最光辉的篇章,与其无神论哲学相应,其政治伦理上最关注的礼也是建立在人本主义而非神本主义基础上的。荀子不反对搞祭神祀鬼的迷信活动,但又告诫统治者头脑清醒,勿将此当真。他说:“雩而雨,…  相似文献   

18.
方腊有无后代?方腊后代究在何处?这是史学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余麟年同志《慈溪横塘的方氏宗族》一文(以下简称“余文”)说,有志方腊研究的学者,在新安江两岸和皖南山区都拽不到方腊后裔的所在,最近在《慈漠县志》中,发现了戴良写的《四景楼记》,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实,关于方腊的后代,早在1975年我们调查方腊起义史迹时,查阅了浙皖地方志、谱牒,特别是在歙县金川乡山郭里村发现了《方氏族谱》,这个问题就已解决了。在《方氏族谱》序文中。对方腊的出身历史及所属方氏源流作了较详细的叙述,对因方腊起义而受牵连的方氏子孙们避乱逃生的悽惨生活,作了沉痛的描述。  相似文献   

19.
苏轼论为学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进 《唐都学刊》2002,18(3):75-79
苏轼论为学之道 ,强调厚积博观 ,学以致道。在长期的积学过程中 ,注重道德修养 ,学以为用 ,学以通理 ,最终由技而达道 ,进入高层境界。这个高层次境界 ,既是学问的高境界 ,亦是思想的高境界 ,二者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20.
日本近世朱子学者林罗山在反对朱熹"理气论"的同时,一方面汲取朱熹的"排佛反释"思想来打击当世之佛教势力,另一方面又借用朱熹的"理"论来构建日本近世新神道"理当心地神道".分析林罗山的这一思想过程与学术取向,不仅有助于对"日本朱子学派"学术性格的把握,而且林家朱子学以"实用主义"与"民族主义"立场来对待和处理外来文化的态度和方法,对于学术界理解和认识日本吸收与消化异域文化的理论装置和思维模式,亦颇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