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纵观新疆粮食供需现状,总趋势是自结束调入粮历史后总量上是平衡的。粮食分品种结构平衡看,小麦供给与需求缺口逐步拉大,水稻有效需求过大,供给明显不足,玉米需求呈增长态势。粮食区域平衡方面,由于余粮区粮食自给能力的弱化,粮食区域不平衡状态呈扩大趋势。这种变动趋势不是目前所出现的,而是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的不同的供求特点。尤以九十年代粮食供需问题变幅较大。当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被生产经营者接受时,追逐收入最大化成为首选目标,引致种植结构大幅度调整,最典型的莫过于1994年政府提出的“稳粮增棉”弱化为“减粮增棉”,使早已存在的粮食供需矛盾得以集中暴露,使粮食生产潜在危机提早到来。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民国时期广西的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比例和构成等方面的分析,对当时广西民众的粮食消费和生活状况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4.
目前广西的粮食生产,成本普遍偏高。从玉林地区1980年对八个县九个生产队进行的农产品成本核算的调查统计看出:这九个队当年早晚两造的水稻实插面积为3,243亩,总产量是2447,239斤,总收入为265,274元;而生产成本的情况是:人工费用226,633元(按标准劳动日单价1.343元计算),物资费用95,216元,农业税8,957元,总成本达到330,806元,每斤稻谷成本为0.1314元。收支相抵共亏损65,532元,平均每亩亏20.20元,每百斤稻谷亏2.68元。  相似文献   

5.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农业发展也加入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更重要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农业应争取为整个向外型经济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本文拟从粮食供需平衡角度出发,对我省农业发展路子的新的选择作点探索。 一、是参与国际循环,还是续继寻求自给自足? 我省农业发展,是选择新的发展战略,通过参与国际大循环来求得农产品供需的平衡和农业的更高发展,还是续继沿袭长期来省内(或国内)自给自足的路子,以求得农产品产需  相似文献   

6.
粮食问题对于生产力不甚发达的地区来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以粮食和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商品供应量为重要的制约因素;社会分工当中,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也随农业为社会提供的商品粮食的丰富程度而变化;地区之间的贸易则常常把粮食作为战略武器来使用。  相似文献   

7.
市场开放对中国粮食供需平衡的影响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国内粮食产业竞争力弱 ,市场开放将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国粮食由价格和行政措施支持下的供需均衡机制 ,并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影响到中国粮食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 ,应利用过渡期和WTO的有关条款及时调整我国的粮食政策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0%以上,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而且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重庆市必须搞好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后的较长时间,我们对于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粮食,实行了由国家控制的统购统销政策,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完全统死的办法,对于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对于调动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就不利了。但是,完全放开也不行。国家从粮食供需状况、社会和财政的承受能力以及保持市场稳定等因素出发,1985年决定对粮食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并行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宁夏粮食问题的研究陈刚,王仍春一粮食是宁夏农业内部的一大支柱产业,其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水平的近一半,它对支撑宁夏农业发展、保证社会的基本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1988年后,全党、全社会重新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切实加强了对农业的领导,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粮...  相似文献   

11.
广西糖业价格问题研究黄世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特别是微观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直接受市场利益支配,生产要素总是向市场利益高的产业和行业流动和集中·由此带动生产结馆的调整和变化,实现社会资源的市场配置。换言之,市场利益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变化乃至整个经...  相似文献   

12.
广西财源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源建设始终是广西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广西财源建设既面临不少问题,也存在发展的机遇。应通过稳步发展农业,巩固和壮大现有财源,进一步培植和壮大新兴财源,加强广西五大经济区的分工与合作,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同时抓住机遇,以项目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等来搞好财源建设。  相似文献   

13.
自治区党委提出发展我区经济要“巩固一个基础(粮食),抓紧两大支柱(蔗糖、水电),发挥八项优势”,这是对中央关于“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方针的具体化。当前,全面贯彻落实这个方针有许多工作要做,而正确认识我区的粮食状况,坚定以粮食为基础的思想,并在实践中继续抓紧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求平衡,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建国以来,我区粮食生产是有很大发展的。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商品量和人均粮食拥有量,都有不同程度增长,基本上保证了城乡人民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对粮食的需要,粮  相似文献   

14.
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粮食稳,百业兴;粮食不稳,百业受损。粮食生产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广西粮食生产连年减产,1988年全区粮食比上年减产33亿斤,是建国以来减幅最大的一年,形势十分严峻,严重地制约着我区经济的发展。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发展粮食生产条件是十分优越的。为了振兴广西农业,力争达到粮食基本自给,我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相似文献   

15.
潘伟 《学术论坛》2012,(6):50-53
广西劳务派遣市场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实践中暴露出运营不规范、劳动关系不稳定、维权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从制度层面寻求解决办法。应当通过健全法制、加强监管,理顺劳务各方法律关系,着力解决运营中突出问题,促进其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居民粮食消费结构变化的双重影响,我国粮食供应缺口不断增大,对外贸易依存度越来越高,粮食安全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形势堪忧:快速城镇化和家庭农场经营模式都会减少粮食生产规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会提高粮食消费数量,国际贸易新规模可能影响到粮食进口。粮食金融化会从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贸易四个方面影响粮食供应。发挥市场对粮食金融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完善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引导新型粮食生产单位对冲粮食价格风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以提高粮食流通的效率,利用贸易新规则稳定粮食贸易价格和数量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1989年元月17—18日,广西科学技术协会与广西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在南宁联合举行了“广西农业发展对策研讨会”。这次会议重点讨论“广西粮食发展与对策”问题。到会代表84人,37人在会上发了言。18日上午,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韦纯束到会听取了发言并讲了话。研讨会由广西科协主席王兆南、广西社科联副主席张江垠主持。广西社科联主席骆明自始至终参加了座谈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一、广西基础建设投资短缺的量度分析据统计资料.1953—1980年的28年间.广西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以下投资额均指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33.42亿元,仅为同期全国投资累计额9089.70亿元的1.47%(同期广西平均人口占全国平均人口的3.4%;全区人均投资累计额为505元,仅为同期全国人均投资累计额1172元的43.1%.投资总量偏小,势必制约基础建设投资.1953—1980年.广西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累计额仅为67亿元,人均只有254元,每年人均只有9.4元!八十年代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广西抓住改革开放的契机,根据自身发展和自身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要承担重大责任的需要.全面调整了固定资产投资战略、在努力拓展建设资金来源,加大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重点支持基础建设.1981—1994年,全区投资总额达790.95亿元,是1953—1980年全区投资总额的5.93倍,平均每年增长21.86%,比1953—198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高5.93个百分点;其中1993—1994年投资总额为363.3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44.67%.这两年的投资额占过去40年(1953—1992年)投资累计额561.07亿元的64.75%.基础建设投资增势更猛.1994年.全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投资总额为88.21亿元.比1980年的4.78亿元增长17.45倍.平均每年增长23.15.高于同期全部投资额年均增长21.  相似文献   

19.
广西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中存在起步较晚,企业规模较小,外包业务种类相对单一且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外包企业竞争能力及接包能力较弱等问题。对此,政府方面应转变观念,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明确目标,细化城市定位,抢占国内外三个市场;完善政策和产业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方面应通过产业整合,打造有规模、有影响力的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服务外包龙头企业;以承接东盟服务外包为突破口,逐步开拓欧美服务外包市场;实施差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构建了一个企业人力资源供需模型,通过分析得出对策可以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