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99年12月26日至28日,中国第十一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徐州市举行。65名苏轼研究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他们分别来自16个省、市和台湾、香港以及美国。与会者就苏武的思想和成就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展示了苏武研究的新成果、新趋势。会议比较集中地探讨了三个问题:一、苏轼的文学创作;二、苏武徐州时期的思想与政绩;三、苏轼遗迹的开发利用。苏轼的文学创作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课题。朱靖华、饶学刚的《二十世纪苏东坡文学研究综述})对近百年浩繁的苏学研究资料进行了梳理;邱俊鹏《读苏武徐州诗作随笔》一文,根据对苏武近二百…  相似文献   

2.
论苏轼对柳永词的继承和发展─—兼谈唐宋词的一个发展轨迹杨清莲苏轼是豪放词的宗师,柳永是婉约词的高手。词学界一向认为:豪放与婉约是相互对立的风格流派,苏武与柳永立于敌对的地位。说苏武对柳词有继承和发展,岂非故作惊人之语’?不,不是的。所谓豪放与婉约,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界对苏轼与佛教的关系研究颇多,却无人研究苏轼自身的佛教行事。本文略考了苏轼一生中的事佛事迹,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戒杀,二是施舍,三是祈祷,四是净土信仰。苏轼的佛教信仰表明了北宋初期禅、净、教合流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在苏轼的诗词中有许多“人生如梦”的喟叹.本文以苏轼的有关诗词文章为材料,结合苏武的思想、经历,揭示了“人生如梦”观的全部内涵:生命流程如梦之短促,吉凶祸福如梦之无常,荣华富贵如梦之虚幻,事过境迁如梦之朦胧.并对其源做了探求.  相似文献   

5.
苏轼是苏武的后代陈钧宋代大文豪苏轼(1037—1101)的先世,欧阳修(1007—1072)所撰《老苏先生(洵)墓志铭》云:“曾祖讳祜……祖讳果……考讳序”;轼弟辙(1039—1112)撰写的《东坡先生墓志铭》日:“公讳轼,姓苏氏,字予瞻,一字和仲。...  相似文献   

6.
“菊残犹有傲霜枝”。这本来是苏轼赠给友人刘景文的诗句,不意最后竟成了他晚年的自我写照。 苏轼的一生,经过了不少坎坷,但四十多年的宦海风浪,始终没有把他的壮志淹沉。有人认为苏轼晚年笃信佛老,由入世转向了出世,不再是一心要致君尧舜、书剑报国的苏轼了;甚至说他“悲观厌世”。我认为,对苏武的晚年,当作具体的分析。不然,就会失之片面,甚至导致谬误。  相似文献   

7.
苏轼以其横溢的才华和奋励有为而又能超然达观、无适不可的主体精神为历代士人所景仰.在他身上,儒、释、道三者圆融结合,儒教修身,佛教治心,道教养寿,分别满足了他在不同时期与境遇下的个体需要,就中苏轼对佛教的认定、吸纳过程以及礼佛方式都同他的现世情怀息息相关.苏轼礼佛思想的强烈现实性,决定了他对佛理取舍的世情和功用倾向,其鲜明个性特征折射出苏轼人生观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8.
从苏轼“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随物赋形”“物无陋者”这三个诗学命题可以看出,苏轼的文艺思想具有深厚的佛教背景。佛教的基本观念、认识论,尤其是禅的本质、不可言说性、判断标准、认知和观照方式以及佛经中对丑怪事象的描写乃至佛教的绘画、造像艺术等多个方面都对苏东坡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思想的影响是苏轼诗学观既深刻而又极具个性色彩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苏轼青少年时期所受教育及家庭环境决定他受到佛禅影响较少,从具体的诗作考察,可知凤翔之前,苏轼完全是以局外人的态度,对寺院进行客观描述,佛禅并未真正进入到他的精神领域之中。凤翔时期,苏轼诗作虽然数量上没有大幅增加,但佛教内容比重增加,显示出苏轼在凤翔签判任上,真正开始关注佛教。  相似文献   

10.
苏轼一生爱与佛教人士交游,苏轼与佛印之间发生的诸多故事大多为小说家言,但也并非一点根据没有:贬谪黄州期间,苏轼与佛印开始交往;离黄赴汝期间,苏轼路经润州与佛印交往最为密切;元祐时期,苏轼与佛印保持了相当密切的联系。苏轼与佛印之间之所以会产生诸多故事,既与野史、戏剧、小说的传播有关,也与两人的性格有关。  相似文献   

11.
苏轼思想复杂,探讨他对佛道思想的理解及融通方式,是研究其思想形态的关捩点.从对其诗文的细读分析中可以看出,苏轼将道家相生相待的理论与佛教的相对主义实现了对接,其会通佛道的方式使他对佛教平等观思想的理解别具特色,更使其人格精神呈现了通达超脱而不粘滞执着的特点,但也使他始终无法彻底超越现实,而这正是苏轼思想一直处于矛盾状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苏轼是宋代多才多艺的大作家,其诗、词、散文、书法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浑涵光芒,雄视百代”。(《宋史本传》)同时,苏轼也是一位重要的文艺理论家。当代学者研究苏武的文艺思想,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论文和专著。①这里,本人也想略陈浅见,望专家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与理学家的性情之争——兼论儒家性情观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与程颐及其门人之间的矛盾,主要基于两人的哲学观点的严重分歧。原本属于学术观点不同的正常争鸣,被宋代一触即发的朋党纷争所复杂化,加以苏轼性喜戏谑、追求自然放逸生活的性格爱好,遂发展为程氏门人对苏轼进行卑劣的罗织诬蔑,制造了令人痛心的政治悲剧。本文拟从分析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性情之辨,以及佛教主张性善情恶的思想演变入  相似文献   

14.
北来著名义学家苏武(东坡),作为画家和艺术理沦家虽然机有少量绘画作品和不多的绘画理论传世,但其绘画思想却对后世产生了相\的影响,指导着千百年以来的绘画创作。其中,苏武曾提倡的所谓“土人画”影响尤大。苏武的绘画思想长y富其发展演变过程的。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苏城试图通过实践,使绘画的本体美与文学美相结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土人画”的发展。苏拭生活的时代,王维与吴道子作为绘画成就上的两座高峰,代表了艺术水体美与文学美的两种不同风格,为文人墨客所广泛推崇。苏武对此却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一点可…  相似文献   

15.
印度佛教自汉末传入中国 ,与中国儒道思想经过矛盾磨合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人的精神生活。而作为中国佛教的禅在人生价值、思维方式等方面对文人的精神及艺术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特别体现于王维的充满禅境的诗歌和苏轼随缘任运进退裕如的人生方式。  相似文献   

16.
项羽与苏武分别是《史记》和《汉书》中给人们留下鲜明印象的两个历史人物,若从个人的生命结局看,二者都是悲剧性人物。但又有不同,项羽的悲剧使他最终成了一个失败的英雄,而苏武的悲剧则使他名垂青史。造成他们各自不同结局的,除了客观因素之外,还与他们性格中所表现出的“仁:”有很大关系。文中主要从中医理论、生理学的角度探讨项孙陋格中的“仁”与其成败的关系,并与苏武性格中的“仁”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7.
古代润州(今镇江)被称为"吴头楚尾",居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是南来北往水陆交通要冲。苏轼虽然并未在润州任职,但12次途经润州(今镇江),与润州士人柳瑾、刁约,与留寓润州的沈括、王存、苏颂、米芾,与润州佛教人士圆通长老、宝觉长老、焦山纶长老以及佛印等都有或深或浅的交往;苏轼更是与润州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曾计划买田润州长期居住,在风光旖旎的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蒜山都留下了诗文和遗迹。认真研究苏轼与润州各方人物及景物的联系,建立相应文化景点,对于研究苏轼与地域文化关系,对于提高镇江文化知名度无疑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苏武是北宋词坛的革新家,他将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展到词的领域,自觉地“以诗为词”,对宋词进行多方面的改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苏武的词题材丰富,“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①使宋词终于跳出“浅斟低唱”、“假红依翠”的狭小境界,走向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②,十分精当地概括了苏武在提高词品、扩大词境方面的突出贡献。在词风的变革中,苏武确实不遗余力,多有创建。其中首要功绩是创立豪放词风,从根本上动摇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词学观念。改变了婉约纤…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念娘娇·赤壁怀古》是一篇震惊词法、雄视西代的佳作,以极大的艺术像大,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广大读者。对于这一千古名篇的主题,早有不少评论.或日,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或曰,抒其在政治上受挫后而产生的消极唱叹,或日,反映出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追求,也流露了“人间如梦”的消极思想。众说)})坛,莫衷一是。愚认为以上主题说,或割裂,或拼凑,似乎都未见到词人的艺术匠心。我们只有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和客观的分析方法,才有可能了解和认识其词的真实内容,并从中较准确地把握其主题。了解苏武写此词的处境与心…  相似文献   

20.
汉武帝励精图治,“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于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形成了历史上引人注目的群星璀璨的文化景观,史称“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在汉武帝时代的英雄谱中,张骞和苏武的姓名位于前列,诚如班固所说:“奉使则张骞、苏武”,他们不辱使命,谱写了全新的外交诗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