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邓小平科技思想是中国面向21世纪的科技发展战略原则——读《邓小平科技思想与应用》童鹰21世纪将是高科技世纪,高科技世纪需要一个国家具有一整套面向高科技的战略思想,邓小平科技思想正是指引中国科技走向高科技世纪的一整套战略思想。中国曾经是一个长期以儒学文...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历来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工作,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使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指出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强调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他还强调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邓小平同志的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搞好科技工作的指路明灯。  相似文献   

3.
科技与经济结合 ,是贯穿于邓小平科技思想各方面的一条红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揭示了当今世界科技与经济的内在联系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解放了中国的科技生力军 ;“科技体制应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为从体制上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指明了方向 ;“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 ,为高科技走富国强民之路确立了正确方针  相似文献   

4.
“科教兴国”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针对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指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的这一系列论断,不仅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而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江泽民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的过程中,都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科学技术作为强国之本。但他们的表述方式又各不相同。主要表现在:关于科技发展地位———从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江泽民的"科教兴国战略";关于科技发展战略———从邓小平的"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到江泽民的"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关于科技发展方针———从邓小平的"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到江泽民的"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宏伟工程的实践过程中,十分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产力的作用,并对科学技术作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的完整的科技思想,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刻领会邓小平科技思想,对于增强全党和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形势下 ,邓小平同志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理论 ,而且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结合我国国情 ,提出了“科教兴国”、“发展高科技”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实现上述战略 ,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 ,提出了解决科技人员的实际问题的举措。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 ,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洞察世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预言“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1并从我国的实际状况及其发展需要指出:“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2邓小平高瞻远瞩的战略思考,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和空前的规模向前发展,是20世纪后半叶引世人注目的现象。70年代以来,一系列重大的新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新的科技革命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即高科技阶段。当今世界正如江泽民所说:“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和江泽民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科技思想体系,他们的科技思想是中国制定科技政策、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指导思想。但是,由于国家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两代领导人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各异。邓小平复出后,处在中国的拨乱反正转变观念时期,他承担着如何使科学技术尽快物化为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任务。江泽民则是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邓小平的科技思想,提出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的科技强国思想经过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期而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和完善,其目的就是依靠科技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其主要内容涉及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尊重人才,以教育为基础,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以及国防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如何注意从国际视角出发,集中论述邓小平科技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指导作用,是本文的重要创新之处.主要是:实现四个现代化不仅是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考虑的,很大程度是根据世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提出来的;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金;中国必须重视世界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不仅要注意培养大量的又红又专的人才,更要注意培养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这是一个战略方针和战略措施问题;要下气力改革科技体制;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科技队伍;培养一种好的学风,使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兴旺发达起来;加重科技投入,迎接高科技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面对21世纪世界科技发展的严峻挑战,深入探索邓小平科技思想,深刻地认识邓小平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坚定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意义重大。文章围绕着邓小平有关科学技术的七个方面的重要思想和观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4.
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重温邓小平科技思想具有特别的含义。我国科技界在邓小平思想指引下,进行拨乱反正,缩短了国内外科技差距,促进了经济发展。邓小平提出的“科教兴国”思想使科学技术和经济得到了飞速的进步,为21世纪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结合改革开放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势,就科学技术问题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方针、政策,形成了系统的科技思想,内容涉及科学技术的功能、尊重人才、科技产业、科技体制改革、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等,涵盖了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技术工作的方方面面。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为我国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建设科学技术强国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再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准确地分析和把握世界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下,为科技发展作的合理定位。虽然几代领导集体科技发展战略思想阐述的侧重点不同,但是阐述内容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科技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科技思想是毛泽东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出发,对科学技术的性质、社会作用和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和总结。毛泽东科技思想内容丰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本文主要考察了其中8个方面的内客:关于科学技术的性质及社会作用思想;关于基本粒子可分的思想;关于百家争鸣是发展科学必由之路的思想;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关于发展高科技的思想;关于建立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思想;关于发展中国农学思想;关于科技人才思想。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科技思想和群众观是邓小平理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科技思想又主要体现于他的科技政策理论之中,而在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一系列政策理论中,包含着大量的群众路线思想。邓小平指出科技进步需要全民族有较强的科技意识和较高的科技素养,需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科技发展需要教育昌明,教育的普及是提高国民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的主要途径;科技发达需要建立在一大批杰出科技人才队伍的基础之上。邓小平的科技政策理论与群众路线思想紧密相连、兼容并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9.
<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所接受。由此可知,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的核心。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当然离不开现代化的人才,而要使人才辈出,人尽其才,又离不开现代化的人才管理。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倡导的人才管理思想,为在我国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科学的人才培训、选拔、使用及考核的良性循环体系和良好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历史事实一次次的把儒家文化特别是宋儒学推到风口浪尖,一种主流观点认为一直都在引领世界的中国科学技术在14世纪被欧洲超越,宋儒学便是罪魁祸首。实际上,宋儒学思想不仅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单单的消极颓废,而且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批判怀疑之风、格物致知之法和经世致用之学虽然没有促使近代科学的诞生,但是对宋代科技的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