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遗址的保护固然重要,但文化遗址的旅游业开发也很重要,在保护文化遗址的前提下,适度进行旅游业的开发,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旅游业增加的收入可以作为文物保护的补充资金,加大对文化遗址保护的力度,使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做得更好。关键是如何正确处理好文化遗址保护与文化遗址旅游开发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对文物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进行综合剖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强文物遗址向文化资源的转化与利用、适时发展壮大地方文化旅游产业、优化结构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文物保护和利用双轨并进、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同步提高问题。  相似文献   

3.
白金宝遗址是松嫩平原典型性青铜时代文化遗存,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研究、保护和利用价值。通过白金宝遗址发现及历史文化背景,三次考古发掘情况,归纳第三次发掘考古学内涵和文化价值,调研遗址自然存在条件和保护措施,提出白金宝遗址规划、保护、利用、建设及发展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4.
空间人文研究(spatial humanities)是继20世纪末人文社会科学"空间转向"之后形成的一项极具前景的研究领域,开启了对于时间与空间、历史与地理、语言与地方等诸多命题的新思考。将邹鲁古迹子思祠遗址群置于历史空间与空间历史的视角下,对这一考古遗址的文化肌理、时空转换、文与物的关系进行解读,探讨古人如何利用空间来接续和再生文化意义及其所反映的"古今一天,圣贤一心,道无古今"的遗址空间观。这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古迹利用方式对当今考古遗址及历史街区空间的修复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对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中,不能忽视对其非物质层面的挖掘和利用.对文化遗址非物质层面的关注,有利于使"静态"的遗址遗产"活态化"、保持文化遗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保障遗址遗产综合价值的实现,以及促进现代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对文化遗址中非物质层面的开发中,可选取如下路径:在实物陈列中挖掘、展示其非物质层面,在仿制品加工过程中开发、传承其非物质层面,与现代创意产业相结合发展其非物质层面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调研了江西部分书院遗址的现状,发现有独立存在、坐落于村落、坐落于学校等几种情况,大多破败凋零.江西书院遗址有特殊文化价值:儒学教育的“道场”,尚学敦教的园地,教育传承的见证,古代教育和革命教育结合的基地,有着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独特景观.本文认为要从杜绝拆毁破坏,依托学校保护,建设地方文化中心,探索改造新农村的新路径,开设传统文化讲堂,进行特色旅游等方面对书院遗址进行保护利用,为发展和繁荣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7.
开发历史人文资源 增强珠海城市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海历史人文资源的"家底"十分丰厚,历史名人群星璀璨,文物古迹弥足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光彩夺目;海洋文化、留学文化、商业文化、改革文化引领风骚。但目前在保护和开发历史人文资源方面尚不尽如人意,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尚未挖掘出来,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文化劣势日益成为科学发展的制约因素。珠海要以战略性的眼光,把握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发展潮流,把历史人文资源视为珍贵的资源遗产,大胆融会世界先进文化精华,形成具有鲜明地方风格、体现时代精神和发展潮流的、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地域文化体系,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通过不断提高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壮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徽州与徽州人,在千余年历史长河中,沙积水冲,沉淀了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这就是徽州文化。它的形成,与历史上徽州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徽商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现在研究徽文化,并形成一门地方显学,其目的也就是传承徽文化,保护徽州文化生态,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9.
古镇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群聚居地,是某一区域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古镇就其存在而言是物质的,但它通过物质的形式传承着丰富多彩的活态文化。保护古镇的实质是保护民间活态文化,需要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和大力宣传,并使地方政府、文化工作者和古镇居民都能参与其中。借助古镇本身所承载的活态文化来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既可以起到保护古镇的作用,也可以达到保护民间活态文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城市发展建设的飞跃,为文物保护和管理带来了同步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文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文物保护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武器,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保护和管理各历史时期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墓葬、遗址、纪念物和人文资料等。"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实现文物保护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张利群 《学术论坛》2012,35(1):227-229
北部湾大开发风生水起,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如何在经济大开发的同时同步推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如何在北部湾大开发中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如何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结合起来,这是政府、社会、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广西社会科学院吕余生等著《广西北部湾地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主要指历史时期内蒙古的文物、建筑群与遗址、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等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戏剧、音乐、舞蹈、艺术、文学、工艺技术及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界从不同方面对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研究,诸如对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那达慕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但这些成果比较孤立零散,缺乏系统性。因此,对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系统研究,对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构建和谐内蒙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江日青 《南方论刊》2014,(11):91-93
广西南丹土司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南丹土司文化旅游开发,有利于增进人们对广西壮族历史文化的了解,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开发中要做到深挖史料,搜集遗物遗址,突出文化内涵;精心打造旅游产品商品,展示文化魅力;整合特色旅游资源,实现联动开发;广泛宣传,拓宽营销渠道;要与保护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文化遗产不属于某个地区,某个团体,而属于全人类。和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相比,我们眼前的任何经济利益都是暂时的,却可能对未来长远的文化遗产保护造成严重伤害。保护一个地方的人文环境,让后人能够从现存的文物古迹中读出历史,让一个地方的文化具有可持续性和传承性,不仅仅是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更是地方政府甚至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与担当。对于文物古迹留存相对丰富而保护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城市茂名而言,如何保护文物古迹,留住茂名人民的集体记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相似文献   

15.
"—带一路"是经济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广阔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珍藏着无数的历史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民族文化等文化瑰宝。这些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符号在展现地域文化差异的同时,也承载着人类共同的文明传奇。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应对沿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使多元文化统一整合在丝路和平、友好、共同发展的旗帜之下,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丝路文明的认同。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和路径,加快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6.
地方文化资源与创意经济发展——以浙江宋城集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方文化资源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地方文化资源与创意经济融合机理的基础上,本文以浙江宋城集团为例,探讨其充分利用、挖掘杭州的南宋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都市休闲文化资源,推动杭州创意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并据此提出完善地方文化资源与创意经济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论犹太人在哈尔滨近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四海漂泊的犹太民族在中国东北部的松花江畔找到了一个新的"避难所".这些犹太人在哈尔滨等城市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开创了中国大豆输出欧洲的先河,创造了为数可观的名牌产品,对哈尔滨的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影响波及整个世界.目前,在哈尔滨仍保存着一批犹太人的历史文献、建筑遗址.保护和利用这一文化遗产,深入研究哈尔滨犹太人的经济史及散居于世界各国的哈尔滨犹太人及其后裔的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地域文化包含地方民俗、历史和艺术等,是地方独有的文化现象。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需要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公共艺术中的地域文化是从空间、时间、人三个维度显现,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的融合需要用公共艺术本体语言深入融合地域文化的内涵。文旅融合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和公共艺术教育的推广,逐渐扩大地域文化的受众和提升相应知名度,进而加快传播并实现传承。同时,应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创新及与地域文化融合,促进地方文化的发掘和传承,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通过比较和分析可知,公共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融合是地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途径,应加强政策支持、提高教师素质、加强高校重视程度并完善评价和督导机制等,以推动两者深入结合,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而实现协同发展,最终推动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华南地区高等院校粤北办学遗址是现存抗战时期华南地区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因此,研究抗战时期华南地区高等院校粤北办学的事件动因、历史贡献和抗战时期华南教育粤北历史遗址的活化利用,对推动粤北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新石器时代到晚商时期,先民获取肉食的方式逐渐从依赖性转变为开发型。晚商时期,中原地区完备的"六畜"经济,殷墟先民族属的多样化、等级差异的显著性,众多因素导致先民食物结构的多样化和差异性。孝民屯遗址人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显示,此遗址先民主要以牛、羊动物蛋白为食。通过与同属于殷墟文化保护区内的黑河路遗址先民同位素数据比较,可以看出,先民的食物结构差异显著,可能与身份地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