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忠希 《人文杂志》2006,4(3):52-55
公正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领域中权利义务的合理配置状态,“公正”理念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是对社会关系中的利益进行配置的规范准则的意识反映,任何社会对公正标准的认识是多样的,在当代社会,发展、稳定、有序是构成公正价值评判系统的主要标准。公正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价值核心。当前要坚持的社会主义公正原则只能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受教育的权利义务性质一直困惑着人们 ,从宪法和教育法的规定以及学界的观点来看 ,受教育的性质经历了从义务观、权利义务观到权利观的历史演变过程。受教育 ,不管是接受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 ,都应当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3.
李君临 《天府新论》2005,(Z1):210-211
商号一经工商行政机关核准登记,商事主体便对该商号享有专有使用权,依法享有雇佣劳动者的权利,以自己名义从事商事活动,缔结和签署契约,起诉和应诉.商事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遵守合法经营义务,诚信经营义务及公序良俗义务.  相似文献   

4.
我国遗失物拾得人权利义务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将公民的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混为一谈,否定遗失物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只是承认其保管费用的补偿权,并赋予了其大量的义务,造成了拾得人权利与义务的失衡。在我国制定物权法的过程中,必须批判地吸取古今中外法律制度的合理因素,重新构建我国的拾得遗失物权利义务分配制度,通过承认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和保管费用的补偿权、明确拾得人相关权利的保障程序与保障机关,以实现拾得人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从权利义务的关系来分析辩护律师的诉讼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得我们有必要对律师辩护的理论基础进行重新认识。从根本性质上来讲 ,律师的辩护活动实质上是被告人权利的衍生品和对司法权力“透支”进行补偿的产物。由此两点出发 ,其中的权利义务构成也存在着与现实生活截然相反的内容。这种理论和现实的冲突 ,最终有赖于与律师工作有着直接相关的法官、被告人、社会环境三因素的改善来予以协调  相似文献   

6.
权利义务平衡是权利与义务的矛盾统一、依存共在。权利义务平衡之治是基于义务之治对现代社会的反动、权利之治需要在现代社会进一步发展而提出的。平衡之治呈现为:以权利义务平衡作为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以权利义务平衡作为社会一体遵行的行为规则;以权利义务平衡保障良好的秩序状态;以权利义务平衡来实现社会政治文明。它揭示了法治从权利之治到平衡之治的发展规律;有利于提升个人境界,增进个人幸福;有利于协调个体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协调个体与整体关系,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促进国与国之间友好交往,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关系主体的相关立法,应摈弃保守观念,还权于承包人,赋予其真正的抵押人地位,并设立土地政策性银行作为主要抵押权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权利义务分配,应适用我国法律有关抵押的一般规定,结合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本质与属性,平衡抵押人和抵押权人之间的利益和负担,平等保护双方当事人.  相似文献   

8.
论夫妻之间的性权利——以家庭和谐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权利是自然人根据自己的意志表达性意愿,实施无害于他人的性行为,并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性权利具有绝对性、排他性的特点,属于人权的范畴。同居权则属于相对权、请求权,不能对抗性权利,但忠实义务对性权利的行使提出了必要的限制,至于婚内强迫性行为,不能以性权利为由,一概界定为强奸罪,应分情况而论。  相似文献   

9.
论权利与义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权利与义务是基于利益分配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关系范畴,是社会主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按照“公正”的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应当采取某种行为或不发生行为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文章分析了权利与义务的社会历史性,权利与义务的公正原则,以及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党员主体”理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党内民主的本质含义和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党员在党的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准确界定。党的事业发展的主体身份,要求共产党员应把主张、维护、用好权利看成是共产党员的天职,树立积极的权利义务观。党员积极权利义务观的养成,既有赖于党员个体的素质提升,也有赖于政党组织的环境的优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 ,使政府和企业在养老金支付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自从 1998年以来 ,养老金收支连续赤字 ,国家不得不动用财政拨款解燃眉之急。养老金支付已明显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障碍。改革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现收现付养老金制度已刻不容缓。以 199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为标志 ,我国的养老金制度开始向社会统筹方向发展。此后经过多次修改 ,于 1997年正式明确了我国将建立一个统一的 ,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一、养老金体系发展的简单回顾随着…  相似文献   

12.
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权自身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权利和义务的高度统一性。权利与义务在结构上是互相对应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是不可分的,又是可分的。权利与义务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各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权利与义务在价值上具有主次关系,权利在这一矛盾统一体中占主导地位,法律应以权利本位作为价值取向。而权利本位应坚持个人权利与社会权利的协调,强调个人权利本位与社会权利本位的统一。如此,才能实现法律保障人权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3.
隐私权与知情权的法律边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隐私、隐私权和知情权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精神生活需求增长产生的范畴,国内外学者对这三个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然而二者生来边界模糊,注定存在诸多冲突,直接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适当平衡和协调二者的冲突尤显重要.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是权利冲突的特殊表现,是价值和法益的冲突,二者的冲突涉及公法和私法两个领域,解决二者冲突应当遵循社会政治及公共利益优先原则、权利协调原则、恪守人格尊严原则、有限的公众合理兴趣原则、利益衡量原则五个原则.  相似文献   

14.
对转型期行政权责失衡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吕景城 《齐鲁学刊》2005,(1):157-160
保障行政权责的对等和一致,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塑造责任政府的关键。但长期以来,在行政管理 实践中,权力与责任脱钩,有权无责现象较为普遍。“政府本位”、“全能政府”、法律法规存在漏洞和缺陷、“暗箱行 政”等等是造成行政权责失衡的主要原因。消除行政权责失衡,实现行政权责对等和一致,关键要进行制度创新, 全面构建新型的行政权责对等保障机制:加强适应现代法治社会的行政文化建设;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责 任法定化;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化政务公开,扩大监督主体知情权。  相似文献   

15.
基金管理人的忠实义务是基于信托法上的受托人的忠实义务的原理构造出来的.它要求基金管理人在处理基金事务的时候,不得考虑自已的利益或为第三人谋取利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证券投资基金立法大都对基金管理人应负有的忠实义务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相比,我国的相关立法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6.
论行政相对人权利的法律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上的权利属于公法权利或公权利.界定相对人公权利的标准主要有权利对应的义务主体、是否与公共利益或秩序相关、权利的载体是公法还是私法等.尽管同为公权利,但相对人公权利与行政主体公权利在受法律保留原则规制的程度、行使的自由度以及权利支配力的强度等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优先购买权所具有的效力内容,直接决定了优先购买权的法律救济方式与内容。对于优先购买权的救济因债权性优先购买权与物权性优先购买权而有所不同,对于债权性优先购买权的救济不能通过宣告合同无效来实现;对于物权性优先购买权,则可以通过请求宣告合同无效来实现。优先购买权人提出宣告合同无效之诉的同时,应当直接请求人民法院确认优先购买权人与出卖人之间形成以同等价格为内容的买卖关系。从理论上讲,以请求撤销合同代替宣告合同无效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8.
论治安处罚权的法律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安处罚权是公安机关在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对违反治安行政管理秩序的个人、组织的人身、财产或其他权益予以限制和剥夺的行政权力。治安处罚权由于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及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使其存在被滥用的可能,从而影响公民权利及社会秩序的保障。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法律控制,以保证其公正合理地运行。  相似文献   

19.
妇女文化教育权利的法律保护目前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妇女受教育的权利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任何人不允许周任何手段剥夺妇女的受教育权利。但是,现实当中妇女受教育的权利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护,有很多偏远山区,重男轻女现象非常严重,女孩子的义务教育都很难保证,因此,我们呼吁社会保护妇女的文化教育权利。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于土地的利用方式已经从平面走向了立体,空间权制度在备围立法上相继得以确立,而我国尚没有关于空间权(或空间使用权)制度的专门立法,这与我国对于空间利用的社套现状极不相称。本文通过对于空间使用权的理论研究和对部分国家与地区的立法分析,井结合《物权法》革案,提出我国空间使用权立法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