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在我国特有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共性风格和多元个性风格的完美结合体。近些年来民族声乐教学过分重视学生演唱共性风格的培养 ,忽视了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淡化了学生演唱个性风格的培养 ,因此要从认识、审美、教学理念入手 ,改进教学模式 ,完善教学课程设置 ,因材施教 ,突出学生演唱个性风格的培养 ,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2.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内各种具有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的规章制度的总和,以及通过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而产生于师生员工内心的制度意识。它具有共性与个性统一,强制性与自觉性统一,稳定性和变动性统一等特征。具有政治导向与思想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对于马克思主义典型观,传统的理解是,典型形象是一个多样性统一的有生命艺术整体,它通过人物鲜明突出的性格特征(个性)来显示出一定的时代民族社会关系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共性)。这一理解的错误就在于对于典型的个性与共性内涵的解释刚好发生了错位。典型理论的现代化,就是在将典型个性、共性内涵阐释对调的前提下,增强典型概念的现代适应性,并恢复其应有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关于人性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强调以人为本和弘扬主体性的现今时代 ,大学要适时调整其育人策略、更新其育人理念。人性化管理旨在关注人的正当需要 ,以尊重人为前提 ;关注个性差异 ,管理者与教育者在制定统一目标、评价标准时 ,重视个性的差异性管理 ;强调学校要以管理促进教育 ,以教育带动管理 ,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仅仅培养服务第一线、从事现场工作的技术操作工人,而是培养既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满足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为达到以上培养目标,职业院校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以工学结合方式来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学校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教育资源,基于此,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建设五大实训平台,以此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进行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什么叫“出好”?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个目的,除了政策的正确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外,更重要的是师资问题。教育是按照社会生活的需要培养人的活动。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培养人,工作的着眼点都是学生。因为学校的“产品”就是学生,我们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那么,学校中的最关键的人物是谁呢?最关键的人物就是教师。因为一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教学大纲、教育管理全国划一,形成了共性至上的群体性原则,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完整的、和谐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逐渐成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为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统一标准"对人才培养的制约;认识到社会发展不需要"统一"或"标准"型人才。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社会应该建立不拘一格的人才标准。  相似文献   

8.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必须从反思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根本问题着手.为实现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培养大批能够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职责的艺术人才乃当务之急,为此,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当下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以国家本位代替学生个人本位等现状,改变灌输性教育方式,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于一体,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关怀和对学生个人成长的现实密切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艺术人才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升.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育因其特殊的学科特点,在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课程改革的最 终目标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因而实现数学个性教育是数学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内容。在数学个性教育中尊重学生 原有的个性,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乃数学个性教育的前提;因材施教是数学个性教育的根源;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 创造型人才乃数学个性教育的归宿。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应该摆脱“功利意识”的樊篱,确立以培养健全的人为目标的教育理念,突出地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必须更新观念,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更好地统一起来,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中的个性差异,纠正过分强调共性要求而忽视个性发展的弊端,使大学生不仅掌握必要的知识和科学素养,而且着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以适应新世纪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