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金花 《南都学坛》2009,29(2):8-11
西汉后妃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女性群体。在后宫争宠争权的残酷角逐中,失败的后妃往往是被废、被杀或自杀;有些后妃虽然一时成功,但是随着政权的变更,同样是下场凄凉;还有一些后妃则完全成为政治牺牲品。作为帝王的妻妾,那些无宠和失宠的后妃在情爱方面都有太多的缺憾和痛苦,有些后妃即便是地位尊崇,大权在握,可是她们的内心深处仍然有难以愈合的创伤。  相似文献   

2.
北魏后宫车辇始创于道武帝时期,孝文帝时期对后宫车辇进行了发展,至孝明帝时期,参照汉晋车辇制度,最终确定了北魏后宫所使用的车辇。北魏后宫人员,根据等级、地位乘坐不同的车辇,其中皇后的车辇有六种,皇后从事不同活动要乘坐不同的车辇,而嫔妃则只能根据品级乘坐相应的一种车辇,这也是她们在后宫等级、地位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3.
受传统的封建"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唐代妇女的法律地位十分低下。在政治方面,她们没有参加国家科举考试的权利和参与对国家管理的权利,甚至连最基本的接受国家学校教育的权利也没有;在经济方面,除寡妻妾外,她们没有土地的分配权,不是国家均田制上受田的民事法律主体,在家庭财产继承方面,其继承权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在婚姻方面,她们不但没有自主决定婚姻的权利,甚至连离婚的自由也没有;在人身权方面,其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低下,每当遇到天灾人祸时,妇女这一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便首当其冲地遭到摧残。  相似文献   

4.
汉初实行分封异姓诸侯王,造成“武人政治”局面的出现,其原因包括:当时社会分封思想残余的影响;刘邦为赢得楚汉战争而做出的权宜之计;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一种策略;吸取秦二世而亡的经验教训。各种因素共同决定了汉初先分封,后又翦灭异姓诸侯王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几年涌现出的后宫剧,对电视剧市场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种收视类型,影响观众收视习惯和心理;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其创作、营销具有自身特性。从中国后宫剧现状、创作特点、营销方式等方面出发,剖析后宫剧对大众文化消费的影响,进而提出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6,(5):19-20
翁主作为西汉时期的一个群体,在西汉的历史上有其一定地位。学界对翁主的研究也涉及翁主的各个方面,主要集中于翁主名称来源和含义、翁主的食邑收入、官属职掌以及在和亲中的作用。学术界一般认为翁主是汉代诸侯王之女的称谓,对此有不少研究,但仍有讨论的余地。  相似文献   

7.
涅斐尔泰悌是埃及第十八王朝国王埃赫那吞的王后,在其丈夫统治期间,她在后宫中取得了极高的地位,而且在政治、宗教方面也获得了很多的权利。涅斐尔泰悌并非埃及出身而且也没有儿子,这不利于她在王宫中地位的取得。然而涅斐尔泰悌通过她的美丽、智慧以及对埃赫那吞改革的支持确立了她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唐三百年间,高昌女服深受唐后宫女服影响,但影响的深度一定程度上与唐政治上对其的管辖有关。在唐伊始,即麹氏王国末期,后宫女服开始向高昌渗透。618年,唐灭麹氏,太宗以其地设西州,这一政权转变促使高昌女服迅速且完全向后宫靠拢,发饰、半臂到披帛、长裙几乎类同后宫。安史之乱后,唐逐渐退出此地,随即吐蕃、回鹘控制高昌,并于840年建立回鹘高昌王国。此后唐后宫女服虽仍对高昌服饰有一定影响,但高昌女服已明显回鹘化。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19,(3):1-15
西汉太子幼时居皇帝后宫,成年行冠礼后入太子宫,加冠年龄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很大,但一般在15—20岁之间,这是由社会环境与政治需要决定的。太子与父母分居后成立单独的家庭群体,称"太子家",包括其妻妾儿女、家中的官吏与护卫、服侍人员。太子宫内见于记载的建筑有甲观、画堂、丙殿和后堂。西汉太子宫的位置可能是在京师长安的长乐宫内,附属建筑先后有思贤苑、博望苑,后者在长安城覆盎门外。东汉太子宫始称东宫,太子或未加冠即入宫居住,顺帝时太子居北宫内承光宫,由中傅或宦官监护。太子宫的出现与辅导监护皇统继承人的制度密切相关,对维系皇权和巩固统治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上书”是专用于送呈诸侯王的文体,以否定对方为逻辑基础,以希冀对方收回成命为目标。《文选》上书体以劝谏为用意核心,形成了扬古抑今、理情兼用、指陈利弊的劝谏模式。其选文或以吴王为劝谏对象,或为作者于狱中自辨其冤,得失相参,各极其妙。“上书”体兴盛于战国末期和西汉初期,这也正是诸侯王权势最盛时期。此后,随着诸侯王势力的衰减,上书体失去了士人用以炫才求仕的内动力,因而渐渐衰落。  相似文献   

11.
汉代宫女的出路大致有出宫女、赐宫女婚配、随王就国、置园陵中等情况。其出路之多是后世宫女无法比拟的。这一方面说明了汉代社会婚姻伦理观念以及妇女贞节观念的淡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汉代女性整体生活在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里。  相似文献   

12.
针对“媵”的意义界定不清的问题,采用归纳和图示结合的方法,描述了媵者是嫡夫人同姓诸侯国之女、媵者是嫡夫人的“侄娣”、媵者与嫡夫人非骨肉之亲等三种形式。结果表明:媵婚制度具有广继子孙、防嫉妒、扩大联盟范围等作用。实践证明,媵婚制在中国周代较为普遍,并且对探讨周代婚姻家庭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同胜 《南都学坛》2011,31(5):64-67
考论汉代后妃之形貌,应该依据汉代史料,而不是依据《汉宫春色》《汉杂事秘辛》等晋人、明人小说家言;应该对汉代内部审美观变革进行历史的审视和划分,而不是笼统地不加分析地一概而论。一时代之审美观决定了彼时皇宫采选、聘纳妃嫔时的标准是不同的,从而可推知汉代后妃的形貌究竟如何。汉代皇宫内审美观有明显的变迁:西汉皇宫审美观受楚地风尚的影响甚大,而东汉尤其是永平十年之后其审美观开始受佛教法相说之影响。西汉后妃形貌之审美,似多以细腰、纤瘦为美,而东汉后妃形貌的审美,则在传统审美观的基础之上,受到了佛教三十二法相、八十好之"面如满月"、"耳大垂肩"、"鼻高且直"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诗经》中的奇婚异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有关古代婚俗著作的论述 ,结合相关文献 ,从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诗经》中所反映的先秦的婚俗形态进行探讨 ,认为先秦特殊的奇婚异俗主要有 :妻妾作为财产被继承的“收继制”;经原始的“群婚制”变异的“内婚制”;原始的“群婚制’。同时分析了古今某些学者对该问题有失偏颇的观点及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郑先兴 《南都学坛》2008,28(1):9-13
汉画像的研究从画像的著录和画像蕴意的阐释两个方面展开。著录是阐释的基础,阐释则是著录的延伸和拓展。在阐释的研究实践中,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汉画研究长于画面的考辨,而疏于解释;而艺术象征理论指导下的汉画像研究虽长于解释,却又疏于实证。由此,分析心理学的艺术研究理论即原型分析,可以说是汉画像研究的新范式。它透视艺术作品的历史文化因素,将艺术的泉源归因于远古人类生活的记忆即"集体无意识",既重实证,又善解释。如汉画像的神树、螺女、弓箭和伏羲女娲就透露出远古婚俗经过血缘杂交、到女子男子走婚、再到夫妻婚制的形成过程,追日、射日神话则是对于夫妻婚制的规范,西王母和傩戏乃是走婚和血缘群婚的遗绪。  相似文献   

16.
从《诗经》看先秦的婚姻制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有关古代婚俗著作的论述,结合相关文献,从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诗经》中所反映的先秦的婚姻制度进行探讨。认为先秦婚姻制度主要有原始的“群婚制”;经原始的“群婚制”交异的“内婚制”;妻妾作为财产被继承的“收继制”。文章最后分析了古令某些学者对该问题有失偏颇的观点及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山国由于处于华夏族文化圈内的地理环境和游牧民族逐水草而迁徒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它既接受了华夏族国家普遍实行的嫡庶妻婚制,又保留了本民族游徙而嫁的婚俗,还受到境内商族遗民男女无别遗风的熏染,从而使中山国的婚姻形态呈现出诸民族融合的多元化色彩。  相似文献   

18.
《诗经》婚恋诗真实地反映了周代的婚姻制度和爱情生活。明媒正娶是周代男婚女嫁所必须遵循的婚姻法则 ,它突出的是社会对婚姻本身的愿望和期待 ;非礼仪的“野合”是对正规聘婚的补充和完善 ,它体现了社会对夫妻人伦的重视 ;媵嫁婚是多婚或群婚制的残余形态 ,它表现的是周人对拆除隔绝人群的氏族关系的古老壁垒的重视。总之 ,《诗经》婚恋诗写出了周代婚烟的多元性 ,表现了周礼张弛有序、刚柔相济、丰富而灵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刘厚琴 《南都学坛》2007,27(3):14-17
汉代继承关系的法律,传世古籍未有具体记载,张家山汉简之《二年律令》所见汉代继承关系的法律却多达20款。汉代家系继承法主要体现在爵位继承和户主继承上。张家山汉简律对家系继承关系的规定,展现出汉代家系继承制度之宗法伦理特色:一是家系继承以血缘亲等为中心,体现出家庭成员的身份等差;二是兼顾婚姻关系,规定了妻子的继承权;三是宗法血缘关系之入律是从立法方面开始的,也体现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家系继承法律规定与家系继承实践存在差异;四是父系血统关系是逐渐增强的。汉代家系继承法既以立法的形式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也以立法的形式肯定并加强了家庭内部的不平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