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说:"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72页)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这就是说,实践结果的成功或失败检验认识的正确与错误.但是,实践结果的成功或失败,往往不易确定,需要有一个判断的标准.只有正确地判定实践结果的成功或失败,才能正确地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那么,衡量实践成败的标准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下简称两结合创作方法)是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八年三月提出来的。对于这一创作方法,从它提出到现在的二十多年当中,除了有“四人帮”一伙别有用心的破坏和篡改之外,就我们革命文艺队伍内部来说,对它的讨论和探索,也有各种不同的意见。近来又出现了一种否定两结合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早在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他那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文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从解决文艺工作与革命工作的关系出发,就提出了解决文艺工作的中心问题,即“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  相似文献   

4.
认识能不能走到实践的前面指导实践、产品的创制者可以不可以先有产品的观念然后制出产品,这个问题是一个关系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重要问题,并且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言听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中早已有了明确的解决。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理解还很不一致。一些同志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认为它是符合于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另一些同志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认为它是违反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究竟哪种同答对呢?我觉得应该是前者,而不是后  相似文献   

5.
对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问题,自一九五八年,特別是一九七八年以来,各地报刊上讨论得比较热烈.我也愿对这个关于创作方法的问题略抒己见,望同志们予以指正!我认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这一提法,对我们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和提高,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我是不同意把“两结合”作为一种新的独立的创作方法来看待的.先从理论上来说.所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包括毛泽东同志在内,在论述到事物的结合时,一般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把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差別的事物,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来看待的.比如劳逸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等等.这些各个不同的矛盾双方,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可以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在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周年了。 在这个纪念和学习的日子里,回顾中国革命和文艺的发展历程,我们不能不感到,这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既是文艺理论的创新,又是文艺实践的纲领。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里说得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讲话》确实是正确地,透彻地“解释”了客观世界,“解释”了文艺与生活、文艺与革命、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等带根本性的问题;《讲话》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并由此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解释世界和说明问题的,因而能够启人心智,决人疑难,动人感情,促人奋起。  相似文献   

7.
李业杰 《东岳论丛》2007,28(1):139-143
毛泽东的文化“精华糟粕论”是结合如何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而提出的,与新文化建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相联系,毛泽东关于外国文化之批判继承及其“精华糟粕”的划分标准,不是性质标准论者,而是实践-价值需要的标准论者,划分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有用”为标准,突出主体需要这个价值,突出拿来主义这个态度,突出主体实践选择这个中介和手段。吸取和对待外来文化、传统文化的态度与有效方法是将其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为中心的现代中国革命的哲学,它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等各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展均有杰出的贡献。本文主要就毛泽东同志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谈谈我们的学习体会。一般说来,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一个认识论命题,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但一切从实际出发中的“一切”,我们认为,应当包括人们的一切言论和行动。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有关论述和运用来看,我们认为,毛泽东同志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最近,吕兆康同志在《“两结合”是一种独立的创作方法吗?》(《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创刊号)一文中,提出“两结合”不是一种独立的创作方法,因为它缺乏文艺实践的基础和理论上的充分根据。也有同志认为,“两结合”创作方法是1958年“左”倾思潮在文艺理论上的表现,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健康成长和繁荣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对这两种看法,笔者不敢苟同。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文艺的创作方法,也应多种多样。它可以是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的,两者结合在一起的,还可以是其他创作方法。作为社会主义文艺,我们可以提倡比较好的创作方法,但不必强求一律,应当鼓励创作方法的多样化。关于“两结合”创作方法,我认为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下面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就教于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几年来,一些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研究者提出了这样一个论断:中共“二大”已经有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我认为,这个看法值得商榷。科学而完整地提出这一思想,应当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之际,而不是在中共“二大”。一、“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科学思想的基本精神“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在中国革命的反复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这个思想同右的“二次革命论”与“左”的“一次革命论”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产品质量关系到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关系到四个现代化的顺利实现,关系到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一切产品,不但求数量多,而且求质量好,耐穿耐用。”周恩来同志历来十分重视产品质量,曾严肃指出,“质量问题是个路线问题”。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也一再要求  相似文献   

12.
庄剑在《理论与改革》今年第2期上撰文认为,党的“二大”宣言和“二大”通过的其他有关文件所表现的思想是“二次革命”的思想。 他认为,“二大”宣言及有关文件的基本点是认为无产阶级不是领导而是从属地参加民主革命;民主革命的前途是资本主义。这正是典型的“二次革命”论的思想,之所以这样认定,因为首先,这个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论述的和毛泽东后来概括的革命分两步走而不断革命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双百”方针的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文艺运动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革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文艺的基本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新发展。“双百”方针的形成和提出,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党成了执政党。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曾多次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必然会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而党中央在文化科学领域里的一贯指导思想,则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从每一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以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结合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同志在揭示和处理中国革命中出现的诸如理论和实践、领导和群众、民主和集中等具体矛盾时,总是强调对立的双方必须“互相结合”。这是长期来经过革命实践反复检验证明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这里,我们将对毛泽东同志的结合方法和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它的运用和发展,作一些初步的探讨,求教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的同行们。 结合方法运用的范围和客观基础 这里讲的“结合”方法,不是指事物内在本质上绝对的“对立统一”过程,而是指主体从客体的实际出发,来认识和改造客体的一种方式。结合方  相似文献   

15.
“集中”是中国无产阶级的“特出的优点”(也有说“本身的一些重要特点”、“自己的特点”、“特殊的优点”等,文字不同,含意一样),这似乎已成定论。但每当我重温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无产阶级优点(特点)的论述时,总感到迷惑不解:为什么毛泽东同志没有把“集中”作为中国无产阶级的“特出的优点”呢?难道是毛泽东同志还没有发现这个“优点”,或一时疏忽?我不以为然!且不说《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国革命》)为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之经典论著,就是在十四年前,毛泽东同志《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以下简称《阶级分析》)一文中就有过中国工业无产阶级(现代产业工人)“集中”的提法。毛泽东同志说,中国现代工业无产阶级之所以做了民族革命运动的主力,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同志及其亲密战友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最伟大的功绩,就是正确地生动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光辉地解决了列宁在论东方问题时所说的以前在全世界共产党人面前没有提过的“在任何一本共产主义书里都找不到解决”,“必须用独立的经验加以解决”的一系列问题。①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这种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独立的经验,走自己的路,创造性地解决革命和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的伟大功绩,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生谈毛泽东”座谈会综述胡玉清1993年11月29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召开了“研究生谈毛泽东”座谈会,教师及各专业研究生共4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提交论文30余篇。会议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讨论了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如何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有人认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以下简称“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法,没有根据、不科学,“两结合”的作品根本不存在,应该否定。对此,笔者不能苟同,发表管窥之见,供同志们讨论。 (一) “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有渊源、有根据,是一个创见。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中外文学史上许多优秀的、著名的作家作品中,出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不同程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毛泽东关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同志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一贯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1933年,毛泽东说,为着争取战争的胜利,为着改善人民的生活,“需要进行经济方面的建设工作。”“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也才能使我们的广大群众都得到生活上的相当满足,而更加高兴地去当红军,去做各项革命工作”。1942年,毛泽东又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  相似文献   

20.
叶剑英同志在国庆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说:“毛泽东思想不止是毛泽东同志一个人智慧的产物,也是他的战友们、党和革命人民智慧的产物”,这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论断。而我们敬爱的刘少奇同志就是这个伟大的集体智慧产物的杰出的创造者之一。 在我们党内第一个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并且给予最科学的崇高评价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少奇同志。一九四五年,少奇同志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时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