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184所中国大学学校简介话语语料,考察其使用的话语策略及建构的机构身份.研究发现,中国大学在其学校简介中主要使用了指称、述谓和强化三类策略,分别建构了八种机构身份:卓越的高等学府、有亲和力的高等学府、充满情感与活力的高等学府、积极主动的社会行为者、大学发展工程的建设者、大学发展道路的探索者、大学发展战略的实施者、大学发展竞争的参与者.大学机构通过使用话语策略建构多种机构身份,突显其身份的多面性特征,实现信息传递和自我宣传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话语身份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主体话语与身份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议题。话语身份主体的内在规定与外在阐释、结构的宏观主导与微观参与、定位的个体独立与群体归属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身份的生成提供了学理依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话语身份建构,有赖于知识传播与价值导向、资源调控与启发教育、行为规范和伦理评价等功能的集体发力,也需要借助“排头兵”式预设策略、“放大镜”式凸显策略、“圈内人”式移情策略、“显微镜”式评价策略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话语所具有的生产乃至重构社会实在和社会关系的建构性本质功能,使其成为展现、塑造和构筑国家身份的最基本、最便捷、最经济,也最具有感染力和凝聚力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国家身份话语的建构具有一定的语言学基础与认知基础,据此,通过考察分析大量外交语篇,可以得出国家身份话语建构所要遵循的主要策略,即“择优定位”策略、“发话主体导向”策略、“群内成员关系”策略以及“亲缘化隐喻”策略.  相似文献   

4.
以比亚迪公司2016—2022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语料,从社会建构主义身份观出发,结合语篇—历史分析法,借助语料库工具Wmatrix分别从宏观主题域、中观话语策略及微观语言特征三个层面分析企业身份建构。研究发现:比亚迪公司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构建了积极前摄的汽车制造商、与自然共赢的新能源技术领跑者以及遵纪守法、乐善好施的企业公民等企业身份。中观层面的指称策略、视角化策略和强化/弱化策略以及微观层面的高频词分析、动词搭配分析和词性分析印证了上述身份。比亚迪公司企业身份建构及其话语策略研究为中国企业提升国际话语建构能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中外城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布的各35篇英文报道为语料,基于语用身份论,结合元话语类型统计结果和对话语实例的分析,探讨中外政务发布主体在信息传播、人际互动和表达评价方面使用元话语的类别、特征与异同,分析其如何动态建构传播者、邀请者和评价者的语用身份,以及各类语用身份出现的频次和差异,以厘清政务新媒体外宣中元话语与语用身份建构的关系,为政务机构运用话语正面宣传城市形象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文艺学的身份认同在后现代语境下出现了危机,“建构新世纪的文艺学”成为当前文艺学界的集体呼求和深层焦虑。在如何重建文艺学的身份意识上,当前文论界存在着“以中化西”和“以西释中”两种极端倾向。因此。建构新世纪的文艺学应从话语重建的基点、建构策略等方面入手,寻找某种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言语交际中的身份建构及其理据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说话人主体拥有多元身份,其会话互动的过程也是身份建构的过程.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社会身份理论、身份传播理论、巴赫金对话理论为身份建构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理据.对言语交际中身份建构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解释言语交际中各种语用现象,同时为话语在线推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说课是当代教师元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课话语中的代词使用是教师身份建构的重要方式。基于Gee的自指陈述身份建构分析法,选取优秀英语教师说课话语个案为语料,通过对说课话语中代词使用的分析,结合课堂观察和专家点评,探讨教师说课话语中自指陈述、共指陈述和他指陈述的使用类别及频次,分析其建构的教师身份及特征。研究发现,在三类陈述中,以自指陈述居多。自指陈述以状态行为陈述和情感陈述为主,共指陈述以状态行为陈述为主,而他指陈述以能力制约陈述、情感陈述和状态行为陈述为主,三类陈述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方式,建构了多元化和动态性的情景身份、职业身份和关系身份,说课教师的身份具有社会文化语言学的身份建构特征。对说课话语中代词陈述的身份建构研究拓展了Gee的自指陈述身份建构分析法,丰富了教师身份研究的范围,可为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评价理论中,个性化与身份归属链、实例化中的耦合理论可用来诠释人物的身份构建。根据该理论,选取《石头记》中妙玉唯一一次正面出场的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妙玉奉茶的一段文字并配以书中插图,对其身份进行多模态解读,为妙玉的身份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通过对妙玉的多模态话语中身份建构现象进行定性研究,探究模态之间制约身份建构的相关因素,阐明多模态互动过程中的主体身份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10.
身份不是本体论上的存在,而是一种意指实践,且身份的建构与社会文化话语密切相关。而在以幽闭且缺乏道德支撑为主要基调的黑色电影中,既有价值观被悬置,为"蛇蝎美人"的身份建构提供了多种可能。通过对经典黑色电影《双重赔偿》与新黑色电影《本能》中的"蛇蝎美人"在人物塑造与视觉呈现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前者中,"蛇蝎美人"是作为象征秩序的颠覆力量而存在,而随着后现代媒体性话语的泛滥,新黑色电影中的"蛇蝎美人"则成为"物化"的、男性凝视下的性表演者,进而被男权社会话语体系同化,失去了原有的颠覆力量。  相似文献   

11.
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困扰着逐渐步入现代化的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运用后殖民批评理论分析了西方汉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再现过程中所隐含的权力话语的同时,也指出了后殖民批评家专于解构,无视权力背后的商品化,以及热衷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对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在理论话语资源的利用方面的可能影响。最后就中国文化身份建构的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合法化语码理论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社会教育学领域,是基于自主性、密度性、专门性、语义性、时间性五个维度的一套理论分析工具,为身份建构的个体化研究提供了一条新路径。首先尝试探讨语言社会功能与个体身份建构的关系;接着从认知关系与社会关系两个维度考察精神科医生话语身份在词汇语法、语篇语义、语境三个层级的示例化表征,旨在彰显知识在个体编码取向划分中的重要作用,丰富身份建构的拓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民族音乐学研究开始关注“人”作为个体的存在对民间音乐及其社会关系的价值和意义,学界研究民间鼓吹乐艺人大多围绕“乐种和乐社”,对个人身份认同的关注较少。以鼓吹乐艺人为例,分析转型期区域群体、专业技艺和管理体制等对民间鼓吹乐艺人身份建构与认同影响,从民间性、专业性与合法性(文化身份)的层面提出鼓吹乐艺人的身份建构与认同策略:加强区域群体对民间鼓吹乐艺人体认,从社会需求层面定位民间鼓吹乐艺人专业技艺发展方向,社会管理层应赋予民间鼓吹乐艺人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4.
“知青”作家经由“文化寻根”,远离了“政治反思”的主流话语,走向乡村和民间,重获对历史和现实言说的权力,从而建构了自我身份的合法性。但是,个人的乡土“记忆”在提供给“寻根派”写作资源的同时,也使他们距离真实的历史渐行渐远。不管他们是以温情的目光重建自我的“历史”记忆,还是以精英姿态彰显自我的“启蒙”情怀,这种剥离了“个体”的真实历史境遇和拒绝历史承担的群体式身份认同,也构成了对“自我”和“群体”真实“身份”的遮蔽。  相似文献   

15.
社会身份多重性与政治劝说的元语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评话语分析对政治话语的研究由来已久。然而,政治人物社会身份具有多重性,其话语亦反映多重社会身份及多重政治劝说之意图。因此,元功能角度对政治劝说的解释,需将社会身份多重性考虑在内。以奥巴马宣布伊战结束的演说话语为语料,对社会身份多重性、政治劝说、元功能策略三者的互动研究发现,元功能策略既是政治人物多重社会身份突显与弱化在语言层面的表现,亦是政治人物达成政治劝说的话语桥梁。  相似文献   

16.
先秦思想典籍翻译的描述性和解释性个案研究一般会涉及两个问题: 一是译者以何种方法翻译 出了怎样的译本; 二是翻译活动背后存在怎样的译者个人、 社会历史条件和原因。 以民国学者吴经熊的 《道 德经》 英译本 (发表于 《天下》 月刊) 为例, 译者以副文本为中心, 在其中使用了民国时期 “人文比较学 科” “训诂考据学” 和 “天主教” 话语及其涉及的命题、 工具 (材料)、 方法、 规则等, 建构和重塑了一个 错综复杂的译本面目和道家知识, 而这并非学界所认为的 “基于学术阐释来批判西方思想危机” 的道家知 识。 同时, 译者为了在 《天下》 这一历史和机构场所获得身份认同, 接受、 放弃或融合了在不同时期、 不 同场所中习得的话语, 进而建构了一个断裂、 错位、 变化的多重临时译者身份, 而不是一个纯粹的 “东方文 化救世论者”。 这一结论及其涉及的分析方法对其他先秦思想典籍翻译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的身份建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相关身份理论,以克林顿总统第一任就职演说为语料,从文化层面、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探讨总统演说话语中身份建构的实现形式.说话人建构不同的身份是由其某一具体阶段的交际需要决定的,说话人能够合理运用各种语言手段建构相关身份特征.  相似文献   

18.
西方社会正面临着身份认同危机,除去对身份产生的历史性考虑之外,还需探讨当前身份冲突的广泛性与激烈性产生的共时建构因素。通过探讨身份变动的原因,追溯身份与情感的关系,分析情感对社会身份建构的影响、作用以及驱动身份的方式,指出身份建构是以情感作为产生前提、加工中介和呈现效果的过程,并分析了由情感驱动的自我身份、他人身份和国家身份引起的西方社会身份话语冲突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旅游仪式论是重要的旅游学基础理论。数十年间,旅游者身份本体论的固化与流动不相调和,加深了旅游仪式论的“是非二分”,并隐含“坐实”风险。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根据固化对应的结构导向本体论和流动性对应的过程导向本体论取向,在旅游仪式论范畴内提出固化与流动调和的身份本体论建构路径:以当代仪式判别标准构建身份连续体;以多元身份量变替代身份质变;以生命历程视角考察旅游者终生身份流动;以身份轨迹强化叙事;调和符号互动论与结构主义。经过重构,旅游仪式论在旅游纵向研究范式、旅游长期影响、旅游者生命历程、文旅融合等领域释放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20.
论《爵士乐》的后现代身份叙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爵士乐》中“痕迹”与“裂缝”的双重意象揭示了白人文化冲击下黑人身份的错位与缺失。在对黑人身份进行重新建构的过程中,作者莫里森将爵士乐即兴变奏的特点变为文本的一种叙事策略,凸显了后工业社会中个体身份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也为少数族裔在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中实现自身独特的身份认同指出了一条可行性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