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属于社会主义宪法类型的八二宪法有着长篇幅的序言,这给以司法适用为导向的狭义宪法解释学带来了理论困难,也给以人权规范为核心的规范宪法学带来了体系整合与价值协调的难题。如何认知和处理宪法序言的效力及其与宪法正文的关系,成为一个严格的中国宪法科学问题。在社会主义宪法传统与中国宪法语境下,宪法序言的主要功能是对体制的合法性论证,既包含历史合法性维度,也包含政治原则的规范维度,包含了规定并塑造中国宪法权力结构与权利体系的根本法规范,充当了中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宪法序言对社会主义特定的政治安排予以吸纳,在体系上要比经典的近代宪法更加繁杂,其规范形态还有待进一步演化,但其规范性不容忽视。宪法序言构成了理解中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对宪法序言之历史叙事模式与原则论证理路的精准与合目的之解释,有利于真正建立中国的宪法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宪法上"人的尊严"是宪法的最高价值,对于宪法具有价值指引作用。我国宪法第38条中用了"人格尊严"一词来表述"人的尊严"这一理念。就其名称而言,"人的尊严"这一表述更为恰当。"人格尊严"条款有不足之处,应作修改。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宪法文本中存在着大量的“依照法律”的表述。通过宪法文本的解释方法,可以确定“依照法律”系指“依照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从中可以推断出我国宪法的内在逻辑,表明人民代表机关权威最高性和无限性。并由此可以推导出三个结论:人民代表机关无须法律制约;国家机关之间不存在充分的权力制约关系;宪法权利受法律的严格制约。  相似文献   

4.
“生态环境”宪法概念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与“环境”源于不同学科,所指大同小异,且不断发展变化。我国宪法中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富于中国特色的独创概念,在科学界曾引起广泛争议。因其具有多义性,容易引起误解,并非理想的法律概念;但有其时代背景下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宪法角度的正确处理是接受事实、辩证分析,结合现代环境观念和既有法律事实作出最广义的宽泛解释,为下位法中的制度创新提供合法性基础,而不必强求与法律概念的齐整对应。环境宪法解读应跳出文本局限,更加开放、务实。  相似文献   

5.
通过穷尽调查法及历史比较法对"慢"在不同时代义项分布及发展情况进行探讨后,得出结论为:1.唐以前,傲慢、怠慢是常用义项,而且,这2个义项在唐、宋书面色彩较浓的作品中仍占优势;其后使用范围缩小,频率渐低;到了清代,这一义项基本趋于消亡。2."缓慢"义产生虽早,但真正得以较多的应用是在唐代,至宋代其口语色彩尤其鲜明;元代,这一义项的使用频率已居主导地位,成为其常用义,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6.
“正当程序原则”是美国宪法“正当程序条款”所体现的原则。这一原则在美国宪法中经历了一个从程序性条款到实质性条款的过程;在实质性含义中,又经历了一个从强调财产权到转向人身权,最后走向基本人权一体化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明白地揭示了人权的真谛:人权是一个具体的社会历史范畴,从道德权利到法定权利直至现实权利,无不受社会经济政治条件、思想文化传统的制约;那种将不同条件下特定的人权观强加于人的作法是不可取也是行不通的,它本身就是不尊重人权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语词“不”产生久远 ,沿用至今 ,但其产生原因至今未见探讨。本文通过个例分析 ,认为这类“不”在原句中表意各不相同 ,其成因涉及到句法理解对词义形成的影响、心理思维及言语表达对词义形成的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宪法中任免权之"任"的主体,有议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议会在行使"任"之权时,有的可以独立决定,有的须与其他国家机关联手完成。国家元首的"任"有的是虚权,有的是实权,但一般都需与议会或政府首脑配合才能行使。政府首脑的"任"一般也要受议会或元首制约,或受二者的共同制约。而"任"的对象,主要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如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其成员、宪法法院法官、最高法院法官等。"任"的形式则有三种:一是选举,包括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二是批准或决定,其对象各国有较大差别;三是任命,主要指行政任命,任命者是元首或首相,被任命者是政府成员、法官等。从任的资格看,一般有法律资格和惯例性资格。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先生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古代的考试权和监察权,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五权宪法”理论。“五权宪法”与“三权宪法”的不同不仅仅表现在五权和三权的形式上,更体现在理论基础、实现方式以及制度设计的理念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党的主张的统一。坚持“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一基本原则 ,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党的主张的统一。坚持“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一基本原则,有利于坚持党和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弱水是中国上古典籍中经常提到的一条河,传说它浮力极小因而称为弱水。其实弱水之弱乃是阿尔泰语[xara](汉泽为黑)的对音简记,而弱、若、卢等几个音义相近词的基本词性质,它们可能是原始的蒙古利亚语在阿尔泰语/汉语中的残留。  相似文献   

13.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原则。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这一原则,江泽民“七·一”讲话中又将它作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着重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四个方面论述了共产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一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古代汉语中"除"有四个常用的义位:"台阶"、"清除,去掉"、"修治,整修"、"任命、授职",本文就立足于"除"的这四个义位,考察"除"的词义引申问题。文章在确定"除"本义的基础上,分析"除"常用义的引申线索,探讨古汉语中这四个义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82宪法”历经四次修改,它所遵循的求真务实精神是政治文明的思想基础;载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先进的理论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逻辑前提;经济制度的变化是政治文明演进的原动力;法治和人权写入宪法是政治文明的显著标志;在建设文明国家的道路上,既要充满民族自信,又要善于汲取世界文明的精华,这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一部分主谓结构可用“之”、“者”、“所”这三个不同的虚词以不同的方式偏正化,这些偏正化的结构可以用定语性质的指示代词“其”和结构助词“之”这两个鉴定字来确认.在语法意义上,主谓结构通过“之”、“者”、“所”偏正化了的结构意义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正确认识到古汉语虚词“之”、“者”、“所”使主谓结构偏正化的语法功能,对解决古汉语中与之相关的语法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在古汉语中,“意”“译”连用必须搭配其他成分(如介词“以”)才能组成谓词性短语。“以意译”的字面意思是“根据主观判断进行翻译”,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含义随核心动词“译”的语义引申而发生变化:该短语中的“译”不仅可以表示翻译,还可以表示解释、猜测、演绎等。除了“以意译”,“意”“译”连用的短语还有“随意译”。总的来看,“意译”在古汉语中并未成词,“意”和“译”通常只构成线性关系,但不在同一个语法层面上。  相似文献   

18.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良性互动则需要运用法治手段摆脱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垄断分割对要素资源流动造成的不良影响。自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全国统一大市场”就多次被提及,但是实践中这一系列政策却往往收效甚微。在宪法维度下对央地关系的认识不足和处理不当是造成统一市场构建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使统一大市场的政策真正得以落实,就必须深入挖掘其中的宪法意涵,认真分析政策实施过程中应然和实然的宪法问题,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法学对法律与法治所采取的揭弊式作业,指出了法律的不确定性、意义的流动性以及法治的不可能性。这种对所谓真相的揭弊,一方面影响了人们对法治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激起了人们探寻法治实现思维路径的热情。在对各种揭弊的回应中,人们进一步明确了法律方法论的功能。法律方法论有多重功能,但最主要功能是寻找于法有据之法,塑造法治思维所需要的法律推理的大前提。通过法律方法以及法律思维规则的使用,可以对法律、法治的各种弊端进行修复,并确定具体的法治之法。这种努力在法治的实现途径上证成了法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陈运生在《法学研究》2007年第5期上发表文章认为,从法律原理上看,违宪立法与一般违法行为无异,应自始不发生法律效力,法律的违宪,必须由有权审查法律是否合乎宪法的机关来进行监督与判断。然而,宪法审查机关在判断某项法律为违宪时,并不一定就会宣布该法律立即无效,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