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建立了多元化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广大学生特别是经济困难学生成为受益者,但在受助过程中出现了感恩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为此,在资助工作中可通过四个途径有效渗透感恩教育:即以宣讲引领感恩的认知,以文化营造感恩的氛围,以行动践行感恩的信念和以制度保障感恩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尽管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各方的努力下取得了明显的正面效果,但也出现了“假经济困难”“坐等靠要”等负面现象,受助学生感恩、诚信、自强等意识日渐缺乏。出于善的动机的资助育人工作,为何起到了负面作用?本文基于育人功能的视角,探索新发展阶段下高校资助工作如何扭转育人的负功能并巩固脱贫攻坚的育人成效,对进一步优化资助方式、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是国务院批准实行的无需经济担保的,由政府财政贴息的银行贷款。其目的在于保证教育机会平等,维护社会稳定。这项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缓解了学校资助家庭困难生经费不足的矛盾。其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一、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现状及原因分析随着前两批国家助学贷款受助学生的还款期限相继到来,尽管有些地方政府推出了诸如:受助学生如在毕业前提前还清贷款,地方财政将全额贴息等优惠政策,但是助学贷款的如期归还结果仍然不尽如人意。根据中国工商银行长沙市岳麓山支行提供的…  相似文献   

4.
感恩心理及行为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是对外界给予自己的恩惠产生认知并伴随积极情绪的复合社会认知过程.心理学已有关于感恩研究的理论包括感恩层面理论、拓展建构理论、感恩道德情感理论和感恩认知情绪理论等,研究者们从静态角度深入探讨了感恩的定义、结构和机制,但未取得共识.文章在评述和总结已有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感恩的定义和分类,并从动态分析的角度提出感恩心理及行为的认知机制,感恩应该包括感恩意识、感恩情绪和感恩行为的三个成分,且三者间相互作用,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当前一些大学生中,感恩意识缺失,感恩行动几乎没有。这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对感恩意识教育缺乏的结果,不能单纯地指责学生。应该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感恩教育,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6.
郭环 《中文信息》2013,(6):28-29
感恩教育不仅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大学生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和题中之义。无论是从时代的迫切需要,还是从高校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抑或是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出发,开展感恩教育势在必行。在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应把教师的言传身教、氛围的营造以及激励制度的完善等手段相结合,形成教育的长效机制,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家庭教育、应试教育、传统道德的淡化与国外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等方面对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行了分析,并从自我修养、家庭引导、学校培养、社会环境熏陶这几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强化高校感恩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广西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资助工作也得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各高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初步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缓为主的多元化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资助体系,基本确保了每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但是,在实际操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在分析"十五"以来广西资助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建设性的建立健全资助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长效机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应引起广泛的关注,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相似文献   

10.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普通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公平感较高,并与他们的幸福感和感恩心理之间显著相关,且过程公平感能预测贫困生的感恩心理,这提示我们可以从提高学生的过程公平感入手,开展贫困生的各项工作:要引导贫困生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利用社会比较的心理让贫困生与处境更艰难的人比较,从而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利用上行比较的认同效应,让他们看到自己和榜样之间的共同之处,激励他们向榜样学习,提升和完善自我;了解贫困生的心理控制源、自尊等自我核心评价,保证学生的话语权,倾听他们的心声,通过了解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进而"对症下药"进行心理辅导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着一些反映社会信用缺失的现象。从社会学的视角,对高校资助工作中社会信用缺失风险的表现、影响因素做了系统分析,并立足高校资助工作的实际,针对性地提出了建构诚信文化机制、严格工作规范机制、建立系统评价机制、强化社会监督机制等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2.
当代社会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危害及其对策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当代社会不少人感恩意识严重缺失,出现了不会感恩、忘恩、情感冷漠、自我意识膨胀等现象。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极为复杂,涉及到社会、学校、家庭、网络等诸多方面。感恩意识的缺失给社会和个人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探讨有效的对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诚实守信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诚信教育对于大学生知晓诚信的意义和价值,树立诚信意识,养成诚信行为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受助学生心理弱点、诚信意识淡薄和我国诚信机制建设不够健全等方面看,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非常必要,应着力提高受助学生诚信素质、塑造其和谐人格、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方面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校助学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目前的高校助学体系还存在强调经济资助,忽略育人成才;强调给予,忽略回馈;强调学生权利,忽略学生义务与责任;强调国家责任,忽视高校、社会的参与等方面的不足.因此,我国高校助学体系的理念应从助学向育人与成才转变;从学生单一权利向学生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转变;机制应从助学的单向给予向学生回报国家、高校、社会相结合的交互转变;从单一的国家资助向国家、高校、社会全面参与转变.  相似文献   

15.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的特殊群体,其社会支持系统反应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资助体系的现状.文章从实证调查研究入手,通过对川、浙两省500余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不客乐观,值得关注.从国内研究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出发,提出专题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与维护、加强精神资助的策略,以提升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为将来建设祖国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兰军瑞 《中州学刊》2006,46(3):134-136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针对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的知恩不报、不讲信用、自私自利等道德滑坡现象,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通过灵活多样的道德教育方式、生动感人的感恩情景、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使大学生“知荣明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当前尤其要以“八荣八耻”为切入点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相似文献   

17.
从长春某高校的两位患病女大学生的事例入手,通过访谈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病患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剖析,发现大学生重病医疗救助中存在的问题:政府的医疗救助不够及时、高校的学生重病医疗保障不完善、资金筹集的过程不规范、大学生面临重病时家族整体因病而返贫等.针对发现的问题,通过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联接政府、社会、高校、受助学生四者之间的关系,整合资源,系统地建立贫困大学生大病医疗的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感恩教育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有助于学校教育中人本生态的建立。由于家庭教育成为溺爱和望子成龙的工具以及升学就业的工具;社会教育变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致使目前大学生的感恩认知仍停留在表面上,很少达到实践层次。为此,学校必须与家庭、社会紧密结合,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思想,组织学生参与感恩活动,帮助学生养成感恩的习惯。  相似文献   

19.
当代青少年感恩意识的淡薄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加强感恩教育已成为德育工作者亟待研究与实践的课题.本文分析了感恩教育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感恩意识淡薄的现状及原因、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等三方面来阐述感恩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意识极为丰富,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极为推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意识,要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意义,积极倡导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热爱自然万物等美德。面对当前社会感恩文化的断层,要主动、积极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感恩文化,以更好地推进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感恩文化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