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前戏剧小品的创作与演出表现出缺乏理论“干预”的危机。十几年的艺术实践表明 ,戏剧小品当归类于喜剧艺术 ,它需要把其中的“悲怆情愫”沉落在强大的喜剧精神里。比起一般戏剧 ,小品中的突转更新 ,奇、巧 ,形成较大的情境落差 ,清晰地传达出由愕然大惊到恍然大悟的发现。与其喜剧精神相一致 ,小品的语言具有幽默的品格 ,具体呈现为谐与绕的形式特征。而话语的幽默应以涵养其喜剧精神为基础。从题材的处理上看 ,一部反映当代生活的小品 ,应通过间离手段展示事件丰富的真实性、复杂性和不可穷尽性。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诸多区域性"文化圈"中,东北民俗文化以其主导的喜剧精神而著称。文章对关东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的乐观、粗犷的精神内核予以了自然地理生态、历史人文传统和区域群体性格等多方面的成因探索,并对最充分显现这种民俗文化精神的民间艺术、亚艺术形式——"二人转"、喜剧小品和东北大秧歌做了理性的分析与诠释。同时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喜剧观对东北民俗文化的性质作了理论的界定与阐析。  相似文献   

3.
主要阐释杨绛喜剧精神的内涵 ,探讨其喜剧精神的人生与艺术资源 ,包括家学渊源、中国传统世情文学的教化和英法世态喜剧的影响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4.
力图从寓庄于谐、以小见大、形式多样几个方面的审美特征,去探讨喜剧小品为何能迅速占领舞台的一席之地,并能长久地得到观众喜爱的缘由。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赵本山小品《捐助》中的精彩片段为分析对象,探讨话轮转换在喜剧小品中如何发挥作用。分析表明,量化的话轮转换系统对会话分析有一定的阐释力,话轮控制策略的使用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制造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喜剧小品已走过30余年,其语言策略随社会生活的变迁发生了重大改变。喜剧小品语言策略与社会生活的共变可分为5个阶段:娱乐稀缺时代小品登场与小品语言的"缺位"、经济文化的复苏与小品传统修辞的继承、社会流动的增强与小品语码的混杂、社会的转型与小品语言的"颠覆"、社会生活的泛娱乐化与小品语言的"狂欢"。走出当下喜剧小品的语言困境离不开语言生存环境的改变与健康语言生活的引导。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除了是公认的悲剧作家外 ,还是一位合格的喜剧作家。他的历史喜剧《蔡文姬》和《武则天》 ,究竟有没有喜剧精神 ?符不符合喜剧的美学特征 ?有别于他人对此问题的歧见、回避 ,笔者的看法是肯定的。其内涵主要包括 :人物性格的刻画富有喜剧精神 ,矛盾冲突的处理传达喜剧精神 ,戏剧情节的建构体现喜剧精神  相似文献   

8.
小品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逐渐形成了短小精悍、幽默风趣、雅俗共赏、针砭时弊的语言风格。本文运用格莱斯的合作原则探析喜剧小品《不差钱》的语言特点及其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9.
喜剧小品因篇幅限制一般不正面表现重大题材,但是它能反映社会心理变迁.黄宏的小品渗透着国家意识形态引导下的"良民"心理,因而成为社会关系再生产过程中的润滑剂;赵本山的小品则具有喜剧萌芽期的狂欢性质,颠覆了惯常大众传媒中被扭曲的农民形象,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同.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生命力是生生不息、变动不居、渴望自由游戏的。喜剧精神是主体的一种内在优越感和游戏精神 ,它蔑视一切阻碍生命力自由挥洒的禁忌与压抑 ,召唤人们去尽情挥洒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创造力 ,倾情投入并陶醉于自己喜爱的、能体现自己生命价值的创造性活动中。文学艺术中的喜剧精神表现为一种文艺观 ,它是指创作者和接受者将喜剧世界观渗透到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接受中的一种艺术观念  相似文献   

11.
李渔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自觉地致力于喜剧创作且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 ,这种自觉的戏剧行为与他对戏剧艺术的理解、他的人生态度以及他的剧作的服务对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李渔虽然身负盖世才华 ,却始终与功名无缘 ,不得不以近于帮闲的身份为达官贵人演剧佐觞 ,在悲剧的人生面前 ,他却以喜剧创作自娱娱人。他对现实不满却不能与所厌恶的社会现象一刀两断 ,因而 ,形成了思想上的深刻矛盾。这种思想矛盾导致了创作中的喜剧精神 ,从而驱使他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12.
艺术教育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时代赋予人文精神不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由于受到当今市场经济、外来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影响与冲击 ,存在着重新阐释的问题。艺术是人类审美理想和对生活把握的一种方式 ,它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 ,具有认识和教育作用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思想和情感教育 ,对于构筑和弘扬时代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波德莱尔绝非通常所谓的仅仅是一个象征派诗人,他的创作充分体现出充沛的唯美主义艺术精神和与传统艺术决裂的巨大勇气,是审美现代性在艺术园地中的卓越代表。  相似文献   

14.
中国艺术以形写神 ,以形似达到神似 ,神似重于形似。“传神”的审美特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 ,体现了中国美学重“无”的智慧取向、“省”的审美意识及其玄学的色彩。这与西方追求刻肖外物的真的境界 ,重“有”、重再现的美学思想形成了对比 ,而中西方将互融互补 ,艺术共荣。  相似文献   

15.
漫画在中国发展了10多年,却未见太大成效,原因很多,其中一个被忽视的原因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造成的影响。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儒、道、释三家思想是它产生的基础。这三家思想共同作用,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影响着中国人对各种艺术的评价。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与漫画的对立,主要体现在内容上的对立和形式上的对立两个方面。而漫画在日本很繁荣,原因在于日本文化与漫画的紧密联系,日本文化是日本漫画生存与发展的土壤。漫画要想发展起来,就必须要让文化对漫画起促进作用,作者要创作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漫画作品。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重彩画快速发展,形式风格多样,但大多陷于制作或吸收西画因素过多。作为民族绘画,重彩画应深深积淀于民族土壤之中,传统绘画的精髓——气韵和意境不能丢失。试图从材料制作和色彩方面,探讨当代重彩画的气韵和意境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论老舍的相声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的相声创作既有批评社会世俗的,也有歌颂社会新风的,显示出其强烈的正义感与敏锐的视角。他常常运用谐音、贯话、夸张等手法,更好地表现出相声的笑的艺术的特点。老舍拓展了新中国的相声艺术,为新中国的曲艺事业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艺术氛围、书法美学、人文书法的全景考查,对当代充分弘扬人文精神,博采众长,使书法美学体系的建构日益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电视、互联网、各种多媒体影像的普及,使中国传统的手绘连环画受到了巨大冲击。在保留传统连环画本身的绘画方式的前提下,利用相关的数字技术,使连环画由传统的静帧画,提升到动画画面。以数字设备为平台运行,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将数字技术有效运用到传统连环画中,改变连环画的某些局限性,增强其趣味性、交互性、娱乐性的综合性娱乐价值,使连环画能重新被大众接受、喜爱。特别是希望能通过改编一些经典的连环画,使这些经典不被人们所忘记,进而推动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