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饶义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4):473-478
艾森斯塔特通过对自马克思及韦伯以来的社会进化理论的质疑和批判,对纷繁复杂的现代性历史的反思,采用比较历史(文明比较)的研究方法考察了现代性从起源、传播到成型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发展方向,揭示了现代性沿着多样性特征展开的逻辑.他认为理解当代世界最好的方法是将它视为文化方案多样性不断解释、选择、重释、构建和重构的一个过程.理解现代性多样性的特征对于认识当今世界及其发展方向、认识具体社会的特殊现实,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饶义军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73-478
艾森斯塔特通过对自马克思及韦伯以来的社会进化理论的质疑和批判,对纷繁复杂的现代性历史的反思,采用比较历史(文明比较)的研究方法考察了现代性从起源、传播到成型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发展方向,揭示了现代性沿着多样性特征展开的逻辑。他认为理解当代世界最好的方法是将它视为文化方案多样性不断解释、选择、重释、构建和重构的一个过程。理解现代性多样性的特征对于认识当今世界及其发展方向、认识具体社会的特殊现实,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新士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85-86,89
近年来以塞谬尔.享廷顿和弗兰西斯.福山为代表的美国学者鼓吹“文明冲突论”和“历史终结论”。实际上,随着东方民族的经济崛起,东方文明必然获得重建与复兴,各种文明之间应该是对话与融合多于冲突。本文试图借鉴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说”和杜维明的“新轴心文明论”来破斥这种谬论。 相似文献
4.
李世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27-35
艾森斯塔特阐述了多元现代性的形成及其动力,从时间与空间、事实描述与理论反思的角度阐释了“多元现代性”观念,批判了隐含于现代性、多元现代性之中的破坏性因素。艾森斯塔特的“多元现代性”观念对中国的现代性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世界的状况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全面而科学地认识现代性;促使我们注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发挥自己作为后发展国家的优势,发挥传统与历史经验的作用,趋利避害,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性之路。 相似文献
5.
谷颖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100-104
中国神话在其“轴心时代”,先民凭借原始的感性思维创造了无数著名神话,流传至今。然而“神话轴心”又决不仅仅满足于神话的丰产,更关注的是神话对后世的无法估量的影响。神话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并不张扬于表面,更多的是在人们无意识的状态下对生活产生影响。无论是前轴心时代、轴心时代、轴心时代以后,乃至今天,神话的魅力仍未见消退。 相似文献
6.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轴心时代"人类精神觉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类觉醒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在古代中国每个阶段的人类觉醒都有不同的特点,人类精神觉醒表现在诸子百家的思想的各个方面,尤其表现在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中。这种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于古代中国人的骨髓,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 相似文献
7.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15-124
“轴心时代”理论为研究人类文明史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同样也为早期世界语言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在“轴心时代”,中国、希腊以及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决定了三个地区的语言研究都出现了“音义之争”和“范畴之论”,分别表现为:古中国的“名实”之争和“类概念”之论,古希腊的“本质与约定”之争和“范畴”之论,古印度的“声无常”“声常住”之争和“句义”之论。 相似文献
8.
前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早期中西文明比较研究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文明形成的途径、社会结构、政治模式、思想文化四个方面的比较 ,指出东西方文明在人性及人类文明起源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同时在复杂的历史条件激荡下各自适应所属环境和自身背景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质。并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公元前 11世纪中国和希腊由于迁徙和征服造成的社会结构变迁 ,对中国和希腊“轴心时代”因何产生 ,为何同时产生等问题 ,提出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10.
肖雪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69-72
以公元前500年左右为中心-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它标志着全人类的共同文明目标和道德精神的形成。我们通常认为,西方哲学上的“分水岭”是苏格拉底提出的关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而作为孔子的“仁者爱人”的道德哲学思想则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开端.孔子与苏格拉底二者的道德哲学思想都影响深远且具有丰富内涵,二者在道德价值的体系形成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他们所形成的道德哲学体系却使中西方文化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轴心时代发展过程中,人类迈了一大步,走向了道德意识的新的深度.同时在许多文化中,在哲学、艺术和宗教领域,人类发现了新的方法去探索过失的意义和在道德过错中人类共罪性的意义.从孟子到苏格拉底等哲学家都开辟了新的方式来思考良知是如何促使人们感知到值得为之赴死的价值的.在古希腊的艺术中,通过悲剧形式创造了表达和推崇个人的痛苦的新的方式.在犹太人的宗教中,约伯和其他人对受苦的罪恶和过失的罪恶间的古老联系提出了挑战.当这种联系被打破时,其下一步就是从人类意识的大萌发时期进入到被称为良知的个人源泉时期.人类历史上这一丰富时期引导了人类意识从耻辱发展到负罪并且从共有责任发展到个体责任.在犹太人的宗教和古希腊人的哲学中,西方文明道德意识的建构部件出现了. 相似文献
12.
洪晓楠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2):25-30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理论一发表,在世界上就引起了很大反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杜维明的"文明对话"观是对这一思潮反映的产物.杜维明的"文明对话"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作为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他通过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批评,揭示了文明对话的时代内涵;第二,他主要借助于雅斯培尔斯"轴心时代"理论,通过时启蒙反思和多元现代性论域的开展,论证了新轴心时代文明对话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最后,主要讨论文明对话的三种形态,指出新轴心时代文明对话的一些基本预设. 相似文献
13.
王秋梅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1):9-14
新轴心时代与旧轴心时代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显著区别,新轴心时代与中国道路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新轴心时代既使中国道路获得了创造性传承中华文明、向世界贡献和平发展的新文明形态、使传统文化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等机遇,又使中国道路遭遇了如何正确认识复古、回到古典马克思主义、西化三种改革路径,以及话语影响力与国家实力不匹配、文化不自信等挑战。 相似文献
14.
傅道彬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74-88
\"六经\"是中国\"轴心时代\"的文化代表,\"六经\"的产生经过了从文献到经典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思想突破和文学跨越。经学将\"六经\"提高到政治的极致,却也由此遮蔽了经典丰富的思想和文学意蕴。对\"六经\"的解读不仅仅是\"六经皆史\"的学术坚持,也应该是\"六经皆诗\"的文学阐发。六经呈现了中国文学创立期的历史开篇、艺术格局和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5.
刘长远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23-26
公元前800至500年间的“轴心时代”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它标志着全人类的共同文明目标和道德精神的形成。东西方伦理思想的奠基者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伦理观有相通之处,这两位东西方文明奠基者虽天各一方,但在道德观上却存有历史的契合。他们在道德的认知和道德的可教性方面存在诸多共识,对当今社会文明规约的继承和发扬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士林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2)
从人类发生角度看 ,中国文明起源于原始食物资源系统的破坏以及食物的再分配过程 ;从历史角度看 ,它正发生于从青铜时代到轴心时代这一历史进程 ;从精神方式角度看 ,它根源于原始诗性智慧的崩溃和重建活动。从物质生产、人自身生产与精神生产三种角度看 ,中国文明有它自身的本体内涵 ,它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有着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刘鹿鸣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28-33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虽然在西周时期就已实现"人文转向",但真正揭明"性与天道"而确立儒家哲学基础的则是孔子,孔子对于儒家思想的建立具有根源性的意义。儒家的"轴心突破"即是孔子思想的"哲学突破",这个"突破"不是此前的"人文转向",而是从生命精神的根源上建立人文根基的"哲学突破"。此"哲学突破"在孔子自己称为"道",亦称为"仁",深层内涵为《论语》中的"性与天道"问题,其内容包含有形上学本体意义,由此开出了融合生命、家庭、社会和天道的儒家之道。孔子之前的儒家文化特质以"礼乐"为核心,孔子之后的儒家文化特质则转为以"仁义"为核心。 相似文献
18.
王豪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53-56
轴心期是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来的一个历史概念。在轴心期,人类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和自身的价值,出现了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精神自觉。在轴心期的的中国,也出现了人的觉醒与精神活动,对人格化的天命鬼神的盲目崇拜逐渐被人的主体价值性所取代。人在政治中的作用得到凸显,政治视角的重心从原始的鬼神天命落实到人的身上,人成为政治思想和政治行动中关注的中心。正是在这种政治视角的转变之下,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出现了一种轴心突破的文化现象,形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轴心时期。 相似文献
19.
在对"神话"与"历史"的双重反思与参照下,华夏文明的历史叙事有其独特的发生形式,它们不仅受神话思维的支配,而且呈现出与所谓神话"历史化"不同的"神话历史"特征.文章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理解<春秋>的性质与特征,论证有关神话与历史对立与分道扬镳的观点,不但有助于解释中国文化基因,而且会造成新的遮蔽;重新理解神话概念的穿透性和生成性,是重新进入中国式神话历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东西方哲学在产生之初就确立了哲学这一特征。"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提出的人类共同的精神突破期,正是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这一时期,东西方差不多在同一时间产生了哲学思维和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正是轴心时代的人类社会的剧变和失序,使先民和圣贤们思考人类的命运和时代的走向,从而在哲学产生之初就确立了它从思想上把握时代精神的使命。而那些没有在这一轴心期产生哲学思考和理论思维的文明,以后逐渐走向了消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