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社会各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统民族图案传承与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以我国云贵地区苗族传统服饰纹样图案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服饰图案文化内涵及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提出图案设计方法新思路,并通过数字化技术研究,进一步探究苗族服饰图案数字化的多种可能性,为苗族文化传承与苗族图案的现代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苗族服饰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强大的生命力来自苗族服饰的生态特征.首先,作为生活必需品的苗族服饰在制作和穿着方面具有生态美学意义;其次,作为文化载体的苗族服饰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生态美学意义;最后,从苗族服饰的社会功能看,它也具有生态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苗族姊妹节有三种代表性服饰,这些服饰具有展示苗族文化艺术、突显苗族历史印迹、识别苗族女性社会角色的三大文化功能,体现了社会的评判、认同的从众、文化与财产的传承、民族的审美四种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4.
乡村婚恋模式转变是社会转型期家庭生活的重要变迁。文章分析了贵州西江苗族妇女婚恋途径、婚姻仪式的转变,认为大众媒体、打工经历是影响苗族乡村妇女的婚恋模式发生自由化、混合化趋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贵州地区苗族的物化传播手段以其独特的文化气息,展示着苗族人民的传播观与信息观,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物化传播方式穿越了时空限制、书写了苗族浓重文明史、体现了苗族人民特有的文化生态和生存环境的传播手段和表征符码,以其特殊的表达方式隐蕴在其丧葬婚嫁、歌舞、服饰等传统民族文化中,传递了苗族人民共同的民族心理需要,以及他们的文化取向和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6.
苗族服饰是苗族人民创造的审美文化,是一部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服饰的丰富色彩蕴含着苗族人民寻根溯源、自我认同的历史观,天人一体、仿生运用的自然观,同时也是苗族人民民族信仰的诠释、哲学思想的渗透、民族情感的流露和审美情趣的取向.解读苗族服饰色彩的"颜"外意蕴,可以加深对苗族人民悠久而又绚丽的色彩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贵州威宁石门坎苗族社会的历史、自然政治地理、社会环境、文化状况等状况及其造成的边缘性;石门坎苗族社会的物质短缺和心理短缺形成他们自强的动因,从而激发了已久的民族、文化振兴潜力正是基督教在近代西南少数民族中迅速兴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台江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是我省苗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一九五七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贵州湖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台江分组,为了全面了解苗族社会历史,对该县交下、县城、南省三个地区的苗族宗教迷信情况作了系统深入的调查.并于一九五八年经整理刊印为《台江苗族宗教迷信》资料(以下简称《资料》)供研究苗族社会历史参考.其中也涉及到一些苗族的神话传说.这份《资料》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  相似文献   

9.
苗族服饰系统是世俗化的巫教礼仪.有了巫教,并不一定就会产生苗族服饰,但倘没有了巫教,苗族服饰是断然不会这般绚丽多姿、神秘奇伟的.  相似文献   

10.
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文化环境造就了文县白马藏族传统服饰.传统服饰体现着白马人的民族文化特征并承担了符号象征、信息承载、伦理教化等社会文化功能.在这些功能的作用下,白马人的身份等级、族徽标识、宗教信仰、经济文化类型、伦理心态等被其传统服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支系庞杂的民旅,其服饰多姿多彩。苗族虽有同源的语言传至今,但却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服饰却具有象形文字的特征。因此,研究苗族服饰的形成与流变,对于研究苗族历史、经济、文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苗族服饰形成的准确时间难以考察,但根据考古资料和代代相传的苗旅民间故事、服饰图案推算,苗族服饰形成的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3113年,这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进行论证。 《说文》“美”字下云,美“从羊从大”。徐铉等人解释说:“羊大则美,故从大”。其实“羊大”不一定美。“美”在金文中作,其下是正立人形,也就是“大”,其上为羊角装饰品。。甲文“美”则作人头戴四只笨重的羊角形。从有关文献和考古资料看,戴羊角或牛角、鹿角作为装饰,这是世界上各原始民族常见的习尚。各部落的人把图腾顶在头上,认为会得到图腾的护佑,这就是美。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主要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白族、壮族、毛南族、瑶族等.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少数民族人口1123.7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4.69%.少数民族人口遍布全省各地,比较聚居的有46个县.现在建立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454个民族自治乡.贵州少数民族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文化各具不同的民族特点,但贵州少数民族作为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的成员,他们的文化无疑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基础的儒家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儒家文化既是贵州少数民族进入封建社会后其历史发展的社会背景,又是其生存发展的选择压力.中国历代统治阶级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政策,给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演变铸上了深深的印痕.  相似文献   

13.
詹伯慧先生方言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提出了方言研究的四大关系;(二)提出了方言分区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格局:(三)强调方言研究应指导社会语言生活.  相似文献   

14.
《苗族十二组主歌》在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西南土语的苗族当中广范流传,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在该苗语区,如在清镇、紫云、长顺、安顺、贵阳市花溪区等苗族同胞中,均把唱《主歌》当作一件最要紧的事,特别在为儿女缔结姻缘时,有称:“绕三年的场,不如唱一夜的歌”,这是一笔珍贵的苗族文化财富.《主歌》共十二组,除第二组仅一首外,其余均为上、下两阕,亦称十二排歌.由于苗族长期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主歌》一代代地口头传承下来,而保留着历史悠久的优良传统.这里,我们加深对于《主歌》的认识和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能够促进把苗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在现代社会产生的积极的时代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辩证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则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弄清楚汉语各地方言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了解各地方言如何反映地域文化,是研究方言、文化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汉语方言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汉语方言和地域文化的关系,地域文化在汉语方言中的反映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一众所周知 ,语言是社会交际不可缺少的工具 ,也是社会存在、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 ,是地域性的社会交际工具。客家方言是汉语南方一支分布地域很广、使用人口较多的方言。广东东北部、福建西部和江西南部是使用客家方言最集中的地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地域性的方言同样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客家方言记载着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文化 ,客家方言的研究和客家文化的建设 ,以至客家地区精神文明的建设 ,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宏扬客家文化传统 ,阐发客家文化精华 ,都离不开客家方言的研究。当前国家在全国范围大力推广民族共同…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均处在动荡不安之中,服饰也随之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展现出新的时代特色。尤其是广大妇女群体的服饰在这一时期展现了别具一格的风貌。从服装、发式到佩饰方面都有着不同于以往的鲜明风格,同时魏晋妇女服饰的独特性和时代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魏晋时期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18.
略论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生活史是研究历史上人们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外在现象和内在规律的专门史。它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的内容: 一、饮食。如主食、蔬食种类,食具状况,饮食方法(时间和次数)以及饮食的共性和等级性。 二、服饰。如常服、礼服、军服、官服、囚服的状况,制作服饰的材料,服饰形制演变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19.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代表,有悠久的历史.融水的芦笙节庆反映了芦笙的文化发展,芦笙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功能.它反映了人类的审美追求.保护和发展芦笙文化是保护地方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宁坚 《西部观察》2004,(10):54-57
他们的语言历经600多年变迁未被周围方言同化,他们的衣着历经600多年的发展仍然沿袭明清江南汉民族服饰的特征,他们的信仰与中原汉民族文化信仰如出一辙,他们的戏剧曲调至今还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重要的是,他们的文化既有独立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有中原、江南文化的遗存,在长期的征战给养和征战耕读的生活中,他们创造了自己独有的、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这就是贵州大山里的屯堡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