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8 5年前后 ,“寻根文学”的兴起 ,为张承志小说的文化寻根与精神理想的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文学视界。作家以艺术的笔触深入到历史深层和民族的文化内核 ,去探究民族文化的审美价值、精神特质和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新潮小说”的创作思想、创作特征与话语本质进行考察,对以往的“新潮小说”研究中存在的疆域界定含混问题,重新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得出的结论是文化寻根、先锋小说、女性写作、新写实小说以及晚生代作家的创作是构成“新潮小说”的五大板块。  相似文献   

3.
美国新生代犹太作家乔纳森·萨福兰·福厄的小说《一切皆被照亮》以一位美国犹太青年作家前往乌克兰寻根的经历为线索,借助魔幻现实主义重构个体层面的家族史和社会层面的犹太集体记忆。通过探讨小说中的"后记忆"与犹太性的关系,该小说体现了新生代犹太作家在后大屠杀时代继承创伤、延续犹太性,并以文学想象表现历史"真相"、照亮未来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4.
东、西方文学中的宗教感"神秘"表现有很大的不同,当代寻根小说景象描写中多有宗教"神秘主义"的情感元素呈现,然而其创作艺术比较缺失向崇高"神圣"维度升华的境界,以作家张承志和史铁生的寻根小说作比照,指出其艺术创作面向上的失与得。  相似文献   

5.
“文化小说”的兴起是文学创作中文化意识自觉的表现。它是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殊现象。 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曾涌起一股“文化寻根”的浪潮。由于这种“寻根”着眼于“文化”,许多作家不独揭橥自己的此种主张,而且写出了大批相应的小说,有人就称之为“文化寻根小说”。但这种小说仅属“文化小说”之一类,并非“文化小说”的全部。“文化小说”这个概念的外延比“文化寻根”为宽,它包括一切着眼于文化视角去观照生活的小说作品。阿城曾把他的小说《棋王》等作品称作“半文化小说”。而较早给这类作品命名为“文化小说”的,大概是评论家滕云。  相似文献   

6.
对于"寻根"思潮过后的总结,研究界一般都是将"寻根"思潮最终获得的价值指向为重新建构的"根",而不是向古典传统寻得的"根",对"寻根"思潮中的古典传统显然研究得不够。文章试图通过对作为"寻根"边缘作家的老一代作家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系列"作品的文本细读,发掘出"寻根"思潮寻到的"古典传统"——回归"唐传奇"文体而演化成的"寻根"小说的当代小说书写范式,这种书写形式是"寻根"思潮一种重要的资源,而这一资源对于当代文学向传统的复兴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7.
法国新小说派作家认为,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将是能够表现20世纪时代特征的新小说.新小说的"新"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注重写物、迷宫式的情节、零度写作与读者参与.新小说派作家对现实、物化、以及主观性和客观性等问题也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新小说从它诞生之初就有人宣告它的死亡,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新小说派作家却仍然在创作…….  相似文献   

8.
寻根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鲜有人对它的主体进行研究。它的主体包括作为寻根先导的少数老作家、寻根主体部分的知青作家和寻根独特部分的少数民族作家。由于寻根文学作者不同的独特感受和各自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审美理想追求,使他们在主体的不同类别里又有区别。老作家的寻根主要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爱好有关,其寻根更多地带有不自觉的特点;而知青作家的寻根是出于身份认同的需要和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合适的接受场,因此担当寻根文学主体重要角色的不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老作家,而是文化底子薄弱的知青作家。而少数民族作家的寻根既是对长期封闭心理的反拨,也是对民族文化沉落的焦灼,还不免带有跻入世界文学潮流的急切。  相似文献   

9.
韩少功小说的文体特点具有清晰的发展轨迹,体现了作家自觉的文体意识。"伤痕"、"反思"文学阶段,韩少功小说文体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再现生活真实的叙述视点、以典型环境塑造人物的模式、以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方式这三个方面。"寻根"文学阶段,其小说文体以非理性的话语模式、寓言化的人物塑造、非常人的叙述视角为特色。"词典体"小说创作阶段,混沌态的时空观、"碎片状"的结构模式、民间性的叙述话语共同构成了此时期的小说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是寻根文学的先锋作家,具有强烈的寻根意识。在都市和乡村的对比中,他发现了都市人病态的品性和湘西边民健康的人格。为此,他从湘西边民的人性人情、风景民俗入手,努力在原生态的湘西世界中,去发掘积淀在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优良品质,借以重造民族精神品格,将鲁迅等现代作家对国民性的探讨推进了一大步,对当代寻根文学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正是湘西小说深层的文化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11.
人类文化具有不同的模式并演化成对自身社会有价值的风俗、礼仪、生产、生活方式。各种文化模式是不相同的,甚至有完全相反的社会价值观。阿来藏地系列小说处处彰显出藏族文化奇观。他以鲜明的人类学叙事风格,对藏地社会的地域文化进行了一场民族志式的文化书写。阿来通过对地方性知识的描述,藏族文化与文明的"深描"以及边地藏民宗教意识的阐释,使其小说具有一种高度修辞功能的情感力量,成为现代中国人继承传统文化、走出现代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西藏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所表现出的审美特性与藏民族的原始积累、艺术积累及其生活积累密切相关。主要从小说的形式、形象及意味彼此渗透交融的三个层面来挖掘西藏魔幻现实主义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以来,以次仁罗布和多吉卓嘎为代表的新生代藏族作家在西藏书写中自觉地体现出文化身份的认同,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相辉映下蕴含着丰富的人性内涵。次仁罗布的中、短篇小说在关注下层民众的生活中审视了藏传佛教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观念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多吉卓嘎的长篇小说则书写了藏族女性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女性意识的觉醒过程,呈现出女性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14.
藏族作家阿来在他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中,精心塑造了一个在当代中国小说画廊中少见的傻子形象,在这个拥有多重意义和极具个性特征的人物身上,贯穿了作家所有的情感和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15.
藏族青年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是近年来文坛上倍受关注的一部文学作品。 2 0 0 0年荣获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次获奖使它的影响扩展至海外。小说的主题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浓厚的宗教哲学意识以及独特的叙事手法 ,都让人不能不想起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曾荣获 194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这两部小说在主题、背景和神话、寓言的内在结构形式上都有着许多相近之处。同时 ,基于不同的文化、宗教背景 ,两部作品在对存在与时间的哲学理解上又有着迥然的差异。正是这些相似与差异构成了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在“小说界革命”中担当了主导角色,为中国小说近代化历程做了三项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一是创办《新小说》为小说革新开辟阵地;二是努力开创小说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新模式;三是在小说创作实践中开辟现实主义新蹊径。梁启超的小说理论,小说创作,以及他对革新小说所作的努力,使中国小说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新历史小说与革命历史小说的根本区别,主要不在其题材之新,而在于它提供了新的历史叙述方法、新的历史观念和新的表现手法。革命历史小说中的革命叙事的经典模式,在新历史小说中被彻底颠覆,革命叙事呈现为对革命起源神话的终结、革命历史叙述的重组、革命英雄沉落等景象。这表现了开拓独特的历史生活和揭示崭新历史精神的趋势,但对革命历史的随意处理或编制也有取悦、迎合大众文化之弊,革命历史被演绎成纯粹的影像或幻想,其颠覆性破坏也给以后的小说提示着警惕。  相似文献   

18.
新历史小说以实验文本的形式走上当代文坛,繁荣一时,但至今为止还是一个含混的概念,从历史题材、历史视角、历史意识三个角度入手,尝试澄清它与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小说和传统历史小说的区别以及“新”之所在,为它的存在提供理由与合法性依据,并对简单地将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理论对应阐释的状况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19.
晚清小说中政治话语的建构与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小说界革命在政治视域误读传统文学的偏执下,带来了文学格局的调整,并在小说内部建立起一套政治话语形式,渗透进各类小说创作中。晚清小说变革排斥了传统小说的娱乐功能,造成了政治话语对传统“事学话语”的压抑。另一方面,“新小说”内部开始了从政治话语向“事学话语”的蜕变,这种以娱乐为导向的“事学话语”构成了对政治话语的消解,使得“新小说”成为了孕育新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娱乐主义小说的腹地。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小说作为中国新小说的开山之作,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促进了新小说风气的形成与规范的确立,成为新作家步入文坛创作必然要阅读的“范本”。尽管30年代的时代风气发生了转变,20年代小说在30年代仍保持着范本的地位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力。这一结论对更深入地研究30年代小说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