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之所以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大陆的传播和普及,是因为恩格斯运用了科学方法:首先从论战性学术著作需要转变到普及宣传之作;针对不同国家的接受者强调借助于辩证法和恢复唯物主义的权威以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在宣传普及的内容上则把重点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和核心问题的表述上。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入门中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由恩格斯的论战性学术著作《反杜林论》修改整理而来的,是一部宣传、普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著作。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出场来看,它是为世界无产阶级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辨别其他社会主义思想而作,既是一本改编的论战类学术性著作,又是一本面向群众宣传的通俗性著作。该书引入中国虽具有引入主体成员复杂、译介目的各异、引入内容对错夹杂以及不完整等问题,但其在中国的传播符合中国面临救亡图存的现实困境和知识分子渴望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需求,其所阐释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使中国人初步认识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让更多人了解了马克思主义,进而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包括三大问题:一是空想社会主义为何是空想?因为空想社会主义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道义批判,仅对无产阶级持同情态度,仅对未来社会作空想描述。二是科学社会主义为何是科学?因为从历史过程来看,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现实反思来看,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具有科学性。三是共产主义为何是理想不是空想?因为共产主义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能够实现。以上三大问题既体现了历史发展进程的递进关系,又凸显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恩格斯撰写的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被马克思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一方面,该书详细介绍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历程,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内容;另一方面,该书作为面向工人阶级的大众读物,在语言表达、出版发行等方面适应了受众的需求,有效发挥了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作用。因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事实上实现了理论时代化、系统化与宣传大众化、普及化的有机结合,对于今天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建设与理论宣传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回答了科学社会主义何以必要以及何以实现的基本问题。以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审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整个出场行动,可以发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也历经了一个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过程。中国式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因其空想性和所谓的“中国特色”而退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因其科学性和真正的中国特色而在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了领导核心和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了真正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使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问世整整一百年了。这本书是恩格斯一八八○年应保尔·拉法格的请求,从《反杜林论》中抽出三章改写而成的。马克思说,这本小册子摘录了《反杜林论》“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恩格思在这部著作中,集中分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和社会历史条件,说明了唯物辩证法对实现这一转变的决定意义。今天,当我们总结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进一步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为实现礼会主义现代化而斗争的时候,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不是一次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一次飞跃,邓小平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二次飞跃。列宁、毛泽东所实现的飞跃是使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但它不是“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只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二次飞跃作了历史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在《从作品到文本》中,罗兰·巴特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本理论。他将作品和文本区别开来,否定了作者的权威,赋予了读者再生产的权利,肯定了文本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并试图构建一个文本乌托邦。虽然巴特的文本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局限性,但是他的创造-陛为当代文学理论留下了一份重要的遗产。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的概念和伟大的实践 ,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 ,走出了一条适合我们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文通过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轨迹 ,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这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美国小说家詹姆斯·琼斯的代表作《从这里到永恒》(1951)描写了二战爆发前驻守夏威夷的美国士兵的军旅生活。在小说中,布鲁斯音乐不仅作为展示士兵业余爱好和娱乐生活的一种方式在小说中数次出现,而且成为一种特殊的象征符号预示着人物命运的走向,并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试图以布鲁斯为切入点,将其与小说所反映的美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分析布鲁斯承载的文化意义的流变在这一时期的具体表现,再将其与小说主题相结合,进而探讨布鲁斯音乐与小说文本的互动。  相似文献   

11.
英里斯·迈斯纳是美国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是西方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家,特别是对毛泽东思想有自己独到的研究和见解。本文针对其最近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中将毛泽东思想(在他的著作中称为"毛泽东主义")等同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倾向,阐发作者的观点,以其与其形成对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深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及其内涵 ,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先辈捍卫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斗争 ,并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 ,论述了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既各成体系,又相互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前两者的落脚点和归宿。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三个渊源,分别是《春秋》的“三世说”、《礼记》以及西方的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其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内容包括世界国、社会民主制度、所有制、分配、经济调节、家庭与婚姻及男女平等等方面。与洪秀全和孙中山不同,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足以名列世界伟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之列,其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某些社会主义理论与政策主张也同历史演化大趋向相吻合,但是他寄希望于开明皇帝和资产阶级来逐步实行其改革近期和终极目标,显然是空想的。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科学无神论是19世纪上半叶产生的科学形态的宗教观,其生成和确立过程交织着恩格斯对以往宗教信仰和各种宗教理论的检视性反思。恩格斯科学无神论阐明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的派生本质即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确立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对立关系,在科学和无神论的一致性上对宗教神秘主义和“唯灵论”进行批判;厘清共产主义与宗教原则区别,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无神论的论证。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完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即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进行科学化的表述;从不同角度阐明了宗教的演化规律,首次对宗教发展进行细致划分,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研究引向深入;在宗教与社会主义关系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恩格斯科学无神论对我们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剥削的产生、发展和最终被消灭,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每一种剥削制度在上升时期,都是“历史发展的杠杆”。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有经济也存在剥削,但与资本主义的私有经济有根本的区别。应该允许其存在,但又不是放任任何形式的剥削。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即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飞跃。随着人们认识和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理论前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邓小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在继承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又对其进行了创新和发展。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到细化、落实和升华。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当代两种制度发展的若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讨论,阐明科学社会主义需要发展,但它的基本原理仍然是我们观察社会主义命运和资本主义未来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2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都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期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二者都把“生活”作为重要概念进行论述。从作为经济学哲学概念到作为社会批判概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生活”的认识经历了从对物质生产活动的重视到对无产阶级普遍贫困生活的揭露,从分析“生产生活”的异化到对“非人性”生活的批判,从“生活的手段”到消灭“非人性的生活条件”的思想历程。人类的历史是人类生活发展的历史。解决人的美好生活如何实现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这对当今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开启一种全新文明的生活形态的高度来理解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才能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