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能源消费行业碳排放研究——基于“碳排”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方法学角度,利用分行业能源消费数据对价值型投入产出表进行改进,编制出中国“碳排”投入产出表.从生产和最终消费两个角度设计了直接和完全碳排放系数,对2007年中国国民经济43行业进行碳排放系数的测算以及碳排放关联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无论从生产角度还是最终消费角度,电、热生产和供应部门的碳排放系数都是最高的,并且在国民经济碳排放系统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07年中国能源—碳排放—经济投入产出表建立了投入产出优化模型,从行业减排角度,按照哥本哈根会议目标下的二氧化碳减排约束,假设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8%和7.5%时,测算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潜力。它不仅受各行业碳排放系数影响,也与各行业对GDP的贡献率有关。因此,应该大幅增加碳排放系数较低的高科技行业和服务业的产出,其产出调增幅度应随着碳排放减少和经济增长率减缓而加大。与此同时,碳排放系数较高的重工业产出应该调减。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在不损害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各决策部门合理确定产业结构调整计划,以实现碳排放减缓目标。 相似文献
3.
基于投入产出中美居民生活消费间接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中美两国居民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因居民生活消费引致的间接碳排放进行定量的核算,在核算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居民生活消费引致的间接碳排放总量方面,美国整体上一直高于中国;但近些年中国呈逐年快速上涨的趋势,美国则呈现逐年略微下降的趋势;(2)美国居民消费引致间接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居住、文教娱乐、交通通信方面;中国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居住方面,约占50%左右,在文教娱乐、交通通讯方面,中国远低于美国;(3)在家庭设备方面,中国居民家庭设备使用量增长迅速,但是家庭设备碳排放量却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4)从居民居住导致的间接碳排放量绝对量来说,美国居民居住部门的碳排放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数值4亿吨;而中国居民居住导致的间接碳排放量从2002年的1.5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5亿吨。 相似文献
4.
5.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已成为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但由于巨大的贸易顺差而替进口国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碳泄漏的发生。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2002年和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问题进行研究,分别核算国家及部门层面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情况,分析进出口排放较多的重点部门,探讨由对外贸易引起的碳排放责任的归属,最后为得到更加合理的减排方案及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唐诗佳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3):10-15
利用IPCC提供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得出湖南省2007-2012年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并从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两大视角深入分析湖南省碳排放特征。研究表明:湖南省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中的高耗能行业,碳排放相对强度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相似文献
7.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最优产业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中的经济结构系数矩阵的特征分析,研究了最终产品最大和社会纯收入(利税)最大情况下的两种理论最优产业结构及存在的条件,讨论了两种最优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视角的四川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5)
四川省位于长江上游地带,地处三峡工程上游区域,是长江上游的核心区域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在西部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在实现超常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四川省应牢固确立和遵循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理念,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对区域内的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产业进行限制,摒弃并逐步淘汰;大力发展耗能少、耗费资源少、污染小的高科技产业,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和生态产业的优势,使四川经济走上能源节约型、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化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9.
经济贸易的低碳化发展趋势为福建省外贸结构优化提出了新的课题。利用单区域的投入产出模型,估算福建省各对外贸易产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及隐含碳排放量;并基于福建外贸结构中少数贸易部门占据了大部分的隐含碳排放、对外贸易偏向于隐含碳高排放产业的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邵俊敏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3(6):40-47
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在收集大量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编制了1956年江苏地区投入产出简表,通过计算各部门的各项技术指标,实证分析了“一五”期末江苏地区的产业结构及其关联特征。结果表明:“一五”期末,江苏地区农业的产出水平略低于工业部门,在地区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工业由于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已成为地区经济中最重要的部门;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部门在地区经济中处于从属地位。政策层面非常重视农业,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工业部门的发展,对江苏地区产业结构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0—2012年样本数据对全要素省际能源经济效率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样本期间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能源经济效率整体都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并且生产过程中低效率地区大幅增加,分布状态由“点状”向“面状”扩散,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下降较为明显,究其原因主要为: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消费结构是能源经济效率变化和地区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据此运用门槛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区域空间分布研究,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低排放—结构较合理、低排放—结构欠合理、高排放—结构较合理类群、高排放—结构欠合理和高排放—结构不合理5大类群,最后结合各类型区域自身发展特点,提出因地制宜的低碳绿色发展建议,并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面提出能源经济效率改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建立我国29个省份1995—2010年的面板数据模型,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维度实证研究产业结构变迁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从全国范围来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均对碳排放强度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有助于碳减排目标的实现,而中西部地区则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碳减排有明显作用。因此,各地区应该因地制宜选择产业结构变迁的路径,积极推进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和碳排放指标的分解。 相似文献
14.
采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2、2005和2007年我国进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并对相应的贸易结构进行了优化分析。我国是国际贸易中的碳污染转入国,且隐含碳排放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和金属产品制造业等少数几个高隐含碳排放产业,而这样的贸易结构不利于降低碳排放。为改善现有的贸易结构,给出以下建议:鼓励发展碳污染转出产业以及因贸易而存在少量碳污染转入但顺差额较高产业的贸易;限制因贸易而导致大量碳污染转入且顺差额较低甚至是逆差产业的贸易。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湖南省不同市州的能源消费碳排放经济效率进行研究,采用OWA算子赋权方法对不同年份进行权重分配,运用Topsis方法对各市州碳排放经济效率进行测度,并对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经济效率进行空间聚类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果: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经济效率较低;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经济效率呈现较大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6.
17.
选取甘肃省1990—2011年统计数据,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对影响甘肃省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年龄人口对碳排放的驱动力最为显著;产业结构和人口城市化水平为第二、第三驱动力;单纯的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作用次之;人均财富的影响最为轻微。能源消费强度为碳排放的负向影响因素,但作用不显著。针对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