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问卷调查,通过描述性分析、Probit回归分析,研究当前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高校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和大学生网络素养整体水平。结果显示,高校网络素养课程思政建设薄弱,没有形成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体系,专业任课老师短缺,相关课程开设较少,课程教材较少。大学生网络素养整体水平一般,网络知识教育缺失、网络能力培养缺位、网络道德素养水平差异较大、缺乏网络心理调适能力。专业、政治面貌、网龄、每天上网时长、家庭居住地、家庭资本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都有显著影响。建议加强网络素养课程建设,持续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师队伍,增强网络素养课程思政建设师资力量;强化实践教学,推动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思政全课堂建设;落实课程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保障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思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注重挖掘和运用各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对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新定位、新要求、新任务。本文以基础力学教学为依托,阐述了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并基于此应着力培养哪些能力以及提升哪些素质。本文的观点同样适合于除了基础力学之外的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不仅适合本科生教学的“课程思政”也适合于研究生教学的“课程思政”。  相似文献   

3.
医学人文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是培养医学生以“医德”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思政教育的中心环节是立德树人,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都是关于人的思想和信念的教育,两者是同向同行的。在实现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过程中专业教师的素养是关键。文章在梳理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必要性的基础上,抓住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立足学校和教师两个主体,构建一种利用科学的课程思政体系强化外部引导力,与外部引导力有效转化激发教师内驱力的内外有机结合的综合体系,推进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中专业教师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社会实践类课程具有开展课程思政育人的明显优势.信阳学院社会实践类课程《普通地质及工程地质野外教学》从抓好理论教学,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专业素养;结合校内丰富的地质现象和景观,推动学生理解协调与绿色发展理念,了解信阳茶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在野外实践教学中,弘扬不畏艰苦的工匠精神;滑坡勘察结合土木工程建设成就,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传承大别山精神,培养爱国主义从五个方面开展了课程思政途径的探索,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的统一.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建设融合思政元素的教学资源库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有力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人文素养是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是人文素养培育的关键,是深化高校“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结合大庆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养引导课程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实施策略、总结提升五个环节,优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课程方案设计,促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真、善、美的正确认知,把控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唤醒忧患意识,形成自律文化,自觉践行力行,勇于承担责任,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为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卓越幼儿教师起到支撑与护航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确认识与理解课程思政,将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是近年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有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程思政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价值观念与所学专业的融合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结合,进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文章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运用混合式教学手段,结合财务管理课程,从课程目标的分解、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课程评价全流程对课程思政的融合进行探索,引导学生从知识扩展过渡到能力深化与品格素质渗透,最终通过深度学习实现个人核心素养的提升,以期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面对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严重缺失的现状,以实证调研为基础,提出用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内核引导大学生自觉提高人文素养。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对大学生提高人文修养具有重要作用,“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奋斗意识和崇高的理想信念;“仁爱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义利观”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与明辨是非的能力;“生死观”有助于大学生塑健全人格,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建议高校通过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增设人文课程、更新人才理念、强化自觉修养等途径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8.
《光电显示技术》是一门面向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应用物理学专业开设的本科专业课程。结合专业课和实践课的课程特点,全方位深度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将人文素材、技术发展历史、国家技术现状、工匠精神和使命担当等思政元素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科学地设计了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充分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经典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大学阶段实施中华经典诵读课程,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结合 MOOC 的特点,将其融入中华经典的课堂教学,从高校经典诵读课程的目标出发,探究高校经典诵读课程实施途径与考核评价。以期培养学生学习经典诵读课程的兴趣,提高经典诵读课程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0.
在环顾国际高等教育和医学教育理念、溯源课程思政的理论意蕴和现实依据的基础上,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切入点,分析医学院校人文、思政、医学三类课程的发展关系,强调医学人文课程应承担医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思政课程结合医学特色的桥梁角色,从而促进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有效互通。继而从课程、师资、方法三整合的维度,厘清上述三类课程融合发展的可行性思路,包括引导教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并实现观念转换,人文课程要立足课程群合力贯穿于全年级和全专业的教学之中,加强沟通基础、临床、预防、人文、思政等的整合教学等,从而为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性发展提供积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破"五唯"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也是新文科建设及评价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教育评价改革视域下新文科建设依赖于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建设的逻辑理路表征为:知识论逻辑——人工智能促进文科学科专业生成,新生成专业的发展评价要坚持"问题+需求"导向;教育观逻辑——人工智能将改变文科学生培养目标,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应避免专业和培养范式的"碎片化";教研方法论逻辑——人工智能将改变文科教学方式,新文科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打造更加科学与合理的"教"与"学"的评价体系。构建教育评价改革视域下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文科评价的应然图景,需要坚持:评价目的彰显立德树人、评价主体交互多元、评价标准科学多样、评价方式多维联动、评价结果全息直观和评价支持系统的"智能介入"。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建设和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有四个方面:造就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破学科界限,推进学科专业融合发展;树立"全人"发展理念,培养学生大数据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实现教育评价改革视域下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建设目标,需要构建四个实践路径:课程体系设置"文理融合",打造立体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拓展专业课程设置内容;教学模式创建"理实并重",创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协同",创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文科评价要打破"五唯"取向,坚持"新理念"引领。  相似文献   

12.
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实践来看,当前高校文科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涉及专业发展、培养机制、教育理念和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加强文科生专业素质培养,需要坚持整体性原则,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增大实践性课程比重,创设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13.
文科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法的改革是基于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之上的,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了一系列专业课课程教学规则。这些规则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分数评价方面。运用新的专业课教学规则在社会学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初步实践。新规则实施的绩效调查,从定量统计和定性判断两方面表明,该方法有助于提高文科专业课教学绩效。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高校文科毕业生,抓好实验教学是现代高等文科教育改革的关键。本文旨在指出目前我国理工科院校中文科实验教学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文科实验教学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教育信息化赋予高等教育文科建设新的使命,新文科建设理念和实践应运而生。 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 要课程,基于新文科构建智慧教学模式成为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英语教育改革的正确选择。 在此背景下,分析当前大 学英语智慧教学模式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包括新理念缺失、主体不全面、技术要素不足、具体模式缺位等;根据问题及其造成 的不良结果,从更新顶层理念入手,确保主体全面化,充分融合信息化新技术,合理采用深度学习等模式,作为大学英语智慧 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方式等,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对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师范院校今后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师范院校必须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进行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7.
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理工类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养“德学兼修”的新工科人才之“德”的责任,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尤为必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通过结合理工科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思想需求,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着手,在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展开探索,形成具体的教学模式。此模式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有助于探寻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并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8.
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是新时期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思想品德教育、通识教育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针对成人学生的特点,对思想品德教育、通识教育和创新教育及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农业高校文科专业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良的学风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调查表明,高等农业院校文科专业的学风建设存在着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目标不明确、方法不恰当、纪律松懈、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本文从构建全员全方位抓学风建设的机制、坚持管理与激励并重、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突出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工作要求试点院校对12门专业必修课程进行改革与教学实践,这就需要各试点单位打破现有的规范化的课程体系,对各类课程重新定位,并研究探索新的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包含试点课程的新的美术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该有合理的课程结构和合理的课程内容,在具体实施中应该注意试点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合理衔接,试点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与递进关系,要兼顾美术教育的综合性与美术学科的专业性,兼顾美术技能与人文素养,同时要注意课程设置的适应性、开放性与发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