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作为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创造性主体,面对着两个世界,即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这两个世界实质是一个世界,即统一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是在物质世界的不断运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物质世界千姿百态,从物质运动形态和职能表现来看,可以分为“自在”的即天然形态的物质和“人为”的即主体化形态的物质。而精神世界由于物质世界的丰富性及其自身的运动特点,内容往往色彩斑斓,并且表现出“自在性”和“自为性”,即自发的精神意识与精神生活和自觉的精神意识与精神生活。正是由于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各自内部及彼此间存在着复杂关系,人们才有必要在实践和认识的基础上,从事物的区别和联系中抽象并把握它们从而对物质与物质文明和精神与精神文明的范畴作出高度的哲学概括。  相似文献   

2.
胡耀邦同志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作了科学的阐述:“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那么,从哲学上来考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有没有同一性呢?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生命创造活动,在创造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不仅表现着其智力的发展水平,而且也形成着人类心智水平发展的相应的思维方式。“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①。我们沿着生命主体与对象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客体分化水平的轨迹,就可以了解作为人类主体与对象世界之间交换活动的基本历史存在形式。就可以了解人类思维方式随对象世界之变化发展而展现的特征所在。“‘那些发展着自己物质生活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②。所以,思维方式之变化能够体现出人类…  相似文献   

4.
艾辉 《理论界》2013,(5):221-221
东北师范大学于海波教授新著《重建科学课程的生活世界—一种弥合现代与后现代科学课程观冲突的尝{式》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近来得闲细细品读。国内科学教育、科学课程研究近年发展迅速、成果迭出,总体而言,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领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从更上位的课程哲学的高度对诸多科学课程问题进行清理,进而为科学课程实践指明方向的著作尚属少见,于海波教授新著应算可贵的尝试。在僵建科学课程的生活世雪鼢中于海波教授富有创意地选择“生活世界”视角对科学课程理论与实践进行了重新审视,并确立了四个研究议题:一是现代科学课程发展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如何从“生活世界”的视角解读科学课程发展的“钟摆效应”?二是何为科学课程的生活世界,科学课程的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一样吗?三是何为科学课程生活世界的微观结构,如何深度认知科学课程生活世界的图景?四是科学课程世界理想实现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促进科学课程生活世界理想的达成?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十分复杂,并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有规律的统一过程”。对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却没能为人们发现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的诞生才最先发现了伟大的历史运动规律,指出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从此,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种种混乱和武断的唯心主义解释开始“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揭示却一直遭到各种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的理论思考司卫东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为人类社会所特有...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正在迅速深入到生活中每一个领域,并在影响和改变世界发展趋势的同时,也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道德传统和价值观念,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转折时期,重视和研究现代科学发展中的新成果,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充实、丰富自己的头脑,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两种错误思潮,一是“技术决定论”.认为现代科技革命改变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技术决定一切的历史阶段.二是“过时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不…  相似文献   

8.
论文化环境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呢?我们认为文化环境对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加强文化环境建设,是推进人…  相似文献   

9.
张媛  袁祖社 《人文杂志》2022,(6):99-106
面对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生产的“增长式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态足迹”已经出现了“过冲”现象,无极限的增长不但使人与自然关系紧张,而且还制造了贫困、不公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用物质增长来满足非物质的需求不仅是一种无止境的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的错误做法,而且还让人的精神世界日益空虚和无意义。文化的本意在于追寻美和完满,在于使人获得自我的完善,恢复人性的价值内涵和心灵本真。“后物质时代”的发展是价值、质量和品质的关照性发展,现代人应当基于文化的价值审视发展,在物质生活方式的定义和界线上做出改变,树立一种关注生活质量、生活品质和生活品味的合理合意的生活方式。通过对文化之美好本质价值的追寻,以期浸染美和完满的心理,引导发展走出物质拘禁的泥沼,转而关心人的心智成长和良善性格的培育,从而走向一种向善、向美的和谐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0.
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成果,它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物质文明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文明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发展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成果,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人类历史上依次出现过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现代的社会主义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阶段.社会主义文明同样包括物质  相似文献   

11.
“人”和“民”的混淆(香港)黄展骥在今天,我们享有空前的物质文明。遗憾的是,粮神生活却被忽视,以至于生活空虚、精神萎缩。常情而论,如果社会物质建设太过于缺乏,则难于发展精神生活。但是,今天却有倒转过来的倾向!人类的精神智慧远远追赶不上科学、技术、物质...  相似文献   

12.
所谓理想人格,是人们追求的完美的、理想化的人所具备的个性心理及行为特征的总和。理想人格是人的最高行为标准的体现。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也不断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发展自己。马克思说:“整个历史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①人类本身正是在创造历史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不断发展,趋于完善的。达到完美的人格,使人成为理想的人是人们长期以来探索和追求的目标,人们对理想人格的探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直到马克思,通过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在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才真正描绘了…  相似文献   

13.
一、历史发展的“动力”不是唯一的。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一个范畴,凡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因素和力量,都应该属于这个范畴,“动力”不是唯一的。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内部矛盾性。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诸方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人类社会作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作为“自然的历史过程”,同样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如:  相似文献   

14.
自然界存在着生态平衡问题,而且这一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在社会精神生活中也有平衡问题,这就是精神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2页)所谓精神生产,就是指以”精神劳动”的方式创造社会精神产品或精神财富的生产,也就是指“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同上,第30页)科学研究、理论探讨、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活动的范围。人不同于一般的动物,人除了要有物质生活、物质资料的消费以外,还必须具有精神生活,进行精神消费。所谓精神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对精神产品的消耗与吸收。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之间存在着平衡,不过这种平衡不周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之间的平衡,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它自己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田夏彪 《学术探索》2023,(8):133-140
学校育人是具体、全面和个性化的,为避免其走向抽象化的存在,须把“感性意识”作为培养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从育人主体、育人内容、育人方法上凸显实践性。从育人主体来看,师生之间是对象性的交往存在,他们通过对话交流而在“观看中”超越自我;通过自省激励而在“共学”中丰富个性。从育人内容来看,课程构建和实施要呈现生活性交往敞开,通过综合劳动课程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育身心自由;通过学科融合课程让学生在现象直观中育创新精神;从育人方法来看,教学要注重意味性交往开启,通过情景创设让知识教学走进有余韵的本源世界;通过问题悬置让自然探索走进历史科学,从而让学生的人性潜能在自由发展中绽放出多元丰富的人生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6.
物质世界中所固有的整体性,是早已为人们所探究的课题,并由此形成了人类认识发展不同阶段上的各类整体观。作者认为,一切系统都是诸元素间及其与相关外界环境间相互协调作用所构成的一定有组织整体。系统的整体性在系统的十大基本特性(整体性、能动性、相关性、涨落性、分歧性、突变性、模糊性、白组织性、不可逆性,以及系统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性)中居第一位,它在系统演化与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有着主导的地位。本文是作者有关“系统基本特性的哲学沉思”的系列论文的第一篇,一些观点是由作者在这里首次提出的。  相似文献   

17.
文艺思潮,作为社会意识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方面,归根到底受着社会存在的决定和制约,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②倘若将这个认识论原则贯彻分析的始终,我们就会得出如下的结论,即新中国文艺思…  相似文献   

18.
一、科技发展面临窘境 18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何等神速啊!热力学与蒸汽技术、电磁学与电气时代、现代物理学与原子能时代、现代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现代科技与宇宙航行、现代电子科技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其他层出不穷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深刻地影响着和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产、社会进程和精神生活。就其对物质生产的影响而言,自1750年至1996年,全世界工业产值增长430倍,主要应当归功于近现代科技的产生和发展;就其对社会进程的影响而言,近300年来,世界基本上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大转变,这种转变离不开科学技术这个伟大的幕后“革命家”的巨大推动力;就其对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而言,无论是在吃、穿、住、行、用、玩的硬件和软件方面,还是在人们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  相似文献   

19.
<正> 西方商业性社会是外向性、开放性的,经商要向外拓展,征服自然界就必须向外探求。这种天人对立的社会特性造成了西方人外向性的心态。人们最关心的是外在世界的构成,时间与空间、物质的形式,事物的比例等等外在东西。中国农业型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的,于是乎天人和谐中的“怡然自乐”,又造成了中国人内向型的心态。人们最关心的是自身内在的东西。外向的西方人爱智,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为乐;内向的中国人尚贤,以“太上  相似文献   

20.
“回到生活中 ,回归生活世界”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坚实出发点和归宿 ,而对现实生活世界生成的尺度进行分析表明 :“自然历史尺度”、“剧中人与剧作者尺度”、“生成性尺度”是用以展现生活及生活世界的客观性内涵、主体性内涵、生成性内涵的主要准则 ,它们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达到历史的、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