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网络社团的迅速成长,先天性的制度供给不足逐渐显现,网络社团在发展中面临多重困境。在严峻的非制度化生存环境影响之下,网络社团衍生出了利益大于公益、组织群体高于社会集体、个人感受重于他人感受、律人严于律己等多种乱象。归根结底,这些都是非制度化生存带来的后果。因此,需要对网络社团加大制度供给与创新,通过加强制度化管理体系、有序网络政治参与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及危机应对体系等的建设,规制非制度化生存乱象,促使网络社团不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我国网络社团的快速发展,根源于社会制度结构变迁背景下个体的价值认同追求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提供的节约成本的交往方式。这种自发性的社群组织,具有为社会特殊群体提供公共服务,弥补政府和市场功能缺位的积极作用,但其中也蕴含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和较高的社会风险。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分头实施的"底线控制"式管理,不仅滞后与网络社团的现实发展需要,而且还导致网络社团管理的目标偏离和效力弱化。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背景下,网络社团管理改革创新的目标是,建立与现代社会治理相适应的复合型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现行的法人分类是我国公益组织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我国现存的社会团体法人、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完全符合财团法人的内涵特征。由捐助设立的公益组织,同样需要作为他律法人的财团法人的治理机制。作为公益事业的组织工具,公益社团法人和公益财团法人可以共存;作为公益事业的制度工具,公益信托和财团法人可以并行。  相似文献   

4.
网络社团由网民以虚拟身份在互联网中组建而成,是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非政府组织,是非政府组织在网络社会的嬗变。网络降低了公民参与政治的门槛,公民可以通过网络社团表达意见并参与社会事务,因而网络社团在政府治理中扮演协作者、参与者、整合者和监督者等重要角色。不过,网络社团的制度还不完善,缺乏严格的规范性,对成员的控制力和约束力较低,这是当前建设网络社团时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陈媛 《南方论刊》2013,(5):58-60
高校公益社团是高校社会实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育人效果和社会效益相得益彰的重要手段。受当前社会出现的创新型公益实践活动启发,本文试图分析高校传统公益社团与创新型公益活动在理念、运作模式和效果的差异,探讨了如何利用创新型公益实践活动的优势来推进高校公益社团发展的思路,以求构筑更具活力、效率、效益、长效的志愿服务团队,引导大学生传播先进的理念和文化,并将人生理想、公益志愿、专业优势和创业追求相结合,实现个人规划与服务社会的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6.
源远流长的澳门民间社团,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适应澳门的特殊管治需求而不断体制化,进而形成以代表性社团与政府紧密合作为特征的社会治理形态,由此导致以社团为主体的澳门公民社会的合作主义导向.回归以来,随着居民政治身份及其与政府关系的实质性转变,既有社团对社会成员的吸引力日趋减弱,而在蓬勃发展的公民结社中涌现的新兴社团不但促进了民间社团的分化,而且推动了抗争型社会运动的发展,令以合作为导向的澳门公民社会进入变革与转型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的慈善组织近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是因为中国慈善组织尚处于从传统恩赐向现代公益转型的阶段.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家长式等级慈善组织不断解体,具有现代治理功能的公益组织不断涌现.培育现代公益组织需要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组织资源,批判地破收发达国家的公益组织治理经验,发展现代公民社会,为现代公益组织的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8.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模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公益诉讼作为保障环境权益的最佳救济方式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诉讼法领域。以起诉权的主体为依据,环境公益诉讼可分为两种模式:一是国家机关主导型模式;二是社会主导型模式。前者主要是指以检察机关或环境保护行政机关作为环境公共利益的代表提起诉讼的模式;后者则指以公民个人或社团为主体提起诉讼的模式。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模式选择应当是渐进式的,先实行国家机关主导型模式,即通过司法解释或司法判例确立检察机关和环境保护行政机关在环境公益诉讼中行使起诉权;最终建立起社会主导型模式,即以普通公民和环保社团拥有环境公益诉讼起诉权为主导、以检察机关和环境保护行政机关拥有环境公益诉讼起诉权为辅助的环境公益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9.
崔军  颜梦洁 《学术探索》2022,(10):117-124
区块链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公益慈善事业治理现代化带来重要发展机遇。文章从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和治理机制三个层面,构建了区块链技术赋能公益慈善协同治理框架。并在此理论框架下,用实践案例阐释区块链网络的去中心化特征,有助于慈善捐赠系统中的多元治理主体整合资源、跨越边界,保证慈善捐赠的交易过程兼顾信任与效率;运用区块链技术,可将慈善捐赠系统细分为元治理、基础网络治理和上层应用治理三层结构,在保持框架结构稳定和减少外界干涉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节点、修复漏洞和智慧合约管理实现慈善捐赠系统持续更新升级,保障数字治理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区块链网络的开放性和透明性特征有效解决了公益慈善捐赠过程中的信息双盲、不对称的问题,增强了慈善资源分配的精确性、慈善捐赠信息的真实性、保证了慈善决策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政府与社会的双重建构:公共治理的实践命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公民权利的扩张,提供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民主政府兑现其对宪法与公民的承诺的基本方式。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公共治理的多中心秩序。多中心治理实践的社会网络形式以及对公民社团的依赖,决定了政府需要按照公共治理的制度逻辑和行动逻辑对自身及社会进行重新构建。对中国的现实而言,政府既需要提高制度化的能力,加强元治理,也需要推动社会力量的建设,并在治理网络中提升网络治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