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一种部分社会化的家庭养老方式,社区互助养老以其社区性和互助性的优势,在促进全社会养老观念转变、缓解全社会养老服务压力、促进社区和谐、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等方面起到了其他养老模式难以达到的理想效果。而且,较之其他类型的养老模式,社区互助养老更容易得到老人的支持和参与,不仅符合我国家庭养老和互助养老的历史传统,而且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村集体办得起,老人住得起,政府支持得起,这些都保证了社区互助养老的可行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邵岗 《理论界》2010,(7):199-20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阶段的到来,老年人的生活照顾需求日益增加和家庭能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日益减少的矛盾日渐突出。现行的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模式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应探索综合居家养老模式:制定养老护理员从业与服务标准和养老护理员配置与服务模式,构建城市社区养老机制,培养一支养老护理员队伍,依托社区进行管理,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法,直接进入家庭,为居家养老的高龄老人提供标准的、较为专业的养老护理和家庭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3.
在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现代社会常态的当下,一种介于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养老模式之间的互助养老正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悄然兴起。互助养老模式以其老有所为、活化资源,互助互爱、自立自治,参与共老、共享伴老等特质,为老年人营造了一个有尊严、有意义的生活共同体,使其展现了自我价值,减轻了家庭的生活负担,节约了政府的财政支出,也达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实现了个人、家庭、政府和社会四个层面的多赢效应。应通过政府支持、社区主办、老人集中居住、互助服务等路径,有效实现"积极老化"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多,我国的养老模式正朝着社区居家养老迈进。目前,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着养老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单一、人员配置不足、资金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老年人参与不足等问题。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应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发展,建立老年大学、老年人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公寓、老年医疗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社区养老体系,加强专业队伍建设,鼓励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6,(8):17-24
在全面剖析失独家庭四种养老模式及其弊端的基础上,基于养老服务提供者、养老服务接受者以及成本——效用的视角,比较分析了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模式以及集中养老模式的异同。最后提出从构建政府主导与多方分责的责任体系、以失独家庭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及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来完善失独家庭养老模式,以有效地提升失独老人的生活福祉与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6.
崔树义  田杨  朱珑 《东岳论丛》2023,(1):81-89+192
农村互助养老是指政府倡导下的,以老年人群体之间力所能及的互帮互助和情感交流为基础,以乡土社会内部资源动员、整合和赋能为核心的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活动。积极老龄化背景下,互助养老可以充分动员有能力、有意愿的社会成员参与养老服务,实现“互助—自助”,将“有所养”与“有所为”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农村互助养老也面临一些现实困境与制约因素,如文化传统的嬗变、组织基础和经济基础的重要性以及维持“互助”关系的限制性条件等。基于当前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发展状况,提出厘清互助服务与志愿服务的异同、把刚需问题排在第一位、加强基层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劳—养”结合的互助模式、强化和完善家庭支持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养老文化特别是哈萨克族养老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哈萨克族人长期以来形成了敬老爱老、社区互助、邻里帮助、家族保障、牲畜保障和以孝为核心的传统养老文化.但是这种传统养老文化对于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构建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积极引导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构建符合新疆区情的现代养老文化是我们当前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提高农村社区的组织化程度是推动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解决农村养老困境的有效途径。基于对全国农村互助养老案例的扎根理论研究,探索农村互助养老社区组织化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农村互助养老组织化是组织化的过程、结构和基础的有机统一。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运行依赖“熟人社会”环境、集体经济和基层自治的底层逻辑,政府和社会推动组织化需建立于其上。促进互助养老的可持续运行的关键在于建立互惠均衡、权责明确的契约关系,提高个体与组织的关联程度,激发个体的参与动机。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结构松散、基层自组织薄弱、服务存在单向性、治理主体的权责分配失衡制约着农村互助养老的可持续运行。农村互助养老应当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与村庄的资源禀赋相结合;重视底层逻辑建构,培育老年人自治组织;优化治理主体间的合作结构;创新互助养老运作模式,提高社会关联程度。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社区照顾养老的必然性及其中国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韦克难 《天府新论》2007,(1):102-105
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照顾养老是各个国家养老的三种模式。由于我国家庭规模日益缩小,使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同时,经济状况和传统的观念也制约了机构养老的发展。因此,社区照顾养老是我国社会现实及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情和社区建设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我国社区照顾养老必须体现中国化,即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0.
居家式社区养老方式与老年群体的社会化管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老年群体的需求依强弱程度排列为健康需求、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常生活料理需求和经济需求。老年人的养老依赖从单一的家庭依赖向家庭与社区的双重依赖转变。在社区功能转型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背景下,“居家式社区养老方式”是符合老人意愿、中国养老传统、具体国情的最佳选择,社区养老能力与老人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加强社区养老能力建设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理念、路径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养老服务体系要树立以老年人为本,为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及个性化需求对老年人选行照顾,维护老年人权利和尊严的理念.合理定位老年服务业,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实现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道路.在中国发展养老服务业,除应明确养老服务的发展理念和路径,更要全面完善和强化养老服务政策,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规划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大力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弘扬尊老敬老爱老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社区居家养老能整合社会资源、实现老年人的在地化养老,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需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健全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及有效运行的机制。本文基于马克·格兰诺维特的社会嵌入性解释框架,探讨养老机构与社区的结构与关系的嵌入:通过植入—嵌入—融入路径,使养老机构实现社区在地化服务;通过延伸—辐射—互动路径,使社区养老实现以机构为载体的多类型服务,最终实现社区居家养老的"嵌入—融合—互嵌"发展:多措并举,推动建设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秉持"在地安老+综合照料"理念,整合服务内容;养老机构"打开门"、"请进来"、"走出去",实现机构与社区的可持续互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最终实现"机构养老社区化"与"社区养老机构化"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需要创新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实现农村养老供给与养老需求的有效匹配,体现中国式农村养老——“村社养老”的独特制度优势。基于中部地区多县域的田野调查,政府通过资源输入方式支持普惠性农村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然而实践中养老服务空壳化现象较为突出。少数成功示范点依赖于大量资源支持,经验难以推广。农村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的困境源于养老服务的脱嵌,村社主体性不足,养老服务主体选择、养老服务内容及养老服务资源筹集等方面,需要不断改革完善。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积极老龄化理念指导下,应当从农村实践出发,以村社为本,通过有效的治理举措引导与激活村社组织、激活老人自身资源,提升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与养老需求的匹配程度。  相似文献   

14.
社区照顾:城市养老模式的第三条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老龄社会来临中国沉重的"未富先老"养老压力,本文提出了新型城市"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可以成为当前及未来中国解决养老问题"第三条道路",分析了"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含义、缘起以及中国选择"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必然性,并提出"四三二"立体化城市"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新农村的建设,老龄化社会中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日益得到关注。结合"医"与"养"两种资源,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如何在农村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是当前乃至未来的所需。在"医养结合"的视角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对韶关新韶镇的农村养老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本文从医疗资源、认知程度、养老资源三个方面为主要切入点剖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并结合这三个方面多角度提出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贺楠  王敏  李振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1):202-205,219
为城乡老年人提供社会化的服务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正在成为现实,我国的养老模式正朝着社区居家养老迈进。对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概念的分析和界定,可以帮助我们还原一个全面满足老年人需求、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即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其具体内容包括针对不同类型老年人提供相应居家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功能,促进社区养老福利设施多样化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空巢老人现象日益凸现。空巢家庭是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相对于城市里的空巢家庭,农村空巢家庭的老人可利用的养老资源更少,养老保障问题更为严重,也更容易被忽视。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人口老龄化给传统的养老方式带来了挑战,在西部城区社会养老制度还不完善及经济水平低下的过渡时期,必须探索适合其现状的养老模式。在养老的过程中凸显老年人的主体地位,发挥家庭的情感慰藉作用,强调社区的资源整合优势,同时增强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构建一个以老年人为圆心,家庭、政府、社区为外环的同心圆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9.
社区养老文化建设:意义、现状及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养老文化是一种将传统"敬孝"文化与社区养老服务相结合,以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体现人文关怀的新型文化,对满足老年人精神娱乐需求,实现老年人自我价值,构建和谐社区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社区养老文化发展理念尚未准确定位,受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制约、组织责任不明确、资源配置欠缺。针对社区养老文化的现状及问题,探讨发展社区养老文化的路径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发展和机构养老事业的兴起,我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面临机构养老的选择;但老人超出家庭和社区之外的机构养老选择,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不一定是主观意愿的。此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城市社区老人对机构养老的主观倾向性及其影响因素。2010年7月对福建省某地级市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城市社区老人对机构养老持一种普遍的拒斥态度;他们的这一态度,建立在对其所处的系统环境的自平衡基础上,为老人对健康、家庭照料可及性、机构养老服务质量、机构养老的社会合法性的考虑和支付能力等因素所形塑,并且心理因素也有较大的影响。机构养老往往是老人“最后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