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延安是我国的革命圣地,蕴含着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纪念场馆是延安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立足“纪念空间”的理论视角,延安纪念场馆中的红色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空间生成机制,建构起红色文化传播的信息话语网络。在这种生成机制中,红色记忆是场馆中红色文化的表征形式,馆藏展品成为馆中红色记忆的意义起源,历史线索构建出红色记忆的叙事逻辑,文化创意则赋予红色记忆生机与活力,三者共同催生馆内红色文化向红色记忆的转化。在场馆之外,延安纪念场馆中的红色文化外溢并搭建起城市中的各类共识符号,承载了公共话语网络和个体情感,打造了延安的“气态”城市文化形态,并助力“红色”成为延安城市的鲜明底色。  相似文献   

2.
沈关宝  杨丽 《东岳论丛》2012,33(12):83-94
借助历史叙事、民间传说、纪念仪式、媒体宣传等方式,黄道婆这一历史人物的集体记忆得以建构并延续.深入分析各类承载黄道婆集体记忆的文本可见,自元代以降,黄道婆的社会身份呈现显著的历史时段特征,其身份的集体记忆建构受到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重要影响.同时,记忆又以层累的方式表现出一定的历史延续性,即上一时期的集体记忆往往参与到下一时段的社会建构.黄道婆的人物经历、生活际遇在史载中的不确定为其身份记忆建构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相似文献   

3.
战争记忆自20世纪70年代被予以关注,史学家将这一时期视为“纪念的时代”,通过纪念化与博物馆化,记忆被公开地赋予合法性,并完成了从日常空间内部实践到机构性空间实践的转变。特别是近些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从整体视角反思以战争为代表的灾难历史事件,尤其在文化学研究领域,“创伤记忆”已经成为阐释民族文化心理,反思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研究议题。尝试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从博物馆静态陈展与参观群体的动态体验,初探现代战争遗址博物馆文化创伤的建构体系,以此深化民族——国家话语下的战争记忆的深度表达以及其在博物馆体系中的建构,提升博物馆参观文化领域的知识外溢和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4.
历史变迁中的文化记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连 《江海学刊》2012,(4):177-181,239
文化记忆是一套可反复使用的文本系统、意象系统和仪式系统,它以客观的物质文化符号为载体,以超越日常生活的距离为特征,其客观化的制度性表征是社会身份固化和群体认同的重要来源。在传统社会,文化记忆对维护王朝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实现道德教化以及建立意义世界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社会改变了文化记忆的形式和载体,并使其具有了大众参与和市场化的特征,文化记忆的价值和功能开始受到挑战。作为古老文明现代转型的国家,中国的文化记忆研究具有极为难得的样本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沿线分布数量众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地缘政治经济关系复杂的国家和地区,这给相应建设带来难度。基于模块网络化机制的发展特点以及产业演进的空间属性,"一带一路"沿线可以驱动以"转型与开放协同、政府与市场协同、中心与周边协同、支点与网络协同"为内涵的协同转型机制,并通过差异化战略支点布局、层级城市网络建设、海陆错位推进、先行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等,循序建构新型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网络化时代人际交往呈现缺场特性,经验传递摆脱了年龄和在场空间的束缚,权利彰显渐趋网络化,这些都给老年人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科技恐惧症、对生活掌控能力下降、反向社会化压力不断增大等成为现实中老年人必须面对的突出问题。同时,社会生活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也不断挑战传统的养老模式,推动着人们的养老观念和养老行为向"智能化"转变。为此,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应重视老龄问题的网络化时代背景,以先进的网络技术成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开辟广阔空间,营造有利于老年人入"网"的社会氛围,提高老年人的入"网"能力,发挥老年人在网络社会建构中的作用,最终推动老年人福祉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政治哲学的维度考察红色文化、国家记忆与现代国家建构三者的关系,认为塑造具有共识的历史记忆并固化为国家记忆是国家建构的重要环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制度、作风、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的综合体现,是国家记忆的基本内容并起引领作用。我们必须保证红色文化的历史真实、维系红色文化的神圣仪式、注重红色文化的情感结构,最终通过大众实践的普遍参与,使红色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构筑21世纪现代文明的主体性意识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白毅 《学术论坛》2013,36(6):43-46
政治现代化和网络化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当代同时经历的过程,网络政治文化是这两个历史过程交汇的产物。作为新兴的政治文化形态,网络政治文化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质,能够对传统政治文化转型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从网络政治文化内涵入手,对网络政治文化形成的空间起点、影响因素以及历史趋向进行分析,能够理清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机理,为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网络政治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陈蕴茜 《学术月刊》2012,(7):134-137
陈蕴茜认为,社会记忆是国家与社会运作的重要合法性来源,作为其载体的纪念空间日益受到重视。纪念空间与社会记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纪念空间得以存在并发挥塑造社会记忆功能的基础,而且在近代中国,纪念空间的转换与社会记忆的塑造更具有现代性与本土性。  相似文献   

10.
邱锋 《社会科学战线》2024,(2):12-23+281
在周代的礼乐文化中,诗歌、乐舞共同组成了保留、传播族群历史记忆的立体空间。雅乐概念的衍变标识着现实与历史的关联,其具体内涵展现了由仪式乐舞所建构的线性历史框架。其中的《大武》不仅是对周初历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表达,更揭示了仪式性活动与早期历史叙事的关联。周代乐师的“讽诵诗、奠世系”具有记忆族群世系、建构文化认同以及融合古今历史、填补记忆缺口的功能。随着礼乐制度崩坏,以及乐师主导的仪式性记忆模式向史官主导的文字性记忆模式的转变,原先附着于礼乐机制上的《诗》的乐义为后来孔子创作《春秋》所吸纳,这便是孟子所言“《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内涵。借助理解仪式性记忆与文字性记忆在早期文化发展中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看待此后学术发展中“口述”和“书写”两种知识传播途径,以及经学阐释在“重义”和“重事”上的两种偏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