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中国共产党绿色话语体系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话语载体,其独特的话语叙事力、阐释力、说服力、引导力是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话语引领。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绿色话语体系的守正创新,就要先明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绿色话语体系的构建场景、演进过程以及原创性贡献,探讨实现中国共产党绿色话语永葆生命活力的实践途径和长效机制,从而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绿色话语体系的战略意义与创新要旨。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人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绿色话语体系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使命与创新自觉,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绿色话语的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话语力量。  相似文献   

4.
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根本内涵的"中国梦"实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创新,具体体现为四个维度:一是在时间维度上连接了历史、现实与未来,在空间维度上实现了民族特色和全球视野的统一;二是话语内涵上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三者融为一体的丰富性及其内在的有机整合性;三是实现了话语取向上现实性与超越性的有机统一及其相对平衡;四是实现了话语表达的文化性和生活性,推进了意识形态由政治层面向文化层面的渗透,能够促进意识形态的积极认同。  相似文献   

5.
6.
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而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保持党的核心利益、人民根本利益、人民现实利益的有机统一;以经典马克思主义作为基础资源,吸纳中华传统智慧、西方进步学说,在实践基础上推陈出新;以法律机制规范、以思想教育引导、以文化娱乐塑造、以媒体和组织推广,构建执政意识形态传播和灌输的立体网络。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6,(12):172-178
话语研究是近年来新兴的学术领域,为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范式和理论视角。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中共政治话语的源起与嬗变、党的主要领导人与政治话语建构、政治话语与政治动员、重大历史事件与政治话语建构、重要话语概念等角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需要看到,目前的研究在拓宽研究领域、创新方法范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总结分析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断进行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宣传经验。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意识形态的最新成果作为宣传的主要内容,把构建完善的宣传体系和宣传制度作为宣传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证,把社会实践作为宣传的重要途径,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宣传的切入点,把党内教育视为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重要方面,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工具和载体,用通俗化的语言阐释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0.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逻辑起点;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前提;善于升华经验和创新理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要求;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放眼世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然视角;把总结历史和前瞻未来有机结合起来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所主导的精神意蕴强调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代发展的特征相结合。进一步探讨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经验,对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善于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工作建设发展的主要经验,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背景下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维护和塑造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和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经验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旗帜鲜明地开展意识形态斗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坚持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若干基本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永丰 《江汉论坛》2004,(12):35-38
不断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重要政治任务。中国共产党一贯勇于捍卫自己的旗帜与纲领,坚持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坚持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些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随时代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进程中积累了推进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主要包括:坚定理论信仰与破除迷信相结合,是推进理论创新的思想前提;认真反思并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牢牢把握理论创新的历史意识;立足中国现实且深刻把握中国国情,牢固树立理论创新的国情意识;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期待,不断夯实理论创新的群众基础;契合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理论创新的鲜明民族特色;塑造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群体,培育理论创新的核心主体。这些基本经验,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工作,把青年工作摆在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地位。70年来,我们党对青年及其特点、青年工作方法及其规律等认识逐渐深化,党的青年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概括起来集中体现在:“党管青年”是党的青年工作的根本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青年工作的中心环节,服务党的中心任务是党的青年工作的根本要求,共青团是党的青年工作的关键着力点,充分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是党的青年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相似文献   

15.
赵炎才 《晋阳学刊》2013,(6):97-104,127
运用底线思维审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可谓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思维方法.总体而言,其基本特征甚多,其中最主要者有四:外在形态由局部具体到整体抽象交替发展,思维理路勇对过去、直面现实与憧憬未来递进,具体内涵继承、善用与创新密切结合,内在实质具体合理与目标合理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杨昕 《理论界》2014,(6):1-3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其内涵可以界定为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依据其自身的理论特性与现实影响,拥有解释、规范和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与进程的资格、能力、身份与地位。强制性与非强制性、渗透性与非渗透性、历史性与动态性、排他性与开放性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党在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对科技文化建设进行了艰难的探索,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建设之路。随着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向前推进,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科技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对科技文化建设与科技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也逐步走向深化。  相似文献   

18.
厘清“何谓意识形态工作”,是回答“何以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逻辑起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同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工作,围绕着为革命提供思想动员、为建设巩固理论基础、为改革奠定观念前提、为复兴凝聚价值共识而不断演变,逐步发展为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概言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意识形态的创建与研究、交流与批判、宣传与教育、引领与凝聚为主要内容,在政治、宣传、教育、文艺等领域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具有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引领性与协同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特征。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内涵,需厘清意识形态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思想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等相关概念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接续奋斗.培育接续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青年一代是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时代任务.如何通过实施劳动教育培养新时代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关注点位.回顾党领导的青年劳动教育的百年发展进程,总结其演进逻辑与基本经验,汲取历史智慧,益于深入探究新时代"培养什么青年、怎样培养青年、为谁培养青年、靠谁培养青年"的理论命题和实践课题,进而为实现中国梦培育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创新者,奠定人才之基.  相似文献   

20.
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的思想动力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宝贵经验。2 0世纪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实现的条件、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等方面对社会主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 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要应对新的挑战 ,创造新的辉煌 ,必须进行理论创新。 2 1世纪也为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和空间。 2 1世纪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途径就是深入研究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际 ;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就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