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协商治理及其当前实践:内容、形式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商治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的一个新型公共治理范式.因为遵循协商民主的基本理念,在价值上追求公共治理中的民主真实性、更好的公共理性与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因此,协商治理的本质是一种民主治理.协商治理在当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具有多样的实践形式,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传播,因此,协商治理正在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治理范式.协商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说明,公共治理正在发生一次重大的范式革新.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后期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既是一种对古老协商理念的复兴,又标志着西方民主理论发展新的可能方向;协商民主模式既是对代议制民主模式的修正与补充,也是对直接民主模式的继承与发扬。作为一种新兴理论形态,它受到了来自社会选择理论和差异民主理论的批判和质疑;作为一种治理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它遇到极大的挑战,如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不平等以及全球化。协商民主何以成为一种成熟的理论形态,何以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它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挽歌抑或开启民主政治新时代的序曲? 相似文献
4.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参与式治理的民主模式,在大陆与台湾地区都得到了实践:在实践背景方面,大陆与台湾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在实践形式上,台湾地区更加规范;在实践效果上,大陆的政府部门决策回应更为积极。但是,两岸也同样面临着把协商民主进行制度化规范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民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形式呈现。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协商民主是选举民主之后向民主的目标迈出的又一步。然而,协商民主并不能够被认为是选举民主的对立面而试图取代选举民主,而应该是选举民主走向完善的补充形式,因此,政治民主的未来走向是以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合作建构的新型现代民主。 相似文献
6.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作为提高基层民主质量的重要方式,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丰富协商民主理论、建设和谐乡村、提高乡村治理效能等具有重要价值。然而,任何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都不是绝对的,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也不例外,同样会遇到发展困境。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发展的困境主要包括具体运行制度的水平不高、参与主体的质量低以及协商环境不够充分等,成为制约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优势发挥的主要障碍。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具体运行制度、提高参与主体的质量、优化农村基层协商环境等手段成为完善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研究乡村协商民主是政治哲学协商民主理论的深化拓展。乡村协商民主在实践中出现了平等困境、包容缺陷、共识局限与效率瓶颈等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是:"乡政村治"与宗派传统的体制张力、社会分层与经济压力的乡村现实、制度匮乏与政府主导的机构规制、协商文化与自组织羸弱的社会基础。化解乡村协商民主困境的实践路径在于:群众路线与协商型政府的塑造回归、经济基础与社会资本的增量发展、协商制度与协商机制的科学取向、市民社会与协商文化的协同培育。 相似文献
8.
9.
协商民主是自由平等的公民基于权利和理性。它通过集体与个体的反思、对话、讨论、辩论等过程,形成合法决策的民主体制和治理形式,具有整合利益、化解矛盾、形成共识及凝聚力量的功能。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且能够发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功能。当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从培育协商的民主文化、赋予协商的发展效能和健全协商的民主程序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1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主问题上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它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彰显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色。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要实践载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可从民主制度、民主实践、民主理论等方面推进。 相似文献
12.
资本的无限增值性决定了其必然寻求与权力的结盟,并实现自身的权力化。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大力推进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民主,在政治生活中积极践行群众路线,强化权力的群众性,消解权力的资本性,就是防止资本权力化的重要政治形式。 相似文献
13.
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江苏淮安“码上议”协商平台的实践表明,数字技术赋能基层协商民主,开启了基层议事协商的开放空间模式,打破了传统议事协商的时空局限,拓展了议事协商的公共领域,改变了基层公共参与“沉默的螺旋”状态,推动协商民主运转起来成为“旋转的陀螺”。“码上议”将调研融入协商的实践机制和多元主体的协商结构,强化了议事协商的公共理性,实现了议事协商从“众意”向“公意”的转换。而人民政协的桥梁作用和社会公众的跟踪监督,共同推动了议事协商结果的转化落实,助推基层协商民主实现过程民主与实质民主的统一。基层协商民主的数字化,驱动着基层公共事务的民主化治理。 相似文献
14.
西方学者主要从社会分裂、选举制度和政党竞争的视角来研究和解释政党制度的形成,但是还有一种更为基础性的视角,就是社会、制度和政党背后所体现的政权组织原则和政权组织形式,它们对政党制度的形成具有更为基础性的作用.我国以政党制度和协商民主建设巩固议行合一,实现了三者的相互契合与相互支持,从而巩固了我国的政治体系. 相似文献
15.
16.
17.
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民主形式,聚合民主与协商民主都宣称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仅仅依凭票决方式和多数原则汇聚个人偏好的聚合民主理路难免陷入公共利益表达失灵,而协商民主通过互惠性、责任性、包容性等民主原则,实现个人偏好的公共转换来满足公共利益.在公共利益的民主表达上,协商民主相较于聚合民主而言更具说服力.然而,协商民主并非万能的民主形式,它有着一定的适用范围,一旦超越限度则无法达成共识,但经过充分协商之后再来聚合个人偏好,将使公共决策更符合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8.
19.
理性是实践的基础,它在政治、行政领域表现为各种组织和制度.协商的产生和广泛应用源于从实践理性到交往理性、选择理性到有限理性的两种修正,从这两种修正中可以得出认识协商有效性的程序与结果两个维度.基于这两个维度,我国的协商实践可以分为决策型协商、解压型协商、告示型协商、谏言型协商四类.在统一框架内把握每类协商的特征和问题,是增强协商有效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长久以来,居民自治受制于原有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整体的发展相对缓慢,以行政化为导向的社区管理占据着主导地位,导致自治组织弱化、自治功能萎缩、自治制度空转。居民自治面临"成长的烦恼"和"制度的瓶颈"。不过,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自主空间增大,居民的参与意识增强,制度创新的实践增多,各地涌现出一大批以自治化为导向的社区改革,其中带有"协商民主"元素的居民自治实践最具有启发意义。追根溯源,这些实践是协商民主与居民自治相结合的最新产物,是居民自治遭遇困境后,在实践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结果,更是未来居民自治得以有效运转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