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提出来的一个伟大的战略构想,是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在当代的创造性运用,是人类社会由"虚幻的共同体"向"真正的共同体"的过渡阶段。因此,"自由人联合体"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价值取向。在根本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是"虚幻的共同体"的具体表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创造条件,是中国道路的世界性意义之所在。面对世界发展潮流,开放发展既可以发展壮大自己,又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宋建丽  曾晞 《东岳论丛》2019,40(3):162-168
当今世界全球性治理危机一方面集中地体现在资本主导的全球化弊端的全面爆发;另一方面反全球化(或逆全球化)浪潮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治理的难度。阿玛蒂亚·森和玛莎·努斯鲍姆以人类繁荣为宗旨,努力超越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二元对立,寻求一种将有尊严的人类生活包含在内的"能力路径",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但由于该方案没有涉及全球经济、权力等核心议题,从而存在一定的缺陷。人类命运共同体范式以马克思"类存在"哲学为理论落脚点,超越以往全球治理的"能力路径"以及其他方案中存在的固有的对立和藩篱,寻求多元基础上的互利共赢、对话协商,以实现人类社会的持久和平与整体繁荣。  相似文献   

4.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察大势、应变局、观未来的政治判断力。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中国共产党坚守马克思主义政党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与政党本身的先进性,科学把握国际国内局势关系的新变迁、主动遵循中国与世界发展历史的新进阶、与时俱进开辟指导思想抵御风险挑战的新境界。在准确把握变与不变、历史与当下、理论与现实的关系中,中国共产党以直面问题的分析研判能力、历史主动的把局定势能力和理论创新的自觉自为能力,提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判断准度、政治判断高度和政治判断深度。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继续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增强外交领域的政治主动,担起百年大党的使命与担当,彰显百年大党的胸怀与智慧。  相似文献   

5.
全球价值链是现代世界经济的核心,它是全球范围内价值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现代社会生产的灵魂。国际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全球价值链追逐世界范围内的剩余价值。全球价值链博弈的前提、主体、标的、规则、策略发生着历史性变迁。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通过构建合作演化博弈范式对全球价值链产生着深刻影响。在国际大变局背景下,中国需要培育和发展"先实力"与"和实力",推动世界生产、交往方式向更合理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6.
7.
普惠哲学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思想中的"反映"与"把握",是一种世界多样平等、人类共进共享共生与利益共同的共生普惠的价值理念。在哲学立场上,普惠哲学以人的逻辑超越资本的逻辑;在哲学理念上,以普惠价值超越普世价值;在思维方式上,以平等包容超越主体统治客体;在理论建构上,以普惠文明论超越西方中心论。就本质而言,普惠哲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集中体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理念、重大主张上,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对全球问题和人类困境的解答,其在哲学上的表达就是普惠哲学。  相似文献   

8.
9.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全球化的拓新.通过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内在联系以及对全球化历史进程的分阶段描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为指南推进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不但将成为未来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如何实现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大拓新,同时,也为促进全球化治理体系的变革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问题作出的创新性回答.当前,在国际形势和全球秩序变化、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等极不确定性的国内国际环境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迎来了全世界亟需谋求新发展的历史契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坚实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凝聚共识,求同存异,加深国际认同度;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增强国际公信度;开放包容,立足国情,提升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时代需要。全球相互依赖的日益深化和共同挑战的不断涌现,使越来越多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日益紧密地联系起来,由零和的生存竞争关系逐步走向正和的共生性关系,客观上成为某种自在的共同体。但由于历史和现实方面的分歧,"命运与共"尚未成为国际社会的强烈共识,更没有成为处理相互关系的普遍自觉,由此导致了日益严重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对此,国际社会需要从利益基础、制度保障和共同意识等方面入手,促进各国由一个自在的命运共同体逐步走向自为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刘彦辉 《北方论丛》2003,(1):125-128
单位犯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单位是我国刑事法律体系中与自然人并列的犯罪主体,单位犯罪的成立必须符合法律的明规定。正确界定单位犯罪的主体范围、主观罪过形式以及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才能准确把握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准确地对其定罪量刑,从而更有效地运用刑法武器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现代教育学和现代经济学的理论,论述“教育能否产业化以及如何产业化”等问题,认为教育服务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教育是一种产业,但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的特殊性;按照我国实际情况,当前只能逐步推进部分教育产业化。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其中,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这个理论的核心,是它追求的最高价值取向或最高理想目标。马克思考察社会发展进程的“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和“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互补的关系,它们统一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评价社会发展的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是统一使用的,但又是有所侧重的。他对第一、第二大社会形态的评价,重心在历史尺度,对第三大社会形态的评价,重心在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5.
面对我国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改革实践,道德建设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文章探讨了道德建设与物质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道德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道德与法制的关系以及道德的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等事关道德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蒙培元 《学术界》2005,(3):286-288
任文利博士的《心学的形上学问题探本》是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写成的一部耐人寻味的著作。这里所说的“问题”,既是新儒学即理学在其自身发展中所具有的问题,也是作者在不断追问中所呈现的问题。要使问题真正成为问题,必须深入到所研究的文本之中,以“洞然观火”的精神作一理论思考,并以今人的眼光,跨过时间的维度,使之呈现在今人面前。这样,本具的问题和呈现的问题既构成历史与现在的张力,同时又在作者的“叙述”和“言说”中得到了统一。因此,通读全书,既有鲜明的历史感,又有强烈的现实感,在问题意识的统领下,历史与现实走到一起了。这也许…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九大正式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既包含超越国家利益的全球价值观,也包含解决当下国际社会安全和发展难题的秩序理念。"人类共同价值"蕴含着基于中国与世界关系而建构的身份认同,并提出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的价值原则与"理想图景",其特征需要从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出发,进行认识和理解。国际政治文化是"人类共同价值"得以形成、巩固的根基,但理念所表达的意愿和观念是否具有现实性,需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政策和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影响与示范意义,取决于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体的崛起。  相似文献   

18.
本文立足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供求的矛盾现实,通过检视<物权法>、<担保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对于农地使用权制度设置的限制,总结试点地区农地融资地方立法的实践,梳理与探讨农地融资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即如何选择和规范农地融资运行的法律形式,以及如何通过立法来实现农地融资关系中最核心的风险规避与多边利益维护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工人阶级政党文明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工人阶级政党文明属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范畴 ,它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狭义上的工人阶级政党文明即指工人阶级政党主体文明或自身文明 ;广义上的工人阶级政党文明可分为主、客体两个方面。就其主体方面来说 ,包括政党意识文明、政党组织文明、政党制度文明与政党行为文明等方面。就其客体方面来看 ,包括工人阶级政党存在、发展与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等内容。工人阶级政党文明的特性可以从阶级性与容纳性之有机统一、政治性与调适性之有机统一、阶段性与连续性之有机统一、导向性与整合性之有机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之有机统一、稳定性与开放性之有机统一等几个角度理解。从工人阶级政党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环境、根本动力以及政党的本质、职能、意识、制度和监督等内容的研究入手 ,是认识和把握工人阶级政党文明的基本思路和内容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