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2.
禹建湘 《江海学刊》2020,(3):208-212
网络数码技术把虚拟与真实统一起来,网络文学是对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两个客体的"再现"。幻想类网络小说是基于对虚拟世界的理解与认知下的艺术表现,因网络虚拟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摹拟,使得网络小说具有现实情怀。随着AR等"增强真实"技术的出现,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逐步消融,在技术与文学自身规律的合力作用下,网络文学进行了现实题材的审美转向,其审美理想与现实情怀更加突显。  相似文献   

3.
我们目前处于一种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杂糅的“别现代”社会形态中,网络文学的叙事审美契合了这种语境,这种语境塑造了网络文学的叙事审美特征。在叙事上,网络文学构建了一个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同时共存、文明博弈的时空,不同文明既“对立冲突”又“和谐共谋”,体现出时间空间化的特点。在人物塑造上呈现英雄化倾向,且英雄形象体现出多样化、凡俗化的特点,体现出一种后现代娱乐性价值追求、现代个人主义张扬和前现代宗亲伦理观念和儒家基本道德复归的杂糅、复杂而折中的别现代价值导向。在审美体验上,以根植于前现代中国文化土壤的“乐感”文化为根基,借用前现代文化母题,采取后现代的表现手法,生成了“爽”的审美形态范畴。这一审美形态范畴与大众在别现代时期多元思想涌动、内在对立紧张的社会精神结构下的需求相应和,体现了超越阻滞和有限、追求自由和无限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学发展的同时会促进审美的发展,其积极的一面受到学界普遍的关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产生了负面效应。以现有的网络文学文本为研究对象,从审美张力退化和审美体验退化两个方面,就网络文学对当下审美发展产生的负面效应,进行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前玄幻类小说已成为网络小说的主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文类,其诞生、发展以及现状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研究的。目前,主流评论界对其的探讨批评才刚刚开始,本文描述了中国网络玄幻小说的历史与现状,对玄幻小说的发展流程作了一个大致梳理。  相似文献   

6.
虚拟时空的诗性彰显——玄幻小说的审美意蕴与人文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玄幻小说的兴盛成为社会上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玄幻小说以天马行空想象中的审美意蕴及怀旧情绪下对人文情怀的追寻获得了自身的本体性特征和存在的意义,而其想象和终极精神的建构使我们面对现代性社会时有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孙燕 《中州学刊》2012,(5):193-197
新世纪伊始,中国大片以影像奇观的类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并在第一个10年取得成效。然而,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上出现的大不敌小现象,表明中国大片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中国电影的审美生态正在经历重大转变,即从影像奇观向浪漫现实转变。这一审美转向伴随着新世纪以来电影产业化进程历时10年之久,到《失恋33天》终于得以爆发。《失恋33天》对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启示意义及其所引发的关于电影文化生态的美学思考是重大而深刻的。在内容为王、品质制胜的时代,靠视觉符码捕获观众的奇观电影正在遭遇发展的瓶颈,而以《失恋33天》为代表的富有创意的中小成本电影也许会为新世纪第二个10年的中国电影带来一片辉煌。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近些年来学者研究的热点,其研究由借鉴西方文化思想,转入对马克思主义原文本的再次解读,再转入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本位向人本位过渡的多重转折——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大众化的现实转向。学界逐渐摒弃了以文本互译来追溯和印证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的渊源关系的方式,转而直接运用德国古典哲学把握问题来展开哲学思维的路径对马克思哲学进行重新思考和阐释。这种转向再次深化和重构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其中,这种转向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式,即通过康德来阅读马克思的方式来决定马克思主义向人本位的转向趋势,重塑大众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9.
以原子为载体的线性书页构筑起人类知识文明的大厦,却以权力话语不断实施对知识理性的整饬和对文明形态的规约。由比特技术和虚拟空间构成的数字化网页,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多媒体性、迅捷性和大容量等特征,其所带来的文学生产方式、存在形态、传播和功能模式的变化,对以书页为载体的传统文学造成强大的冲击。书页与网页的博弈不只是媒介使然,也是文学历史转型在传媒变迁中的必然反应,我们应该借重从书页到网页媒介延伸的机遇,促使网络文学的观念审理和价值重建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文化命名,让新旧交替的"文学洗牌"获得一种意义重建的自信。  相似文献   

10.
文学审美在网络时代发生嬗变,并实现其价值重构.网络文学拓展了人类的审美视野,让文学审美走向平民化.网络文学对内心的直接、率直、毫无矫情的表达,体现出一种蓬勃的朝气与生命力,让文学真正成为一种愉快而自由的美的欣赏与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1.
杨明明 《浙江社会科学》2012,(2):121-125,159
世纪末俄罗斯社会的急剧转型极为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进程.面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挑战,有着深厚传统积淀的现实主义文学并未如某些批评家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而是勇敢而顽强地克服了自身的危机,完成了从封闭、机械、单调的艺术模式向灵活、开放、多变的艺术形态的过渡,在保持了传统思想维度的同时,沿着传统型、隐喻型、另类文学和后现实主义四个轨度开始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童庆炳 《学术研究》2000,4(1):105-112
新时期开始之际,文学理论的泛政治化泛哲学化是当时最为严重的问题,文学理论需要摆脱政治的附庸。“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收获之一,它不仅仅是对“政治工具”论的“冲击”,而是有建立理论基础价值的理论建树。作为较早提出这一理论的学者,本文作者较完整地阐述了“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的理论基础和原理的构成。  相似文献   

13.
朱水涌这个问题的提出,起码有两个方面的必要,一是探讨文学发展规律和道路的必要。文 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情结”,从“五四”文化先驱提出“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两个最重要文学社团关于“为人生”与“为艺术”的争论,到40年代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从建国初期开展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以及这之后的几场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争论,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重新呼唤回归“五四”文学传统而引发的重要的现实主义的理论争鸣,文学与现实的问题一直纠缠着中国文学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可以说,百…  相似文献   

14.
科学知识社会学把社会结构、社会利益、人类技能等都视为科学的组成部份,并且分析了这些要素与科学之间极具建设性意义的结合和作用.围绕单一的一社会利益"形成全方位地说明科学,其最终的理论结果是用"社会实在论"取代"自然实在论",落得个实在论"两极相通",成为后实证科学哲学批判的靶子.表征主义的科学观是科学的社会建构理论的问题和困境产生的基础.摆脱困境的出路在于走向操作语言的科学实践观.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我国文艺理论界流行的“审美意识形态”概念的缺陷,提出“审美视域中的意识形态”概念,从意识形态的语言符号性这一逻辑起点入手,从逻辑关系、功能和存在方式三方面梳理意识形态和“审美视域中的意识形态”的相关性。认为这种理解是准确把握文艺理论与美学中的意识形态观念和理解意识形态的符号形式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审美生存:庄子思想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庄子生活的时代,"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们以有用作为衡量世界的惟一尺度,人与世界仅仅表现为物质上的利害关系。庄子以"无用之用"反对世人的"有用之用",以审美人性之大用反对以实用为大用的知识观、道德观和艺术观,以"无用"还原世界本真的美,在人与世界单纯的实用关系之外,开出审美生存的新天地,其审美生存的思想对于当今的人文反思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生态文学写作广泛采用神秘叙事的手法.神秘叙事普遍将生态失衡与人性恶化相联系,试图通过凸显动物的灵性与智慧改变现代性框架中人类与自然分居主客体的模式,但却陷入了生态保护深层理论基础上存在着的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重大分歧.这种分歧使生态文学的神秘叙事立场暧昧,它既丧失了逻辑上自圆其说的能力,又存在着美学建构上的诸如象征寓意淡化、美感低俗等诸多缺陷,成为一种尴尬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8.
任何历史表述都存在叙事问题,即从特定的认识论、审美和道德结构来表述对历史的理解。叙事问题也即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科学,它坚持现实与理论之间的辩证法,并因此保持对自身意识的自我批判,从而借由历史叙述与研究方法之间的张力通往历史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叙事问题的解决方案,亦应构成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反思的基本依据。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进行检讨,需要从学科、理论和现实取向三个方面审理我们对这一历史进行表述的传统模式,从叙事角度提高我们的方法论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9.
叔本华通过重新理解康德和柏拉图的哲学 ,批评其两个世界的划分而转向印度教的“梵我合一” ,从而从基督教转向东方宗教和直觉主义。其意义在于打破了东西方宗教的隔离 ,推动了西方哲学和宗教向东方宗教的交汇。东西方哲学和宗教都应该克服各自的局限 ,为全球时代的哲学重建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李明 《北方论丛》2011,(5):33-37
半个世纪以来,北欧汉学在研究内容、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均已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北欧汉学研究表现出从古典到现代、从单一到多元转向的特点。这种转向既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汉学研究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体现。汉学备受关注,与中国世界地位的日益提升紧密相连,北欧汉学的发展趋向正是整个西方汉学研究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