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研究开发的法律风险管理方面,应重视制度构建、技术档案管理、保密控制和建立预防机制.合作创新中同样存在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的问题.企业合作创新中的知识产权风险可以从创新主体、创新行为等方面分析.企业也需要建构合作创新中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2.
中国宏观政策的调整和规范性措施的相继出台对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中的中小企业影响较大;企业经营成本的加大使得一些外商投资企业陷入困境;外商投资企业的非正常撤离与中国的外商投资法律、法规不健全或缺失亦有较大关系;跨国债权追讨及惩治机制难以实施。调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既要立足于内资的发展,又要便于外资的有序开展;建立统一的外商投资企业法,使外商的投资行为真正走向法制化轨道;建立科学、有效的外商投资法律风险预防机制、监督机制和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司法责任追究的国内法和国际法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深入推进为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布局优化创造了机遇和条件。目前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整体规模仍然偏小,但已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对东盟直接投资,对外投资企业会面临来自东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多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应制定差异化、针对性投资策略,重点对新加坡开展技术导向型投资,对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开展市场导向型投资,对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开展产能转移型投资,对东盟各国开展重点领域的资源合作型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在此思路下,本文提出建立投资协调机构和投资合作机制、加快《投资协议》升级谈判、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功能创新、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和范围、完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加强对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防控和动态监管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6,(4):187-192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海外投资利益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呈现出投资地域和投资产业风险高,企业国际投资经验少、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等特点。尽管我国政府在制度、机构建设,投资服务、人员安全等方面保护海外投资利益,但仍然存在应进一步明确海外投资战略规划、海外投资法律制度残缺、保护主体单一、政府和企业缺乏有效配合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6,(5):68-75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对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有着极大需求,巨大的资金缺口成为主要问题。利用PPP项目可以丰富投资主体,吸引更多资本。随着我国走出去步幅增大,走出去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对国内外PPP案例分析后,从中识别出政治风险、低效率风险、公益性风险和收益风险四大风险。提出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PPP模型风险规避的路径选择:要建立两种机制,即多方共同监督机制和立体风险规避机制,并辅助以规范的合同管理。以期通过这三种途径来最小化PPP模式风险,推动政府和企业合作,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相似文献   

6.
“走出去”战略下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法律防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智  刘程 《湖南社会科学》2004,11(3):172-174
本文分析了我国海外投资政治风险法律防范的必要性,论述了"走出去"战略下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法律防范机制,指出应该有效发挥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防范政治风险的应有功能,加强国家间海外投资保险机构的合作,积极发挥双边投资保护条约和充分利用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和ICSID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我国与东盟各国有关知识产权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影响双方交流与合作的知识产权博弈也日趋激烈.为了达到博弈双赢目标,双方应重视知识产权博弈战略的选择,建立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对话机制,最终实现"统一的知识产权法"的法律体系;重视知识产权博弈策略的运用,鼓励争端双方采取调解协商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同时,我国企业应加强自身知识产权的建设,占据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博弈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IT业的崛起,国际风险资本加快进入我国.发达国家的风险资本对我国越来越感兴趣,已经签署了多个向以长三角、珠三角、北京等地为重要目标的高科技企业投资的大型项目.显然,风险资本也希望赶上中国经济腾飞的大潮.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中非合作论坛作为中国倡导建立的最重要的区域间集体对话与合作机制,以政府主导、发展导向、协商决策、注重开放性和主权原则等核心特征,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区域间合作"中国模式".它通过规范构建、利益共享、设置议题、权力平衡等独特的效用,既有助于中国实现"和谐世界"的外交目标,也推动着世界多极化进程.构建中的这种区域间合作"中国模式"有优势也有不足,更具制度化合作应是其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应当遵循能源安全、和平解决争端、非歧视以及过境自由和无害通过的国际法原则;直接投资模式和产品分成协议是双方合作的主要法律形式;国际条约、政府间协议及企业间协议、资源国的国内法以及国际惯例构成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能源合作的法律依据;要避免或解决能源争议,必须对争议的类型、原因、解决争议所适用的法律以及解决争议的方式进行梳理和剖析.  相似文献   

11.
“两课”教育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教育重任 ,“知”“行”统一是“两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学的突出特点。“行”重于“知” ,“身教”胜于“言传”在“两课”教育中尤为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2.
贾兵强 《殷都学刊》2011,32(1):154-156
楚国农业生产方式是楚国农业科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术界对其的认识还没有达成广泛共识。文章利用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对"井衍沃"中"井"的涵义进行考释,研究表明"井衍沃"中"井"与凿井灌溉没有必然关系,不是楚国农业生产方式——井灌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3.
作为对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承接和延续,"新时期"文学"英雄悲剧"的叙事必然遭遇重构"个人"与"整体"关系的多重挑战;同时,与"受害者"和正剧英雄的形象相比,悲剧性"英雄"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人格建构要求."新时期"英雄悲剧的叙事不同程度地陷入叙事矛盾导致的文本困境,尖锐地暴露了个人自我的成长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两难处境,也预示了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落幕.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中审美化"与文艺学的"越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学理论这门学科曾经是文学研究领域的“显学” ,上个世纪 80年代那种众声喧哗、热闹非凡的局面至今令人神往。但是自上个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这个学科似乎渐渐沉寂下来 ,不仅不再出现以往那种层出不穷的热点话题 ,而且许多文学理论的研究者都纷纷转向 ,去研究其他问题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大众文化日益成为当前社会文化主流 ,“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日益明显 ,于是一种新的研究路向———文化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许多文学理论出身的学者都热衷于此。对于作为传统学科的文学理论 ,人们提出了种种质疑 ,甚而主张用文化研究取代文学理论者有之 ,宣称文学理论死亡者亦有之 ,于是文学理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针对这种情形 ,今年 5月 1 6日 ,在我国文艺学研究重镇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召开了题为“文学理论的界限”的研讨会 ,钱中文、童庆炳、杜书瀛、程正民、王一川、金元浦、陶东风、陈晓明、孟繁华、高建平、李春青、王志耕、陆扬、曹卫东、周均平等数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这次会议围绕“文学理论有没有边界”、“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冲击下文学和文学理论是否行将消亡”、“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的关系”以及“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等话题展开 ,讨论十分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新闻宣传、新闻传播的职业道德核心同样是以人为本.离开了以人为本,新闻宣传、新闻传播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基于此,我们一切新闻宣传、新闻传播活动都应以人为本,着眼于人,作用于人.而深入理解新闻传播以人为本的"人"的含义,是在新闻传播中践行以人为本根本要求的基础.从社会政治和新闻传播两个层面来看,新闻传播以人为本的"人"既是指"人民",又是指受者与传者的"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6.
尚烨 《阴山学刊》2005,18(5):73-77
《圣经》中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有关“罪”与“爱”的阐述既体现了宗教的神圣性,又对现实人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人性本恶出发,基督教认为人具有有限性,故需时时反省、忏悔。而耶稣被钉十字架,则表达了上帝时人的无尽之爱,俗人需以上帝为榜样,以博爱之心宽恕他人之过。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想”和“听”的视角探讨声乐学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意识形态研究中,把主导意识形态和主流意识形态等同替代、随意混用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了不少认识困惑。从学理上辨析主导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联系、区别及其表现形式,有利于深刻认识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危机,拓展意识形态建设空间,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毛庆 《江汉论坛》2006,2(12):113-116
西方悲剧概念和理论搬入我国已有上百年历史,这种搬入与我国固有的“悲”、“愤”艺术理论体系不合,且造成了我国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等学界概念的混乱,而混乱的原因又主要来自西方。因此,若要建立我国自己的与之相关的现代理论体系,就不能简单地将西方悲剧学说搬入完事,即便是由“搬入”进化为“引入”,经过了我们的咀嚼消化,它们也不适合作为基本的主干理论。要建立基本的主干理论,还得依靠我们自己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关系"概念是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过程中构建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微观社会研究模型与方法。近年来随着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渐次传入,有些学者常以"社会资本"概念来替代"关系"概念来分析研究当代中国微观社会的人际关系与文化现象,或在研究中混同使用这两个概念。本文经过多个学科视角分析后认为:虽然这两个概念之内涵有些许重叠之处,但鉴于其各自不同所指、外延与文化背景,所以在研究中不能相互替代、混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