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理论界》2015,(12)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错误思潮,在当下呈现出学术政治化、历史娱乐化等时代表征。在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历史虚无主义宣扬"告别革命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形成冲击;污名化党史国史,侵袭大学生对于中共执政合法性的政治认同;诋毁传统文化,腐蚀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研究表明,大学生迷惑于历史虚无主义,与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环境变迁影响密切关联,也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相对不足"密不可分。而历史虚无主义欺骗性、鼓动性的话语逻辑也相当程度上契合了大学生求新猎奇的认知心理特点,借助新媒体手段,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显得更加肆无忌惮。抵制和防范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2.
历史虚无主义从社会领域不断走向教育领域,严重影响处在"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导致价值危机,侵袭政治认同,致使信仰缺失,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重挑战.转型时期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复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力不足、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且具有求新猎奇心理、各种思想观点的网络传播等,是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的主要原因.当前高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消极影响的任务极为繁重,要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网络思政话语权构建、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着力提高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性,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3.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歪曲历史来否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借用微媒体的渠道,采用黑暗历史漂白化、神圣历史妖魔化、沉重历史娱乐化等方式来危害青年大学生。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基本问题分析法,有助于大学生理性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有助于大学生理性认识改革。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大学生必须笃信历史唯物主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信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根本,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功的基本经验。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是弘扬党史文化,其实现的基础是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并增强文化自信,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也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同时还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与时俱进""依法治国""修身养德""廉洁奉公""大同世界"等精华,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政治建设思想、经济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思想、社会建设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党的建设思想和外交思想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使其展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朱光亚 《阴山学刊》2020,(2):107-112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在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反教条主义与反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科学与民主内化于中国人思想血液的过程。然而,一种科学虚无主义的声音甚嚣尘上,他们打着复兴传统文化的旗号,反对科学、反对民主,其实质是反对马克思主义。今天,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结合在一起,我们才能真正解决古今中西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小云 《南方论刊》2022,(7):110-112
继承和创新红色记忆是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功能的重要前提。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铸魂育人的任务,增强大学生红色记忆的认同,有助于大学生准确把握规律,自觉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通过加强大学生对红色记忆的知、情、意、深、行,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深化对红色文化记忆的发扬,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大学生对国家认同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8.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网络隐性传播的主要表现有文字隐喻、影像隐喻、游戏隐喻等,具有鲜明的隐匿性、去中心化以及传播途径多样化等特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网络隐喻的实质是攫取网络市场资源,进行网络政治动员、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征服。为铸牢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网络传播的铜墙铁壁,就要大力推进唯物史观的网络教育,培养充满正能量的网络舆论领军人物,加强网络生态管控,以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网络中,历史虚无主义尽管受到了多数学者的批判和抵制,但依然存在,并可能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和认知,造成不良影响。历史虚无主义会消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民族自信心,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此,要通过增强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整体管控、贯彻和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等对策,达到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产生负面影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新变种,其相较于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出五大发展特征:核心观点的隐匿化、议题设置的生活化、内容呈现的碎片化、话语叙事的柔性化、传播方式的隐蔽化。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在遵循“虚构叙事-颠覆认知-虚无历史”“议题吸引-娱乐论证-曲意迎合”“控制信息流-精准化推送-价值观规训”三大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进行历史虚无主义渗透,其潜隐性、迷惑性和危害性更为凸显。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从预防先行、价值引领、教育跟进、制度保障等方面批判和抵制软性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