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三《易》首卦的宗教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有《连山》、《归藏》、《周易》三种 ,《周礼》云 :“太卜掌三《易》之法 ,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 ,其别则六十有四。”郑玄在《易赞·易论》中说得更加具体 :“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连山》者 ,象山之出云 ,连绵不绝 ;《归藏》者 ,象万物莫不归藏其中 ;《周易》者 ,言易道周普 ,无所不备。三易首卦分别是 :《连山》以艮卦为首 ,《归藏》以坤卦为首 ,《周易》以乾卦为首。艮指山 ,坤指地 ,乾指天。本文试从宗教的角度探讨三易首卦的宗教内涵。  一、易首卦之意义易卦作为具体…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通典·边防典》“吐火罗”条史料来源进行较详细的注释,并恢复了《西域图记》有关吐火罗国的一条佚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隋书·西域传》与《西域图记》的关系及《通典·边防典》“西戎”门的编纂特点。  相似文献   

3.
北宋王珪的《华阳集》至清代已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重新辑出,今所流传者即为此本,但此本误收现象严重,辑佚也很不完备。在劳格、栾云贵等人的基础之上,对《华阳集》中误收、重出、失收诗文加以综合考订,可以补入佚文九篇。从《华阳集》版本的历代流传状况来看,今所流传的辑佚本出现误收的原因,在于四库馆臣的辑佚疏漏,而非《永乐大典》的引文本身有讹误。  相似文献   

4.
华林甫 《江汉论坛》2012,(7):92-108
《隋书地理志考证》是杨守敬研治历代正史《地理志》诸多著作中成就最高的一种,作者归纳其成绩约有七个方面,即校补脱漏的州、郡、县;订正原文讹误;订正引用文献的讹误;校补脱漏、删除衍文;乙正倒文;纠正总管府为西魏所置之误;纠正政区置废时间之误。同时,作者对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做了较为详尽的学术检验,经过分析杨守敬以封爵补政区之例,发现清代以来至今大量存在以封爵来考证梁、陈、北齐、北周、隋代政区的现象,因此作者梳理了《隋书》里所有郡、县封爵与本郡本县沿革的对应关系,基本可以否定清代以来以封爵补政区的传统做法,因此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等书凡以封爵证明、校正、补充、纠谬政区沿革之处皆不足信。  相似文献   

5.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综合历代《史记》研究成果,汇集日本及中国学者对《史记》的一百多种注释,对版本、史实、人物、文字、词语等进行了全面考证,对前人未解释或者解释不详的部分加以重新阐释,《史记会注考证》成为《史记》研究史上的经典性著作,前人对其研究多注意所收张守节《史记正义》佚文的真伪问题,而对其校勘考证之功研究不够,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柏亚东 《兰州学刊》2007,(11):207-208
《文选》李善注大量引用扬雄《方言》,经考证发现,其中有14例是李善误将郭璞《方言注》或其他典籍作为《方言》而引用的.通过文献比较和分析,对这十四条引文的来源作了推断.  相似文献   

7.
《上党记》是现知山西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惜著者无考,书久已散佚,历代书目鲜有载录。清代章宗源在《隋书经籍志考证》里首次对《上党记》作了稽考[1]51;当代刘纬毅根据章氏指点的门径,结合自己的翻检,辑录了15条佚文[2],李裕民在《山西古方志辑佚》中辑录《上党记》佚文20条[3]381-383,后来刘纬毅  相似文献   

8.
《汉书·艺文志》著录之《虞初周说》探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虞初周说》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汉代小说家的代表作品。但只见于著录,未流传下来。称《周说》者,除《尚书》之《周书》和《逸周书》外,尚有唐宋人所引来历不明的所谓《周书》,而其内容或多解释性和知识性;或具传奇性和故事性之短篇。皆符合汉人对《虞初周说》的注释和方士小说的特点,故这些引文很可能就是《虞初周说》的佚文。  相似文献   

9.
《明史》为官修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也是正史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其本纪部分叙事简洁、准确,多为后来学者称道.但其纂修久历岁月,虽屡经编摩,其中的疏漏讹误仍亦难免.今据《明实录》、文集、奏疏等资料校读,考证,发现中华书局点校本之本纪部分仍有一些讹误,且多为纂修之时资料参稽不审所致.  相似文献   

10.
《四部丛刊续编》所收宋人晁说之集《嵩山文集》系影印曹溶之藏本,惜其为抄本,难免有讹误之处。而《四库全书荟要》所收晁说之集《景迂生集》虽同为抄本但因皇帝御览,有馆臣校勘,故抄写较精。今以《四部丛刊续编》本《嵩山文集》为底本,参校《四库全书荟要》本、《四库全书》本《景迂生集》,发现《嵩山文集》讹误之处34条,遂加考订,议其是非,以期略有补焉。  相似文献   

11.
迷失的路——论搜索引擎服务商在商标法上的注意义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搜索引擎服务商的目的是为消费者提供足够的信息.在对搜索引擎服务商课以注意义务时,应当从其目的出发进行考量.搜索引擎服务商,在提供广告服务时,无论从其能力还是从法理上,都没有审查广告主提供的广告内容是否侵害了他人商标权的实体性的注意义务.直接侵权、间接侵权和外部性都不足以构成对搜索引擎服务商课以责任的基础.规范搜索引擎服务商的行为不必通过扩大商标权的范围,经由行政措施可以达此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找回失落的政府公共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共性"概念在不同学科领域和话语体系中有不同的内涵.公共性作为讨论现代政府基本属性和目的追求的一种重要工具,主要是探讨政府在代行公民权力时,怎样最大程度地体现公民的共同意志和增进公民的共同福祉.具体地说,"政府公共性"是指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共需要、维护公共利益、实现公平正义而行使公共权力、承担公共责任、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塑造公民的公共精神.当下全球化浪潮和公共性危机、公共性缺失凸显了政府公共性研究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找回"丢失的传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学在中国恢复重建以来,社会学学科在研究规范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由于缺少知识整理的传统和习惯,致使当代中国的社会学发展没有与民国以来社会学的学科传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民国时期“社会学中国化”等传统学术思潮也由此成为一种“丢失的传统”,妨碍了我们对中国社会的深入认识。因此,社会学在中国欲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重建,就必须努力找回传统,激活传统,超越传统,实现学术自觉  相似文献   

15.
失地与失业: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状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期以来,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城市化的核心依旧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解决得好,城市化才能顺利进行,社会转型过程才能保持稳定.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将不断增加,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未来走势的一个战略问题.本文通过对28个省(市、区)的调查,分析了目前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失地与失业之间的逻辑联系、地区经济差异与失地农民就业的相关性.提出了化解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16.
陈美兰 《学术研究》2002,1(5):115-120
与五四以后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相比 ,“十七年文学”在面对现实的态度、艺术的运思方式、以及对生活的感知方式和形成的美感特征上 ,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从而使之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呈现了中国文学古典化的素质 ,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并最终成熟。把“十七年文学”放在20世纪文学进程中来考察 ,我们就会发现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进程并不是直线式或递进式的 ,而是迂回性的 ,具有自我律动的特点 ,这说明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 ,一种文学会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并不断强化特定历史文化所赋予它的审美特征 ;同时我们也会看到 ,“十七年文学”中的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并没有彻底消失 ,它仍然会在当前新的文学环境中得以存在。  相似文献   

17.
"迷惘的一代"文学体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和欧内司特·海明威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主义和尼采的权力意志主义之间存在着某种隐微关系.菲茨杰拉德小说中包蕴着深刻的叔本华哲学思想,而海明威小说则呈现出明显的尼采哲学的痕迹.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迷失与价值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引发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价值迷失,突出地表现为:价值标准的多元化;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腐朽价值观的侵蚀;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的失衡等等.针对这些迷失现象,文章剖析了其成因,试图通过培育价值理念、强化主导价值等手段来重塑转型期社会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价值观念失范"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观念失范是由于价值实践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的或缺、失调和不明晰化所造成的行为异动抑或无所适从的状态与倾向 ,在社会发展和演进中 ,它既发挥了推动社会变革的进步作用 ,也是导致人的社会行为失去价值依托与标准 ,使人的自我与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发生分离的渊薮 ,因此 ,必须在改革的实践中确立起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相统一的主导价值观念体系 ,以消解价值观念失范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杨飏 《学术研究》2007,1(8):134-139
早期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虽然以再现文学史真相,建立科学的文学史论述为己任,但由此所致却恰恰是泛政治化文学史话语对文学史真相的遮蔽。这一现象与20世纪50至70年代的当代文学史话语生产流程有关,其中作品的经典化、经典的本质化、本质阐述的权威化、本质阐释的权威泛化等环节对文学史真相均有遮蔽作用。一,由于经典化是各种权力综合作用下的合法化、主流化,经典化过程成为主流和共同体运用有限史料置换历史原生态的过程;二,对文学史本质规律的概括不但没有接近文学史真相,反而造成了历史话语对真相的遮蔽,使文学史论述沦为话语游戏;三,在本质阐述权威化的过程中,领袖的言论成了绝对真理,对文学史本质规律的阐释变成了对领袖言论的阐释;四,领袖的言论又不同程度地被不同代言人的言论所置换,最终导致文学史真相在本质阐释泛权威化的格局中进一步迷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