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假想游戏     
人生大概就是这样的游戏组成。一个年轻男子在楼梯上超过一个中年男子,奔上了月台,想跳进最近的门,但门却关上,火车无情地开动了。年轻男子很遗憾地咂了一下嘴,“哎呀,可惜了。”看上去很厚道的中年男子也这么说着靠过来。“是呀。”中年男子莞尔一笑,说道。“这个……下趟车是48分的。”他回头看看中年男子,“还有十多分钟。”  相似文献   

2.
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沈从文文坛沉寂四十年的因由:一是沈从文自身对政治的恐惧、厌恶,梦想远离政治,成为“超然的特立独行者”;二是沈从文先后与鲁迅、郭沫若、茅盾等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家有过几次针锋相对的文学论争,建国后,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把沈从文划向了对立面;三是解放初,文艺界对待沈从文,从文人、作家间的论争转向了政治上的对立面的批判,使沈从文彻底地从现代文学的文坛消失而转向了古代服饰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完美的男人     
那天的统计课讲的是“可能性”。教授说,当我们发现一个人或一件事有A或B的可能性时,概率比同时有A和B的可能性要大。然后他举了一个例子,“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试验。题目是,什么样的男子是最完美的。换句话说你们最想嫁给什么样的男子。来看看在多少男子里可以发现一个这样的人。”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所有的女生都很兴奋:“他要富有”;“一年至少挣10万”;“大概在30个男子里会有这么一个人”……同学们如此说。  相似文献   

4.
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孩子苦恼。他的孩子都已经十五六岁了,却一点男子气慨都没有。他去拜访一位禅师,请求这位禅师帮他训练孩子。禅师说:“你把孩子留在我这里三个月,这三个月你不能来看他。三个月后,我一定可以把你的孩子训练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相似文献   

5.
一个普通女人。却有着异于常人的“传奇”色彩:生一个女儿,却与两名男子结为“合法”夫妻,同时与另外4名男子谈恋爱……  相似文献   

6.
儿子的心愿     
有一天,一个男子下班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他很疲倦烦燥,到家后发现他那年仅5岁的儿子正在门口等他,这更增加了他的怒气。 “爸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那个男子回答。 “爸爸,你一小时挣多少钱?” “这与你无关。你怎么会问这个问题?”那男子生气地说。 “我只是想知道,你一小时挣多少钱?”小男孩恳求道。  相似文献   

7.
轻松一刻     
《社区》2005,(4):61-61
预兆英语六级考试前,阿杰为求个好兆头,早餐打算吃一根油条,两个鸡蛋,希望得一百分。谁知有一个鸡蛋是双黄,他思前想后,最终只吃了那个双黄蛋。成绩公布后,阿杰大叫:“真准!”众人一看:18分。模范丈夫一男子来到一个浴池,问售票的小姐:“女浴室里面人多吗?”那小姐白了他一眼,没理他。他以为小姐没听清楚,又问了一遍。那小姐狠狠地瞪了他一眼,骂了句:“流氓!”那男子听到后,很委屈地说道:“我说不妥,我老婆非要我问。”秘密商人:“今天你不要到隔壁那家商店去买东西。”妻子:“为什么?”商人:方才他们的老板把我的秤借去了。对比老王:“每次…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明确其思想与创作的“现代性”或“反现代性”却是沈从文研究的一大难题。从时间的角度以及沈从文的风景描写与“风景中的人”三个方面来看,沈从文具有“现代性”与“反现代性”并行的独特魅力。“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矛盾两极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形成了极强的艺术与思想张力,这种张力来自于艺术领域的不二法则——真实,也造就了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和耀眼。童庆炳先生倡导的“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可以作为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切实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一) “浮沉半世纪,生存近偶然。”沈从文对他的一生颇为感慨系之。然而作为小说家的沈从文的这种“浮沉”,却是很值得研究的。半个多世纪前,还是一个二十岁小伙子的沈从文,脱离了湘西旧军队,风尘仆仆来到北京城,用在故乡“读那本用人事写成的大书”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在饥寒交迫的窘境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桩近乎荒唐的网络裸聊敲诈案:一个名叫薛丽的年轻女白领,在网络上结识了一个名叫李志桐的已婚男子,在这个自称“老李”的已婚男子许诺离婚与她结婚的情况下,薛丽与“老李”开始了网恋,并单方面接受了“老李”进行裸聊的提议,而神秘的“老李”却始终没有现身。  相似文献   

11.
小说《日内瓦的费希尔“博士”》讲述了百万富翁费希尔“博士”经常举办豪华的、别出新裁的宴会,赴宴者全是城里的阔佬名人。每次宴会,他都先把来宾恣意戏弄、羞辱一通,然后赠给每人一份厚礼。 小说在第一章第一句就呈现给读者一个矛盾:“我”爱费希尔“博士”的女儿胜过爱世上任何一个女人,而恨费希尔“博士”超过世上任何一个人。“我”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与费希尔“博土”相差甚远,简直是两个极端,可“我”并非因愤世嫉俗感叹世上贫富不均而生恨,乃是因为费希尔“博士”的骄傲,对世人的蔑视和他的残忍。 通篇贯穿小说的主线是费希尔“博士”以上三个特征,它以“我”与费希尔”博士”三次会面前后的情节以及安娜—路易丝,费希尔“博士”唯一的女儿,费希尔“博士”周围的“癞蛤蟆”对费希尔“博士”截然不同的评价向读者一步步地揭开了费希尔“博士”的真面目。“我”与安娜—路易丝相爱而结婚这一线索为“我”与费希尔“博士”的第一次会面怍了铺垫。安娜—路易丝是个年轻、漂亮、聪颖的姑娘,还不到21岁,而“我”是一个断了一只手的50多岁的鳏夫,安娜—路易丝和“我”这一违反常理的爱情使读者看到了费希尔“博士”是怎样的一个父亲,也许她在寻找一个比费希尔“博土”有感情的父亲……当“我  相似文献   

12.
未来在心中     
三个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答:“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楼。”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我们正在建设一座新的城市。”十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他  相似文献   

13.
海外天地     
“养女真命苦!”在英国华人圈里,为女儿觅一如意郎君成了一件相当困难的事。英国好些华人家庭的女儿已到“不中留”的“拉警报”年龄,心急的父母十分害怕女儿找不到华裔丈夫。 周太太说,英国有些男子懒惰,而且极不负责任,她不敢把女儿嫁给他们。周太太的论断确实有些根据:华裔女子米莉嫁给了英国人,这名英国先生不喜欢东方口味,不愿在家中吃饭,而且常往西班牙跑,只晓得喝酒,生意全由米莉一个人张罗。两人最后只好“拜拜”。英国华裔女性  相似文献   

14.
<正> 一九八一年九月十日秦牧先生在《羊城晚报》上发表了一篇大文:《人和事小品》,共三则,第一则为:《海外的沈从文热》。在这一则里介绍了海外研究沈从文的种种盛况。他写道:“海外现在流行着一股沈从文热,欧美好些国家,风起云涌似的,有好些文学爱好者都在研究我国作家沈从文。在美国,有四人因研究沈从文获得博士学位,有三十多人获得硕士学位。哈佛大学有一个文学博士写了长达五百多页的有关研究沈从文的专著。在法国,巴黎大学甚至作出了这样的规定:凡是要投考‘终身中学中文教员’的,都要读四本中国文学书,其中必须有一本是沈从文写的”。接着秦先生还谈及了香  相似文献   

15.
仲茜 《山西老年》2014,(1):31-31
都说“积芥防饥,养儿防老”,可今年92岁的谢双燕和87岁的周树萍夫妇却为此感到失望。年轻时他们领养了一个女儿,可谁知待年老时,女儿却离家出走,不见踪影。如今,老两口一个中风偏瘫,一个腿脚不便,生活很艰难。幸而遇到热心邻居商月云,像女儿般照顾他们,还帮助老人完成心愿。老人很欣慰,激动地说:“终于有了依靠,日子好过多了。”  相似文献   

16.
轻松一刻     
《社区》2023,(16):64-64
再吵一架:周末,大李和妻子吵架了,到了中午看到妻子还没有做饭的意思,大李一赌气就对正在写作业的女儿说:“闺女,走,今天爸爸带你去外面吃大餐。”女儿闻言,很开心地随着大李出了门。大李请女儿吃了一顿豪华大餐,回家的路上女儿说:“爸爸,我想求你件事。”大李问:“什么事?”只听女儿支支吾吾地说:“要不下周末你再和我妈妈吵一架吧,我刚才看到另一家餐厅很不错,想下周去尝尝。”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反讽性构式“美得+PP”在语用上多用于对话语体,分布于对话中的回应性话轮中;语义上,该构式带有反讽意味;语法上,该构式中的PP限于第二、三人称代词.“美得+PP”构式是“美得+[PP+VP]”句式中“美得+PP”这个跨层组合习语化而来.在习语化过程中,源句式经历了补语的结构简化与语义主观化、结构关系的重新分析和使用环境的窄化过程,其习语化是由言语礼貌原则下的得体准则和慷慨准则促动的.  相似文献   

18.
邻家住着一位港客,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整天学国画、学写生、学素描,忙得不亦乐乎。笑问为时不晚?她指着身边的老母亲说:“与母亲比,我还年轻呢。” 这话很幽默在理:年轻是相对的。与青年人比,她年老了;与年长的比,她却年轻。  相似文献   

19.
“没有儿子”是寡居多年的李玉大妈的一块心病。但是,这样的想法随着两个女儿的长大也渐渐淡漠了,她看着如花似玉的两个女儿,又有了新的打算:给她们中间的一个招上门女婿。人家常说,嫁个女儿,拉回一个女婿;娶个媳妇,赔掉一个儿子。再说,要在一个家里过,还是女儿跟妈妈贴,可比那媳妇子好处。思来想去,她觉得这样的好事办得越早越好,便决定给大女儿李丽招亲,好让女婿顶起家里塌了的那半边天。 果然不出所料,女婿王文进门后,对李玉老人孝敬有加,小两口也十分恩爱。婚后的第三年,李丽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下,大妈整天乐呵呵地,嘴也合不上了。但是,在给孩子的取名问题上,闹出矛盾来了,大妈说:“你是我家招女婿,孩子当然得姓李。”女婿说:“儿子姓父亲的姓,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这个时候,李丽对丈夫  相似文献   

20.
《公莫舞》有一男一女两个人物:男子就是歌词中的“客”,其身份为“使君”;女子很可能是一位舞女歌妓。男女之间不是真正的夫妻,而是“露水夫妻”。《公莫舞》的主题是男子要出行三年,女子为之送行,歌舞表现了二人难舍难分、两情依依的送别情状。《公莫舞》虽然由两个人物表演,但其体制仍然是歌舞,而不是歌舞剧。赵逵夫先生把是否为代言体作为判定《公莫舞》的体制的标准,在学理上是说不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