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传统社会以家庭为主的社会保障功能的局限性日益显现。现代社会的社会分工致使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显得尤为必要,这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农村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通过对当前农村社会缺失保障所带来的困境进行探讨,分析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找到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社会保障一词是"舶来品",自20世纪80年代在大陆学术界逐步流行起来.近年来,从事社会保障研究的人员越来越多,社会保障学也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但社会保障活动实际上是人类社会一个十分古老的问题,中国在古代漫长的农业时代,救灾济贫、施舍孤苦等传统社会保障实践活动就史不绝书;近代以后,随着工业化的启动和发展,中国社会开始步入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传统的社会保障模式也随之开始向现代转换.当今学术界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史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不多,而对于近代中国的社会保障问题,更是很少有人问津.  相似文献   

3.
宋士云 《江汉论坛》2007,(9):129-133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即土地保障 国家救助模式→集体保障 国家救助模式→土地保障 国家、社区扶助 现代社会保障试点模式.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过程中,不管是哪一种模式,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始终发挥着无以替代的作用,这可视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而国家对农村制度供给责任和其"暴力潜能"不足,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缓慢、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和不到位的重要原因.因此,积极改善制度环境,强化政府职能、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加强制度规范化建设,才能真正促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滞后问题日益严重,已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在目前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格局下,必须从结构转换、目标选取和机制转变等角度,研究分析农村新型社会保障建构原则、体系分类和制度定性等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5.
鲁涛 《云梦学刊》2012,33(3):151-151
刘峰撰写的《新时期农村社会保障改革研究》由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著者在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翔实的考证和精密的分析,得出了较多新的观点和见解,为新时期农村社会保障改革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首先分析了新时期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在回顾国内外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基础上。提出改变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边缘地位,应当明确政府责任、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机构。然后从农村社会保障的现实困境入手,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农村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路径选择。第四到第八章是第二部分,也是全书的主体部分,它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为重要内容,以资金来源的法律保障为突破口,以湖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研究案例,提出建设中国特色农村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具体对策。第九章是全书的第三部分。展望了通过立法实现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的战略步骤。著者情系农民、心系民生,纵论古今、博采众长,既立足国情、又展望未来,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改革提出了理论的研究框架和实践的运作路径  相似文献   

6.
农村社会保障主要制度及政府责任认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俊哲 《中州学刊》2006,(5):125-128
农村社会保障同样是通过立法由社会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保证基本生活的经济帮助和服务。参考国外实践和我国的探索,文章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及主要内容进行了认定,根据社会发展、民众愿望和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对“农保”主要制度的推进进行了研究,并明确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政府及财力支持责任。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处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程的后端,直接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的客观要求,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比较低下;广大农村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农村经济市场化和农业生产社会化,不仅在客观上要求农民养老社会化,而且为实现农民养老社会化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三个来源体现于每个农民领取的养老金中,是农村养老保险社会性的集中表现,也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局部到全面覆盖、从偏重城市到城乡统筹的发展历程,但总体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单一、滞后,加上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忽视,使得土地保障成为广大农民的自发保障模式.这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基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体系化、公正化要求,强化农村土地物权保护,设计合理的农村地权制度以支撑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未来制度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丁凤楚 《社会科学》2006,2(7):146-151
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现代高度风险的社会后,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从过错责任到无过错责任演变。与此相应,责任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出现,也反应出了事故损失承担出现了社会化的趋势。这个过程实现了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上的“自己责任”到“群体责任”转变,体现了民法背后的社会伦理观念已经从矫正正义向分配正义的过渡。  相似文献   

10.
城市农民工问题调查与政策思考——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对西安市农民工问题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农民工工资拖欠严重、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社会歧视与社会保障缺失等突出问题.为了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政府应该从改革户籍制度、推进农民工向"新市民"转变、加快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两个方面进行政策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农村治安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农民上访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偷盗抢劫等刑事案件发案率居高不下,非法宗教活动屡禁不止等。从根源上说,这是社会转型期难以避免的,传统的农村熟人社会下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普遍信任、村规民约及相互交往和组织参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淡化,而这些恰恰是作为社会稳定基础的农村社会资本的重要部分。因此,改善农村治安状况关键在于重构传统农村社会资本并积极培育和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农村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现代化"理念的形成及内涵流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阎书钦 《河北学刊》2005,25(1):187-193
早于2D世纪50年代西方学术界全面阐述现代化理论约二十年,中国知识界即于30年代阐述了自己的现代化理念。这种现代化理念,成为三四十年代他们设计中国发展路向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点。"现代化"概念,由中西文化讨论中的"西化"概念引申而来。它被知识界广泛使用,实际上要早于1933年7月《申报月刊》所组织的现代化讨论。由"西化"转变为"现代化",意味着文化认识坐标由"中"与"西"的地城坐标向"中古"与"现代"的时代坐标的转换。三四十年代,"现代化"内涵也有一个由空泛的文化问题向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等社会经济问题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杨黔云 《学术探索》2005,8(4):53-57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至今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已在许多国家广泛建立。日本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二战后开始大规模地建立,经过四五十年的发展,已趋于完善。影响日本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仍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几方面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4.
英国医疗保障制度变迁及其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代意义上的医疗保障是工业社会转型的产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医疗保障是由国家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疾病医疗、健康关怀提供必要的保障,使国民能够积极应对疾病风险,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它在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始终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断裂与弥合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社会转型和向市场经济体制快速过渡的过程中,我国出现大规模的弱势群体,这需要重构社会保障制度。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和重建中目标过度偏向为经济体制改革配套服务,这使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呈断裂状态。本文从建立整合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角度,指出弥合上述断裂的必要性。在农村建立与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城市则要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民本目标,从而建立相应的社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社会焦虑的成因与缓解之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忠民 《河北学刊》2012,(1):110-114
如今,社会焦虑现象几乎弥漫在整个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已成为当今中国一个比较明显的时代标志。产生社会焦虑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经济整体利益结构正在发生全方位、大幅度而且是急剧的调整;社会风险因素的空前增加;许多社会成员信仰的丢失;社会缺乏正常的秩序和规则体系。社会焦虑会造成大面积的社会负面效应:社会焦虑会引发许多越轨行为;社会焦虑会加重人们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心理和相应的短期化行为;社会焦虑会催生某些有害的群体行为。就社会焦虑现象的缓解而言,至少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打造公正合理的规则体系;建立一个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7.
事业单位改制中社会保障政策衔接和配套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解决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存在的退休待遇差问题。退休待遇差问题来源于我国碎片化的社保制度。碎片化社保制度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同时碎片化社保制度导致政府财政压力增大、阻碍劳动力流动、影响社会和谐。因此,解决待遇差的关键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在此基础上发展职业年金。  相似文献   

18.
论近代中国行业组织制度功能的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近代中国行会到同业公会制度变迁历程的完成,行业组织的制度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化,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在组织功能上,行业组织从行会制度下按习惯与习俗运行为主转向同业公会制度下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运行,社会功能方面实现了由传统的伦理道德取向向资本主义理性功利取向的转变,经济上则完成了由非资本主义向资本主义功能的转化,政治上从传统社会中的“在商言商”向工商社会里的“在商亦言政”过渡。尽管还带有某些传统痕迹,但制度功能的转化,总体上有利于行业组织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和减震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依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加剧.单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无法应对各种频发的社会风险,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被提上日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建立真正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贫困问题由来已久,它与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运用社会保障学这一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社会科学来分析贫困问题,为理解"贫困"的概念与成因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同时可以借助社会保障学来分析社会保障在缓解、预防贫困方面的重大作用以及社会保障与"贫困陷阱"的关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与分析,有助于认识社会保障在应对贫困问题方面的积极作用及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为我国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保障的缓解及预防贫困的作用,同时避免"贫困陷阱"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