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我国首届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2月5日至9日在山东济南举行。这次会议是由山东大学哲学系《周易》研究室发起筹备,由山东大学主办。近200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与会者在“《周易》与中国文化”的总题目下,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现将讨论情况概述如下。一、《周易》与中外文化《周易》在中华民族心理素质和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它不仅对中国的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宗教伦理以及天文历法、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周易》是一部了不起的书。先秦古籍中,大概没有比《周易》更古奥奇特、更复杂丰富,同时也没有比《周易》更难理解、更易被曲解的了。 《周易》是我国哲学思维发展的起点,其中的菁华可说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可惜因为它曾作为卜筮之书,披上了神学的外衣,而历代易学家又多从唯心主义方面肆意歪曲或借题发挥,由于这层层迷雾的笼罩,使后人很难认识其“庐山真面目”。 解放后,我国一些学者以马列主义作指导,对《周易》进行了新的研究,使易学获得不  相似文献   

3.
近年,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哲学经典——《周易》,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在多学科的领域里对其进行广泛的探讨,已成为国际性的《周易》热。两千多年来,以象数、义理为主干的《周易》之学,留下了许许多多学者的潜心论著。《易》学研究,发展至本世纪,又出现了一个新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在于:从新的历史学角度、用新的理论方法,对《周易》进行了关于起源、名义、流派及其内容性质的多方考述辨析。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汇要性的总结,是学术界盼望已久的事。现在,由著  相似文献   

4.
《周易》历史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历史观研究谭德贵关于《周易》一书的性质,目前学术界主要有四种看法:1.卜筮的、哲学的、科学的、历史的从《易经》的产生来看,它是周人在继承前人卜筮方法并加以改造的条件下,对一切军国大事长期占卜的历史记录,在这个意义上讲,“易本卜筮之书”(朱熹)...  相似文献   

5.
《周易外传》是王夫之的重要哲学著作。在这一著作中,王夫之继承中国思想史上深远的唯物主义传统,对过去毒害中国人民几百年的统治思想--宋明道学唯心主义,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发展了中国唯物主义哲学。更重要的是在《周易外传》中,王夫之借用《周易》的体系和思想资料,大大地发展和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周易外传》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哲学著作中辩证法思想的宝库。在《周易外传》中,战斗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得到了紧密的结合。在这一著作中,王夫之将中国唯物主义哲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唐明邦 《殷都学刊》2003,(1):110-110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历来有着重要的地位。《周易》诞生于安阳里 ,不止安阳人引以自豪 ,海内外学者络绎不绝赴里朝圣 ,无不钦羡。《周易》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 ,30 0 0年来 ,不断受到尊崇。研究《周易》的著作多达五、六千种 ,中国其他文化典籍望尘莫及。殷周之际出现的《周易》只有经文 ,仅是一部占卜之书。王公大臣及平民百姓 ,往往利用它来占筮决疑 ,作为重大抉择的参考。春秋末年 ,相传孔子对《周易》作了新的诠解 ,出现“十翼”(即《易传》) ,深刻地阐发了《周易》的哲学思想及其多方面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冠居“群经”之首的《周易》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曾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至今仍有着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挖掘《周易》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构筑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进而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一、《周易》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任何一个文明民族都有其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反映社会要求,维系民族生存,推动民族前进的内在精神。简言…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与西方的上古文化遗产稍一比较,你就会发现:在西方,从古希腊时代起,其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史学、科学、文学、美学等就已经界线分明,并沿着各自独立的道路发展,可是在我国上古时期,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却往往混杂交织在一起,很难截然分开。在这方面,《周易》可说是一个典型。《周易》分经、传两部分。一般认为:《易经》约编纂于三千年前的殷周之际,而《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周易》最初虽系卜筮之书,但历代有识之士都是“取其义不取其占”,把它当作一部哲学著作,但它同时又包含历史、伦理、宗教、科学、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我们今天完全可以采取苏轼提出的“八面受敌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对它进行研究。鲁迅先生曾指  相似文献   

9.
周易简单性原则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性原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在中国,这个原则是由《周易》首次提出的,它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周易》简单性世界观被历代哲学家普遍接受;执简御繁成为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追求真理的明白易懂是众多哲学家共同的信念;文辞简约成为古代中国哲学的表述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周易》与中国传统造物相关联的设计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探析,认为《周易》不仅是充满哲学意味的思想著作,同时也包含着精深的设计与造物思想。在简要概略历代关于《周易》及其设计思想研究状况的基础上对《周易》的设计思想进行了初步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周易》是一部哲学著作。它所反映的社会面非常广泛,内容极为丰富,凡哲学、历史、文学、战争、天文、农业、畜牧、渔猎、星占、祭祀、婚姻、居室、衣物、饮食、习俗无不涉及。可以说,这部书是一部综括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闻一多先生在《周易类纂》中说:要“以钩稽古代社会史料之目的解《周易》。”这话是极为正确的。但是,《周易》被掌握在筮人手中之后,解释其含义的权力,也就完全归属于太卜了。从《左传》中的筮例看,此时的《周易》,只具有替君主解释疑难的作用。这部书落到儒家手中之后,儒家学者又将他们的义理渗入于书中。因此,使这部书变成了一部政治教化的经典,所以《易系辞传》中说:“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平时研究它的义理,有事应用它的筮法,将义理筮法同样看待)。到了战国时代,对《周易》的认识又有了改变。例如荀卿在《荀子·大略》篇中说:“善为易者不占。”由此可以看出,荀卿是重视义理而轻视筮法的。进入汉代之后,象数和谶纬思想又渗入了《周易》,使《周易》这部书的面目,  相似文献   

12.
陈东成 《云梦学刊》2014,(1):139-144
《周易》是一部蕴藏无穷智慧的宝典,拥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善、公、实、全”四大翻译批评原则就是依据《周易》的哲学思想提出的,这是从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翻译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河图新探     
《周易》是一部伟大的哲学巨著,成书于殷周.《内经》是中医的奠基,成书年代与《周易》较近,深受《周易》的影响,《周易》的许多哲理、易理都渗入《内经》.河图洛书是《周易》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与《内经》中的脏象学说的关系尤为密切.探讨河图洛书的奥义,对于认识《内经》理论的渊源也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试就河图的数字排列,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为了使中国哲学起源的研究从一个更开阔的视野达到更深入的体味与把握,引进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运用宗教人类学和哲学人类学对中国古代哲学发端的探讨中提出如下见解:从夏商的敬畏天命到《周易》的天人合一,中华远古文化清晰而典型地呈现了“哲学起源于宗教”这一发展轨迹。勾勒和分析这一轨迹,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追踪厘清中国古代哲学的来龙渊薮及特质,并可为远古文化进化的深层机制的研究开辟新的视角,引发新的思索。  相似文献   

15.
第三节《周易》中神秘主义的辩证法阴阳对立的古代两点论产生以后,在《周易》中得到了发展,不过是以神秘主义的形式出现的。在古代的经典中,《周易》是一部相当难懂的书,不仅文字难读,更突出的是它的思想内容深藏在神秘的浓雾里,使人们比较难于揭示出来。因此,在讲到它的朴素辩证法内容之前,有必要简要地考察一下龟卜术衰落的原因和《周易》兴起的由来。恩格斯曾经指出:在古代世界,“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从五湖四海来到《周易》的发祥地——中国古都安阳,参加《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大家在当前掀起的“《周易》热”中非常感兴趣的,同时亦充分反映了海内外同仁对弘扬《周易》文化的心情和愿望。“《周易》热”的兴起,使《周易》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说明它有十分广泛的学术价值。海内外“《周易》热”的兴起,为我们再次全面认识《周易》文化价值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许多群众中,《周易》的文化价值受到不同程度的歪曲,尤其是在不少青年人中对《周易》科学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当然这不能完全怪他们,我们从事研究《周易》的学界同仁,亦有一定的责任,没有向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充分宣传《周易》的文化内涵。当然,《周易》是一部什么书,它的文化价值是什么?并非三言两语能讲清,但对此我只能予以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7.
《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被人们视为重要的典籍,其流传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以后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一直被尊奉为神圣的经典,其影响之深远,在世界历史上是少见的。从汉朝开始,由于儒家经学的确立和发展,《周易》列为五经之首,对它的研究,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易学。易学同《周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周易》即《易经》,是周人占筮记录的系统化,古人依据其中的卦象和卦爻辞推断人事吉凶。易学则是对《周易》所作的种种解释,并通过解释,形成一套理论体系。易学有自己的历史,如果从春秋时期的易说算起,已有两千多年,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形成了许多流派,其内容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从而使《周易》这部古老的占筮典籍得以长期地流传下去。这对我国古代的哲学、宗教、科学、文学艺术以及政治和伦理生活都起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五年二月十六日,广东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与《羊城晚报》理论学术部、《学术研究》、《开拓者》编辑部联合邀请十多位青年哲学工作者,着重座谈了哲学研究如何更好地为改革服务的问题。参加会议的同志认为,改革不仅是当代中国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之一,也是世界性的潮流。改革的伟大实践,给哲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既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大显身手,又使它得到更大的发展。然而,正如许多同志指出的,当前我国的哲学研究与改革的形势很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哲学内  相似文献   

19.
略论《周易》的文献价值和研究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又称《易》或《易经》,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文献之一,其本经部分的产生年代当与殷代甲骨卜辞和《尚书》中较早的文字相彼此,距今已约三千多年了.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周易》不仅以其玄奥难懂、聚讼难决著称,同时也以其丰富的涵蕴和无穷的意味而特别深广地影响着我国后世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学术,甚至在国外学术界也有相当的影响.的确.《周易》这部书不论从哲学、政治学、史学、法学、社会伦理、宗教、军事、思维逻辑、天文历法、数理、婚姻民俗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看都有其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在许多方面代表和显示着我国古代源远流长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是我国上古先民遗留给我们的一份重要、珍贵的文化遗产.正因为如此,《周易》这部书才吸引了历代众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然而也唯其具有玄奥神秘的性质而最容易被人附会、曲解和利用,故自战国后期和秦汉以还,这部书的实际内容又被历史上一些各式各样的所谓《易》学家弄得面目全非,几乎很难使人认识它的起初面貌和实际价值了.尤可怪者,是《易》学研究中的这些弊端虽已经宋代欧阳修、郑樵、朱熹、李光、杨万里,明代黄宗羲、黄宗炎、胡渭,清代焦循、崔述和近人顾颉刚、冯友兰、钱穆、李静池、余永梁、高亨等多所批判指陈,可是仍有一些沽  相似文献   

20.
《周易》是一部古老的筮书,然而它更是一部系统的人格理论著作,因为该书在向问卦者预示吉凶祸福的同时,还告诫他们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解决问题方面应取何种人格、应遵循何种行为方式,《周易》的这个性质,《周易大传·系辞下》曾以“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的精要论说加以归纳,即认为只要按《周易》卦爻辞的旨意去行事,去调节自己的言行,就能事事如意,无不符合人生的准则,就能成为他人仿效的榜样.《周易》的人格理论是极其丰富的,它是众多的作《易》者对自己、他人及华夏先辈处世准则、人生经验的系统总结.本文所论,仅是这些丰富内容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