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4 毫秒
1.
《民族论坛》2007,(10):63-63
<正>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称呼,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广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其中位于云南西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由云南、贵州、四川彝族知名学者集体编纂的《北京现存彝族历史文献的部分书目》已经刊印发行。该目录收录了北京图书馆、民族文化宫、中央民族学院三个单位保存的彝文典籍659部。这些典籍几乎全是明清两代的手抄本和木刻本,其中还有彝族人民作为珍贵礼品献给毛主席的。彝族历史悠久,是我国西南众多民族中具有本民族文字的仅有的几个民族之一。彝文又称爨文,罗罗文,是历史较久的民族文字之一。有的学者认为《后汉书》白狼五歌的原  相似文献   

3.
梯田文化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勇敢、富有创造精神的云南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极大地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这其中云南少数民族群众创造的梯田文化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笔。云南少数民族开垦梯田的历史十分悠久。古书《蛮书》中就有记载说:“蛮治山田,殊为精好”、“浇田皆用源泉,水旱无损”。《南诏德化碑》中也记载有“遏塞流潦,高原为稻黍之田”的种稻历史。云南的哈尼族、白族、彝族、傣族、苗族等兄弟民族,在开垦建造梯田方面积累了十分…  相似文献   

4.
世居云南中部无量山区和哀牢山区的彝族人家,过去曾被称为“土家人”,意为土著民族,实为彝族的一个支系,其衣着、习俗及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有两个,一是民族独立,二是近代化。本文从“近代化”的角度出发,以民国时期云南政坛上出现的彝族官僚群体为切入点,集中考察了清初“改土归流”以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滇川黔边(主要指今云南省昭通地区及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族社会的发展历程。认为,“改土归流”和咸同年间各族人民大起义是滇川黔边彝族历史发展的两大转折点,彝族人民通过自身的调整、努力和发展,为民国年间彝族官僚群体的崛起准备了政治、经济和人才条件。彝族官僚群体崛起后,又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促进了本地区彝族社会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彝族社会的近代化。以此为基础,本文就中国近代民族史的研究理论提出了“边疆民族型”近代化模式的概念。其内涵主要表现为“近代化”潮流影响下中国边疆地区各民族人民朝向资本主义工业化、民主化方向的种种努力,及与此相关的观念转换、习俗变迁、文化进步、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6.
段吉福  刘英 《民族学刊》2022,13(2):105-117, 144
彝族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与其民族精神、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等有密切关系,更与儒学的影响、彝族对儒学的自觉选择有密切联系。儒学在彝族中的传播、影响历史久远,儒学与彝族哲学思想文化的关系具有阶段性演进的特点。彝族哲学思想一方面是彝族先民基于自身社会生产力水平、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的结晶,因而深深烙下了彝族鲜明的印记;但另一方面,在彝族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儒学与彝族哲学思想交融激荡,彝族对儒学的文化价值的认同及民族间哲学和思想文化的输入交融,提升了彝族哲学文化思想的理论水平。彝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成为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纽带。这充分体现了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交流大背景下,彝族先民通过吸取儒学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自我创新的开放品格。  相似文献   

7.
彝族     
彝族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1990年人口普查时共有6572173人。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族文化,在历史上曾是西南地区较发达的文化。很早以前,族就有了成熟的语言文字,完备的历法,丰富的文典籍。族...  相似文献   

8.
彝族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类型多样,具有独特性、生动性和可感性。这些女性形象,是彝族优秀伦理道德观的反映、彝族传统社会角色定位的折射、彝族传统习俗的反映、自由奔放的民族文化心理的折射、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写照以及彝族社会女性审美追求的体现。彝族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历史文化意蕴丰富而深刻,反映了源远流长的彝族文化的特有内涵,记录了彝族传统社会的历史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9.
风俗是流传千百年的民族习尚,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流淌,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原始人类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条件下,风俗就是记录文化的"象形文字"。人类有了文字后,风俗也不失其独特的文化流传功能。可以肯定地说,风俗让民族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少数民族服饰与民间岁时节令和人生礼仪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服饰的穿用风俗是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风俗常常借助民族服饰的物态形式来表现风俗文化中的诸多精神实质。云南楚雄彝族传统儿童服饰在文献上鲜有记载,但却是借着各式各样的风俗习惯得以保存下来。从楚雄彝族传统儿童服饰的穿用风俗中,不仅可以看到楚雄彝族服饰的特征,还可以看到未被触及的儿童服饰的文化结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世许多日本专家考证:整个日本民族的“根”中国的云南省。日本著名学者乌越宪三郎早在十年就提出:日本婴孩臀部的胎斑与印尼孟吉蔑族婴孩斑一样,而孟吉蔑族是由中国云南迁去的,所以可明日本人的“根”在云南。云南省现有25个民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遣3000童男童女,由徐福率领东渡日本,船遇飓风,幸存在亶州安身。亶州即今日的日本九州,这些幸存者就最早的日本民族。史载:那些童男童女多为羌戎人,是云南彝族的祖先。因此,日本民族与彝族同宗。日本民族源自云南,还有几个“旁证”:其一,  相似文献   

11.
《民族学刊》2015,6(1):2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博物馆之一;现有经堂馆、藏族馆、彝族馆、羌族馆、白族馆、纳西馆等六个展馆,已收藏国内30余个民族的文物12000余件。本期推荐的彝族馆有历史馆、文化馆和生活馆三个展厅。历史展厅主要介绍了彝族近现代杰出人物、南诏十三王、十月太阳历、先祖阿普杜牧和六祖分支。文化展厅主要介绍了  相似文献   

12.
广西那坡县彝族是汉代以后逐步从云南一带迁入 ,居住在偏僻的山区 ,与壮、瑶等民族和睦相处 ,既保持着本民族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俗 ,又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 ,发展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3.
该文实地调查了云南纳西族、傣族、彝族。哈尼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造纸技术。通过考察,发现这些少数民族的手工造纸技术具有鲜明的特点,特别是傣族、纳西族的造纸技术非常原始,是失传已久的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遗存在凋查材料的基础上,该文对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的种类、工具、技术迸行了综合研究。另外,结合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的研究对中国造纸史上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宋阿依姆 《民族学刊》2019,10(5):64-72, 118-120
彝族主要聚居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民歌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一种形式,它的特征是较为复杂的,同时也是鲜明立体的。基于当前彝族文化呈边缘化、断代式发展的现状,彝族民歌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发展彝族民歌也应从物质、人本、媒介等多个方面予以考察研究。通过比较可见,云南楚雄彝族民歌的推广发展先行,为四川凉山彝族民歌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四川省文化界对少数民族文艺的发展观念十分高远,因此,凉山彝族民歌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可期,大致可分为“点”“线”“面”三个层面的战略规划:推出“明星式”彝人歌手获取“流量”,重视新时代的彝歌基层教学、搜集整理、翻译和学术研究,以及利用现代传播形态体现彝族民歌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彝族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琳 《民族论坛》2000,(2):40-41
据考古学和民族学资料考证,彝族是远古虎图腾部族羌戎或氏羌的后裔之一,不仅至今仍保留其远古羌戎或氏羌的虎图腾崇拜许多遗迹,而且其内容和形式都有不同程度的演变和发展。彝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和广阔的地域内逐渐创造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灿烂辉煌的虎文化,反映了历史上彝族人民的审美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内涵极为鲜明的民族心理特征。虎文化是彝族社会意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作为民族风俗特质形态的一个审美范畴,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 云南省哀牢山彝族在举行祭祖活动时,常由彝巫在葫芦瓢凸面绘一…  相似文献   

16.
彝族是个具有悠久传统历史文化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用自己创造的古老文字记录了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彝族自古以来讲究礼仪,且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社会活动和生、婚、丧生活三部曲中,各种礼仪都用歌这种形式来完成。彝族的各种传统礼俗歌大致分为“曲谷”(恋歌)、“阿买恳”、“陆外”(婚歌)、“恳洪”(丧歌)等。  相似文献   

17.
云南大理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有汉族70多万,白族50多万,彝族20多万,此外还有回族、傈僳族、苗族、纳西族、傣族、藏族等民族。这几个民族分布在六个县市(大理市、祥云县、巍山彝族自治县、永平县、剑川县、合庆县)。长时期以来,由于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各民族生产不能发展,过着悲惨的生活。尤其是高寒山区,有的住岩洞,吃青苔,一辈子见不到一颗大米。文化受到摧残,民族戏被侮辱,土戏禁止上演。解放后,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起了根本的变化,民族关系也起了根本的变化。从过去互相隔阂歧视的关系,变为互助友爱平等的兄弟关系。特别是大跃进以来,工农业生产飞跃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广大人民越来越心情舒畅,要求文  相似文献   

18.
云南彝族漆器的审美,不仅是从简单的色彩解读和纹样排列形式上的美感角度出发,而应该是集文化和历史、内容和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审美。本文对云南彝族漆器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9.
云南彝族漆器的审美,不仅是从简单的色彩解读和纹样排列形式上的美感角度出发,而应该是集文化和历史、内容和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审美.本文对云南彝族漆器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0.
马林英 《民族学刊》2010,1(2):153-156,168
李绍明先生自幼生活在彝区,很早就对彝族文化感兴趣。1953年,他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民族学专业,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先后得到陈宗祥、吴泽霖、冯汉骥、马长寿、林耀华等先生的帮助和指导,他在民族识别、社会性质研究等关于彝族的历史和现状方面的研究中,硕果累累,弄清了凉山彝族在民主改革前奴隶社会的状况以及历史发展脉络,对彝族族源、族属及文化对比等方面的研究也有重要价值,所主持的横断山区"六江流域"民族综合考察,开创了藏彝走廊民族综合研究的先河,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李绍明先生还积极参与了关于中国民族学地位的交流和对话,对学术进行了反思,在此方面也发表了不少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